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對孫過庭{書譜}的淺析

對孫過庭《書譜》的淺析和感悟

·陳俊杰·

孫過庭,字虔禮,一說名虔禮,字過庭,唐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一作富陽(今浙江省)人,又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生于唐太宗貞觀22年(648),卒于武則天長安3年(703),一說生于646年,卒于690年。出身寒微,幼時“不及學文”,成年“不及從事”,40歲任地位不高的官右衛胄曹參軍,一說官率府錄事參軍,不久又遭議讒棄官,遂潛心于書法研究,以此自慰。由于出身寒微。官職不高,當時名氣不大,故而沒留下確切的身事記載。墨跡有《千字文》、《景福殿賦》,于垂拱3年(687)撰文并書《書譜》(又名《運筆論》)。《書譜》流傳始于宋代,宋徽宗親書“唐孫過庭書譜序”七字,此書為皇室內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間,至清朝又收入內府,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并有多種刻版傳世。

《書譜》3700余字,共有47個自然段,8個大段。

第一大段自《書譜》開頭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追朔書法的源流,并對世人公認的幾位祖師爺作一比較評說。

 第二大段自“余志學之年”起,至“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敘述自己畢生致力于書法研究及自己對書體、筆法、學習態度、方法上的認識體會,以供后學者采擇。

第三大段自“又一時而書” 起,至“睹跡明心者焉。”分析書法作品的優劣,是具有其特定因素的問題,不是固定不變的。

第四大段自“代有筆陣圖七行”起,至“非訓非經,宜從棄擇。”自敘其《書譜》中的取材選擇之精,詳析其取舍范圍及所尊崇之重點,也涉及所研究的書體——真、行、草——并對當代流傳的偽劣產品給予駁斥,啟導后學。

第五大段自“夫心之所達”起,至“縱未窺于眾術,斷可極于所詣矣。”說明書本無一定之體,隨作者思想感情而變化風格;而思想感情之變化又必須與目前實際相結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應。推其本源,仍須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心精思則全局無遺,手熟練則下筆無滯,自然會言忘意得,翰逸神飛了!

第六大段自“若思通楷則”起,至“慕習之輩,尤宜慎諸!”指出書法之進步會與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見、自以為是。斷定自矜者必歸失敗,自卑者尚可發展。更指出不可以自己偶然有得而輕視古賢,目無余子,而致遣譏后世,學者要謹慎又謹慎。

第七大段自“至有未悟淹留”起,至“得魚獲兔,猶吝筌蹄!”總說寫字要各方面的適當配合,看似互相矛盾,卻又相輔相成。雖然只是為一個字的小事,也要知道這是有機配合的整體,必須全面照顧到,才能避免偏向,損害整體藝術,才能達到高標,入而能出,推陳出新,使書法藝術獲得新的發展。

第八大段自“聞夫家有南威之容” 起,至“垂拱三年寫記”,全文完。表明對別人書法的評議要從作品的實際出發,而不要只憑虛名的隨聲附和,或憑時代之古老而盲目贊譽,必須公平、求實。并以自身的經驗作為論證,最后表出自己撰寫《書譜》的內心想法及不與時俯仰的高尚作風,也等于對當時某些不良氣息給以針砭。

(此分段,引自龐存周教授《唐孫過庭{書譜序}白話譯文》)

 

其中精辟論述了:

一,    書法是藝術

   著重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

1,             書法是造型藝術。

《書譜》云:“書契之作,實以記言。”這是對作為名詞的“書” 而言,它的功能是“記言”。 然而作為動詞的“書”, 則是“記情”的“聚墨成形”的書法藝術。何謂書法?書法是用毛筆按照對立統一法則對漢字進行點線造型的意象性的視覺藝術。它的特徵就是造型藝術,它不是一般意義的造型,而是對漢字字形進行藝術造型,使漢字成為具有欣賞性的藝術品。

