數學教學中的困惑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感到數學無處不在,進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新課標要求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我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
新課程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雖能化解難點,但把原先一個大的章節知識點分成幾小章,先講一小章,然后就停下來,講下一小章節的時候就要等到半年或一年以后。而知識是有一個完整體系的,前幾個知識點告訴你“是什么”,至于“為什么”要到以后再講,這個體系就切斷了,學生稍一問個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個循環,這使得教師和學生都無所適從。
困惑之二:
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培養學生的推理與證明的能力,這是數學學科的優勢所在。事實上,傳統數學教學中,就是以幾何教學為主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學習數學證明方法的。新課程中關于幾何教學的處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學生推理與證明能力的要求,也與過去有所不同。這些變化引起了一系列的爭議,使實踐中的一線數學教師感到困惑。
困惑之三:
由于數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數學是科學的語言”,說的是數學知識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說還要訓練出其他學科中所需要的清晰思維的智力。中小學數學教育擔負著理性文明和科學精神的啟蒙使命,新課程改變了我國初等教育的優良傳統,淡化了數學中的推理證明,代之以“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感覺數學課好象失去了靈魂。
困惑之四:
為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力爭做到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而大多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是不能滿足新課程改的的需要。
困惑之五:
由于學生小學數學的基礎不一樣,原先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教師對這么多個層次不一的臨時學困生的轉化有一定的難度,至少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教師也是才接觸新課程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學習新的理念,新的教法、學法。而他們開始學時就有困難。即,個別學生不理解,幾何入門就難。不明白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不會將自然語言(漢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新課改降低了推理證明能力的要求,學生不會說或寫畫圖或證明過程,或者是會做但是不會寫具體的證明過程,數學思維不嚴謹,缺乏邏輯性、條理性。新課程加大了實驗幾何的內容,難道考試也會降低幾何邏輯推理的要求嗎?試問不可能再“穿新鞋走老路”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