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寫的清清楚楚,萬古傳聞為屈原。粽子和龍舟其實只是配角,雖然現在往往已經喧賓奪主了。
因此,今天很有必要把屈原的一生做一個簡介:
屈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愛國詩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楚懷王時代的大夫,說起來他也是湖北人了。屈原非常愛國,在當時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其他貴族的反對,這些人向楚懷王進讒言,于是屈原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