2, 指出了書法的哲學基礎是陰陽法則,亦即對立統一法則。

這“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是“同自然之妙有” 的。

對立統一法則貫穿在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如筆法中的粗細、長短、提按、輕重、快慢、呼應等等;字法中的大小、正欹、對比、變化、迎讓等等;章法中的黑與白、局部和整體、印章的朱文和白文等;墨法中的燥潤、枯濕、濃淡等;書家素質的人品和書品、字內功和字外功等。

我們在作品創作中一定要在各個環節上把握好這對立統一的規律,將矛盾的雙方,巧妙地使其統一、和諧,這既是技巧,又是素質修養的體現。

3,“尚情” 是書法藝術的核心。

《書譜》指出:“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因為,書法藝術的總原則是“尚情”。古人云;“書,心畫也。”“情”是書法藝術的生命力,書法藝術若失去了情,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那么徒有其外形而無生命力的書法作品,還能是書法藝術嗎?

4,書法是“智巧兼優,心手雙暢” 的產物。

即是說書法藝術要求智慧和技巧合璧、心與手要合一,四者皆萃,則為書法藝術也,反之皆乖,則非書法藝術也。

5,書法源流

《書譜》云:“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胤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古今不同,妍質懸隔,……”

這里所指的“六文” 乃是王莽所定的六體書,即古文、奇字、篆書、左書、鳥蟲書、繆篆,這起于上古皇帝時代;“八體”,即說文敘所說的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隸書,則起于秦始皇時期。它們早就流傳于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不過那是古代的書法。自漢以后又出現了八分隸書、章草,真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由上古到現在,不難看出,書法的發展史是源遠流長的。

6,書法藝術的發展特點是“古質而今妍,質以代興,妍以俗易。”即古時的書法藝術醇厚樸實(神氣內涵),而后代的卻顯得姿態美妙而古樸味不足。關于質樸與妍麗的問題,都是由社會風氣形成的。

故而《書譜》指出:“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歟?”即是說,文字、書法的講究,實在是一切藝術原理的總匯,也是社會賢達得以兼取眾長的寶庫。從這個角度出發來衡量,如果把一身精力投入書法藝術研賞之中,豈能說沒有代價嗎?

二,    書壇四賢

1,指出鍾、張、“二王” 是書壇四賢。

《書譜》云:“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此四賢“古今特絕”。即是說漢時的張芝(伯英)、魏時的鍾繇(元常)、東晉的王羲之(逸少、右軍)及王獻之(子敬)是書壇上“古今特絕” 的四賢 。

2,四賢的各自特點

“鍾張專精” 羲之“博涉多優”。《 書譜》云:“元常專工於隸體,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鍾繇專工小楷,有楷書之祖之稱。張芝的草書由章變今,有草圣之美名。王羲之楷與草皆精,又將隸書變為真書,有書圣之美稱。而羲之之子獻之,孫過庭在《書譜》中講了個小故事,據說王獻之曾把他十分用心寫的信函給司徒謝安保存起來欣賞。謝安問他:“你的書法比你父親如何?”獻之回答說:“肯定要強一些。”謝安說:“一般人的評論卻不是這樣。”獻之又回答說:“一般人懂得什么?”總之,認為他的書法要勝過其父。有一天,王羲之去京城前,在墻壁上題寫了些字。王獻之待他父親走后,悄悄地把字擦掉,改在另一處照樣子寫上,自我感覺還寫得不錯。可是,王羲之回家看見后,嘆了一口氣,說:“我離家那天,真是喝得大醉了啊!”這時,王獻之內心才感到慚愧。從這故事說明王獻之書法不如其父。

然而,王獻之在其父王羲之的親授下,書法頗具成就。張旭光在《略論草書創作的多樣性》講座中說:“晉人寫大草者主要是王獻之。……他變其父內懨的筆法為外拓,將線條寫得旋轉、飛動起來,他的草書有的地方牽絲連帶,還有一些地方連帶得很少或幾乎沒有連帶,但是筆勢特別強烈,張力非常突出,靠的是字與字空間的理解和分割,線條既厚重又開張。”

