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望
- 2
- 金錢
- 5455
- 注冊時間
- 2009-9-1
- 積分
- 2543
- 主題
- 330
- 精華
- 2
- 帖子
- 1295
| 尺 十寸也。人手卻(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尺,所以指(尺)規榘(矩)事也。從尸,從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凡尺之屬皆從尺?!?06-2』 昌石切。(chǐ)。 注: 1、大徐本“規榘”,小徐本作“規矩”,只是異體字之異。韻會本引作“所以指規矩事”,刪“尺”,有理。多家從之。但段注認為“指尺”應作“指斥”。自為一家之說。 2、此字無更古的文字形體可參照。許說“從尸,從乙”指事,難以成立。徐灝箋指出:非尸主之尸,甲乙之乙,而應從“人”、從“𠃍”,“𠃍”象曲肘形。姚炯部首訂引古老子、六書統、汗簡等所錄字形,認為:“尸”為反寫的“𠃋(厷)”,“乙”為指事劃的變形。指臂骨之事??蓚湟徽f。(說詁林P8560、8562)。 3、關于古長度單位的確定“皆以人體為法”,徐灝、桂馥、王筠多所引證,主要是大戴禮“步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作尋”說,及國語注、淮南子、靈素經、漢書律歷志的說法,徐灝認為,此法源于古代,并非周制。有理。(說詁林P8560-8561)。 4、各家引漢書、晉書等,說明古今尺碼的長短是變化的,這不僅有史載可證,也有出土文物的證明。據出土文物,商代尺長15.8-16cm;周代尺長20-21cm;漢晉尺長23-24cm;南北朝隋唐尺長29-30cm;明清尺長32-33cm;今尺固定為33.3cm。后來的尺碼逐漸與古代的取法標準相脫離所致。(參見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漢語大詞典.附中國歷代度制演變測算表)。 5、惟有中醫針灸取寸的方法因人制宜,以每人自己食指的中節骨節長度計量針灸之“寸”,乃古制也。按照解剖學的考察,一食指中骨節長(一寸)的10倍(一尺),大體相當于從中指指尖到腕骨下“寸口”處之長,也大體相當于小臂的“尺骨”之長,也大體相當于手張開從拇指指尖到無名指指尖即“一拃”之長。同時,“一拃”的8倍之長,即大體等于自己的“一身之高”(仞);“一庹之展”(度);“一抱之圍”(尋)。許訓:“仞,伸臂一尋八尺”“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段注云:“仞尋無二”。正確。 6、既然每人一身之高均相當于自己手(拃)長的8倍,為8尺,為什么男人有“丈夫”之稱?這應當與商至周,周至秦漢時代尺的標準變更,即“咫――尺”的關系相干。漢人許慎訓“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5949條),則說明一尺為“中等身高男人”的手長,即當時男人的平均手長;8寸為“中等身高女人”的手長,即當時女人的平均手長。又訓“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長。人長八尺,故曰丈夫”(7252條);段注“伸臂一尋,周之丈也”(1571條)。如果按漢尺的長度換算,周代尺長則為(23~24)×8=18.4~19.2cm,丈夫則身高1.9m左右,與史實不符。如以周尺為標準換算,(20~21)×8=16.0~16.8cm,周代丈夫則身高1.65m左右,且正與商代的10尺(16~17×10=160~170)――“丈夫”的概念相合,也與史實相符。說明:“丈夫”的概念是商代前后就形成的以商尺為量度標準的概念。則商尺并非男人尺,而是“女紅尺”--以女人的平均手長為標準,女人自身身高為商8尺――周10咫,即{(16~17)×8=128~136cm}(與今東南地區的婦女平均身高相和);男人身高是10商尺、1商丈(160cm左右),故形成“丈夫”之稱。至周代,變成以商代的男人尺為自己的標準“尺”——(160~170)÷ 8=20~21cm,這時,商代的“丈夫”,就改稱“八尺男兒”,一米以下兒童就稱為“五尺之童”了(孟子之說可證)。故商代的“女紅尺”就成為周代的“咫”,商代的“丈夫”已作為歷史名稱凝固了下來。而周人、漢人成年男人的實際身高仍與商代男人與現代男人沒有多大變化,就如同今天稱大男人為“五尺漢子”(33.3×5=166cm),并非個子比古人矮了,而是今天的尺碼變得比前代更大了。許慎所謂“周制以8寸為尺”,不是以漢尺為標準去計算,而應交待的是:周代與前代尺碼的換算比例,應當轉譯成“周代當時的8寸相當于更古的1尺(女紅尺)”;段注的“伸臂一尋,周之丈也”,應改定為“商之丈也”。 7、中國人最初以“手長”定尺碼,與歐洲人最初以“腳長”定尺碼異曲而同工,異制而同法。(英尺=feet=foot的復數≈30cm≈190cm人的腳長,可證)。 8、就“尺”的“昌石切”(昌-透母鐸韻)的聲韻特點而論,恰與“斥”“拃”(昌-崇母鐸韻),與“奢”(書母魚韻),與“撐”“掌”“張”(透-端母陽韻),屬于陰陽入對轉。古代的“尺”與今天俗語的“拃”,具有同源詞的基礎,都源于“手掌撐坼、手指奢張”的語根。 9、又見2185“寸”,1571“丈”,2188“尋”,5472“仞”,7210“夫”等相關條說。 ——三上齋主專著中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