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有目共睹,這一現象與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遷都有關系,近年來年輕患者也愈發多見。無論在門診抑或病房,無論在任何一個科室,相信都時常會遇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此每一個臨床醫生都需要了解糖尿病的基礎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如何調血糖~
點擊音頻??手把手帶你調血糖
本期主播:閑閑閑兔
控制血糖的目的并不僅限于避免糖尿病急癥,更重要的是為了降低慢性并發癥的風險,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對于大部分患者,使血糖短期達標并不困難,但如何調「好」血糖是一門學問,需要考慮很多因素。
2型糖尿病的管理包括「五駕馬車」:監測、教育、飲食、鍛煉(減重)、藥物,今天我們只談藥物,其他四駕馬車也要齊頭并進。
先給HbA1C定下小目標
一般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的長期控制目標HbA1c <7.0%;(傳送門:請點擊HbA1C帶你回顧糖化血紅蛋白的相關知識~)如果患者預期壽命較長,并發癥較少,低血糖風險低,可控制在HbA1c<6.5%。如果患者預期壽命短,并發癥較多,低血糖的風險較高,可以控制在HbA1c <7.5-8.0%。
但在用HbA1c來評價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時,需要除外造成HbA1c偏倚的干擾因素。針對住院患者,我們更容易監測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1,2,3]。
降糖武器十二般,你全都知道嗎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包括12種:胰島素及其類似物、雙胍類、磺脲類(SU)、格列奈類(GLN)、噻唑烷二酮類(TZD)、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GI)、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i)、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胰淀粉樣多肽、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膽酸螯合劑[4]。其中,后三種臨床應用較少,SGLT-2i國內未上市。GLP1-RA和DDP-4i價格相對昂貴,且尚未納入醫保范疇。
具體怎么開始治療呢,且看不同治療的推薦:
表1 不同指南對于降糖藥物的推薦[5,6,7]
注:ADA,美國糖尿病協會;EASD,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AACE,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IDF,國際糖尿病聯盟;CDS,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藥物特點與個體化治療
降糖藥物機制總結如下:
圖1 不同降糖藥物的作用機制[8]
藥物的選擇應該個體化,需要考慮如下方面[9]:
降糖力度
低血糖風險
藥代動力學(起效時間、作用持續時間)
對體重的影響
副作用和禁忌癥
肝腎損害和心血管安全性
治療方案的維持(價格和服用方法)
上述藥物的特點總結如下:
表格2 不同降糖藥物的特點比較
還覺得不夠?需要病例實戰?不急哦,先來一個病例示范啦!
病例來啦!
病例1 ?心內科 ?
M/87,因突發意識喪失6小時住院,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30余年。目前口服二甲雙胍0.5g tid、阿卡波糖100mg tid控制,未監測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入院監測: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血糖16-20mmol/L;生化: ALT 35 U/L,Cr 70 μmol/L,Glu 18.8 mmol/L;ABG:pH 7.415,Lac 3.5mmol/L。Wt 80Kg,Ht 178cm。
分析
1)雖然二甲雙胍是各大指南推薦的一線首選藥物,且對于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患者乳酸水平升高,雙胍類藥物有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風險(尤其是苯乙雙胍)[10],考慮暫停二甲雙胍治療。
2)患者病程較長,推測胰島功能可能較差,患者年齡偏大,有低血糖的風險,應用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和格列奈類)需格外謹慎[11]。
3)無論β細胞功能如何,均可以應用α糖苷酶抑制劑,中國人飲食結構以淀粉類為主,α糖苷酶抑制劑低血糖風險較低,若患者飲食正常,可繼續阿卡波糖100mg tid。
4)患者冠心病病史,年齡較大,TZD類藥物有體重增加、心衰、骨折、水腫的風險,不建議應用[12]。
5)患者應用兩種降糖藥物治療后血糖控制不達標,需強化胰島素治療,可以選擇的方案:
三餐前短效胰島素加睡前長效胰島素;三次預混胰島素;
持續胰島素皮下注射。每日胰島素總量為0.5-1.0 U/kg,基礎胰島素用量占全天總量的50%左右,三餐前胰島素用量占總量50%。
初始餐前胰島素劑量可平均分配,因晨起有皮質醇分泌高峰,可稍增加早餐前胰島素。
建議初始方案:甘精胰島素16U睡前+門冬胰島素8-6-6U三餐前,監測血糖譜(加測0AM、3AM血糖),先調空腹血糖,再調餐后血糖。根據空腹血糖調整睡前甘精胰島素劑量,根據餐后血糖調整餐前門冬胰島素劑量,警惕低血糖。每2-3天調節血糖至達標,每次2U[13]。
更多病例,請見下回哦!
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