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生搬硬套指南, 力戒控制目標“一刀切”對指南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結合臨床實際,靈活運用。2012年ADA/EASD糖尿病指南規定的降糖目標值是:HbA1c<7%,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同時,又針對不同人群做了個體化的靈活調整:病史短、預期壽命長、無明顯心血管病者HbA1c可為6.0~6.5%,但有嚴重低血糖發作史、病史較長、年齡較大同時合并心血管病者HbA1c目標值為7.5~8.0%,甚至更寬松。新指南強調降糖目標值個體化,這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最新循證醫學研究成果。
2、遵循“循證醫學”證據,不可過分迷信個人“經驗”與“推理”循證醫學是基于大量客觀證據和事實得出的結論,而傳統的經驗醫學靠的是個人有限的經驗和想當然的推理,兩相比較,顯然前者更加科學、可信。以糖尿病治療為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從理論上講,如果能把血糖嚴格控制在正常范圍就一定能夠有效預防與糖尿病相關的各種并發癥,這種推測聽起來似乎不無道理,長期以來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強化治療適合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但事實并非如此。著名的ACCORD試驗證實:對于老年或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強化降糖治療弊大于利,因其會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因此,對于這類人群的血糖控制不宜過嚴,否則就屬于不恰當地過度治療。由此可知,一味地依賴經驗和推理,并不總能保證我們做出正確的治療抉擇。
3、做好病情評估,量身定制治療方案糖尿病人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應基于對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與科學評估。評估內容主要包括:
(1) 患者血糖控制情況以及胰島功能狀況;
(2) 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吸煙等心血管危險因素?
(3) 是否合并糖尿病眼底病變、糖尿病腎病、心腦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病變以及肝腎功能異常?
(4) 患者年齡、病程、意識狀況、生活自理能力、經濟條件如何?
通過對以上幾個方面的綜合評估,在充分權衡低血糖風險與高血糖危害的基礎上,根據最大獲益原則,為患者量身定制個體化的控制目標和治療方案。
4、準確把握適度醫療原則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強化治療,只有具備適應癥的患者才能從強化治療中獲益,盲目地強化治療弊多利少。在臨床工作中,要避免兩個極端,按照個體化的原則,對患者采取恰當而適度的治療。
5、避免諱疾忌醫,切忌因噎廢食治療需要權衡效益與風險,講究的是恰到好處。過度治療固然有害,治療不足也不足取,糖尿病治療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些糖尿病人就是因為對藥物副作用過于擔心而拒不用藥,血糖長期得不到控制,結果導致提早出現并發癥而致殘、致死。
6、加強病情監測,及時調整用藥血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治療也不能一成不變,這就需要加強病情監測,及時做出調整。例如,初發患者或處于感染等應激狀態的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誘因去除之后,所需用藥量隨之減少,如不及時減藥,很可能因治療過度而發生低血糖。
微信公眾號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關注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