獻之勸父改體,其草書之瀟灑靈動,又開大草先河,歷來齊名於父,是有道理的。

3,要繼承必須向四賢學習

四賢歷來是書壇學習的楷模,要想有成就,就應效“二王”博涉多優,倘若不行,亦應效鍾張專精,但是孫過庭強調,專精應“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詠飛白。”即是說,就是想專精一體,也應通曉大小二篆及八分隸書,以及史《游急就篇》章草,并接受飛白書的熏陶。如果有哪一方面沒有研究周到,那么,距離你所要求的目標就會相去千里。因為各書體間是有內在聯系的,可以互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專精的目的,甚至一專多能。那些只專一體而不傍涉它體的人,是誤解了“專精”的涵意。

書壇四賢,標志著中國書法藝術的成熟,并掀起了書法藝術的第一個高峰,今人尚未逾越。

三,    孫過庭學書

1,             他的學習經驗:

(1)      選對老師

他說:“味鍾張之余烈,挹羲獻之前規。”即是說他學書法的老師是鍾張二王四賢。

學書法選對老師很重要,首先老師的人品要好,再者書品要好,人品書品皆可為人師表,另外,教學經驗要豐富。

(2)      持之以恒

他說:“極慮專精,時逾二紀。”一紀為12年,也就是說他向四賢專心致志的學習書法達20多年之久,他十分謙虛地說“有乖入木之微”,即是說,還沒達到入木三分的精妙,但是“也沒有間斷和降低臨池學習的積極性。”

這是需要決心和恒心的。有的人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人學了點皮毛就自以為學得不錯而另改門庭,好高婺遠,將一事無成。

(3)      敢于實踐,善于總結

《書譜》的文與書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認為以上三點缺一不可。值得我們借鑒。

他的墨跡有《千字文》、《景福殿賦》及《書譜》,尤以《書譜》為代表作。

四,漢字具有天然的藝術性

繪畫與漢字同源于客觀物體,但繪畫取其“具象美”, 而象形字則取其“意象美”, 這“意象美”就是象形字的天然藝術性,正如《書譜》所說的:“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書法家所寫的每一個點畫,都是“翰不虛動,下必有由”的。

中國書法藝術之美,就在于它具有自然美的先天性。漢字起源于象形,象形取法于自然之美。東晉衛夫人在《筆陣圖》中,對漢字的筆畫早有形象之描述,如:橫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豎 如萬歲枯藤……書法以漢字字形為造型對象,故而書法就“同自然之妙有”。這是漢字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的先天基礎,這是唯物的基礎,漢字有別于其它拼音文字,就在于此。因此,中國書法藝術之花,數千年不凋謝,反而愈開愈艷,成為世界矚目的藝術奇葩。我們堅信,它以后會開得更艷美。

 

五,   書法家要德藝雙馨

《書譜》明確要求書法家:“然君子之立身,務修其本。”

書法雖是小道,但想成為一個書法家,就必須“修其本。”書法家的“本” 是什么?我認為,除了精通書藝外,更重要的是“修德”。中國歷來認為人品重于書品,學書法,首先學做人。古人云:書如其人。德高書雅,缺德書俗,雅則美,俗則丑。固而孫過庭要求書法家應成為“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所謂“賢達”乃是有才能有德行和聲望的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書法家應該是書藝高超,書德高尚的德藝雙馨的人。

六,    論述各書體的特點及相互關系

1,各書體的特點

篆、隸、草、章其個性各異。《書譜》指出:“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

即是說,篆書主要是宛轉通達,隸書則要精密嚴整,草書則必須灑脫流暢,行書(章)則重在筆畫簡易便于應用。

2,但共性卻相同,都必須“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千古依然。”

就是說,各書體在神態上要使之嚴肅凝重,在姿態上使之美妙潤澤,筆法上參用枯筆以顯其勁健,精神上要使之閑淡溫雅,在筆墨上體察書法的外形和神韻,這是千古以來都是如此的。只有這樣才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才能把書家的情感通過筆墨躍然紙上。可以說已成為書法創作的不可忽視的規律。《書譜》指出:“那些沒有入門的人,怎能體味到這些奧妙呢!”

3,指出真書和行書的用途有別

若“加以趨便適時,行書為妥,題勒方  ,真乃居先。”即是說適應變化,用行書來書寫比較方便。但是刊石刻匾以真書為好。

4,真與草的區別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               

即是說,真書是以點畫為其外表,而以盤旋轉折為內在的神態;草書則恰恰相反,以盤旋轉折為外表的形體,而以點畫的部位為內在的實際關聯。草書的缺陷,在于離了外形的使轉便不能成字;而真書的優點,卻在于筆畫的藝術性縱然不強,還可以表達意思。二者的功能雖不能完全等齊,但從書寫的藝術上說,精神則基本一致的。

5,真書與草書的關系

《書譜》云:“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就是說,草書如果不滲入真書的意態,就會覺得單調少變;真書如果不滲入草書的意態,就會失去箋啟本身靈動的生活氣息。

我認為,真為草之體,草為真之性。真與草都重形質,但更重情性,書法的藝術性,首先體現在情性上,但各有側重。我認為,真書凝重嚴謹,更應注意情性,只有形而無情性,字死矣,但尚可記文;草書灑脫多姿,尤應重視形質,若無形質,一味纏繞,有如群蛇相纏,非字矣。

在書寫草書時,要像書寫真書一樣認真,既奔放又嚴謹,以防浮滑;當書寫真書時,要善于用行草書的筆意去書寫,這樣,真書既端莊又靈動,不致板滯。趙孟 的楷書就如此。

作為書法家要善于把個性和共性巧妙地結合起來,既突顯了書體的個性,又使其精氣神襲人。

七,    評古之書論

《書譜》直率地指出:“自漢魏以來,論書者多矣……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茍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

就是說,從漢魏以來,談論書法的人很多,好壤交雜,條目混淆。有的人只是把別人的話引來,完全沒有新的見解;有的人又肆意亂說,不能對后人起任何好作用。這樣一來,只是使原來繁雜的更加繁雜,原來缺少的仍然得不到補充。

又指出:“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外狀其形,內迷其理”,

至于說到以前很多名家的書法評議,大都“華而不實”, 都只說字的外表形態,而對書法神理完全不通。

至于那些“ 著述者假其糟粕”。 譬如“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評其旨趣,殊非右軍”。

在社會上所傳的所謂王羲之給王獻之的“筆勢論”,全文有十章之多。但仔細一看,文辭鄙俚,道理謬誤,內容既不合書法義理,言語更是笨拙可笑。考量它的實際,確實不像王羲之的作品。

冒充名家之作,不僅現在有之,古時亦有之,不過現時勝過古時吧了。

評論是促使書法藝術、書法理論提高和發展的動力。評論可分為內部及外部兩個方面。書法界內部的評論,不論我評別人,還是別人評我,都應以真誠之心,切磋之意,實事求是,有理有據,與人為善,切忌互相貶低、諷刺、攻擊,因為評論不僅是學術問題,而更重要的是人品問題。

在對待來自外部讀者、觀賞者的評論應正確對待,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指出的,有些年紀較大、地位較高的人,往往隨便指責,妄加評議;而那些外行,卻又信口開河。更有甚者,把好的認為是孬的,妄加評論;把孬的認為是好的,大加贊賞。

作為書家應放下架子,抱誠懇而虛心的態度,因為讀者和觀賞者的欣賞水平有高有低,而其中不乏內行,多能言中要害,但言辭或誠懇,或冷言誚語,不宜與其計較;其中多為外行,但喜歡議論者,難免言出有誤,正如孫過庭所說:“君子對于外行的謬論,寧肯暫時受點委曲”,不與計較。

八,    筆法

《書譜》強調筆法中之持、使、轉、用四法。曰:“執 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  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 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用 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復會其數法,歸于一途。”要求作到:“跡顯心通,下筆無滯”。

筆法包括執筆法和運筆法。筆法是書法四法(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中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一法,其它三法都要在筆法中體現出來,筆法不好,其它三法似如最佳設計的空中樓閣。筆法精湛,即可隨心所欲,甚至錦上添花。

持、使、轉、用為筆法中最基本的四個技法,書體的不同、字的大小不同,持筆的深淺高低也各異。就其書寫的線條而論,主要是直線和曲線,使 即是筆在載體上作直線運動,轉 則是作曲線運動。而用,則是通過俯仰向背的變化,以避免平行線和雷同,使其多姿多采。如橫的變化則為俯仰,豎的變化則為向背。

九,墨法

《書譜》云:“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乍顯乍晦。”又說在書寫篆、隸、草、章時都要“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千古依然。”

這里所說的燥、潤、枯、濕、濃、淡都是指的墨色。

墨法是聯系筆法、字法、章法的紐帶,無墨不成書。在創作中不僅要“聚墨成形”,更要求墨色多變,特別是草書。書法作品要有情趣,有韻律感和立體感,不僅僅是筆法多變,造型多姿,還要求墨色多彩。何處該潤,何處該枯,何處該濕,何處該燥,何處該濃,何處該淡,何處顯,何處晦,何處出飛白,都得精心運籌,并在瞬間完成,這全在功夫扎實。

寫草書尤重墨法,醮飽墨,一氣呵成寫下去,使墨色由濃逐漸變淡,由潤逐漸變枯、變燥。濃淡、枯潤交替、穿插使用。

墨多快行,墨枯慢行,通過巧妙地絞、擠、壓將墨著于紙上。

假若墨色無變化,而線條粗細無差異,那么,作品就會顯得平淡乏味。

人們說:筆法難,而墨法更難。譬如臨帖,臨好字形不易,但下功夫,仍可臨像。但要把墨色臨像就不行了,尤其是飛白,更不可能。

十,    章法

《書譜》指出:“至若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閑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這段話字數雖不多,卻把章法的基本內容都概括進去了。

1,             字法

要求各字的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由字構成行,各行之間的布局要協調。其中特別強調了“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在書寫時第一個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勁弱,將決定第一行字乃至通篇的大小、粗細、勁弱;而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的大小、粗細、勁弱,將決定第一個字的整體,所以起筆一定要慎重。甚至第一個字的好壞,也對通篇有所影響,而這個影響多為精神上的。

2,             筆法

《書譜》指出:“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常遲,遣不恒疾。”又曰:“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

《書譜》突出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說點與點、字與字之間,彼此既有矛盾而又相互生讓。既相調和,又不致變成一色。要求處理好“迎讓”和避免“雷同”。

同時還要求把握好行筆的速度,有的人不懂得“迅速”, 而偏重于“遲緩”。 什么才是真正的“勁速”?心神上有超逸的情調在支配,故筆勢顯得迅疾流暢(而非隨便一筆揮過)。什么才算真正的“遲留”?心情上用欣賞的情調去支配,故筆勢顯得寬舒紆徐(而非故意拖延不走)。能快而轉為舒徐,則會達到萃集眾美的效果;但如用筆真的呆滯,則絕不能有出色的效益。能夠快卻不一揮而過,而要使其跌宕多姿,才算真正的“淹留”;本身實際遲鈍,卻借口“淹留” 而使筆陷于凝滯者,那就不是孫過庭所說的“欣賞情調”!如果沒有寧靜心神、精熟技巧,就很難把運筆遲速有機的統一,恰當的搭配起來的。

就是說在運筆中,當慢則慢,當快則快,快中有留,留中有動,快慢交替使用。若當慢時而太快,容易不凝重而現浮滑;當快時反而慢了,容易失勢而板滯。行筆速度的快慢問題乃是節奏感問題。

關于骨與遒麗的關系,《書譜》曰:“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擋路,雖媚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

這里所說的骨與遒麗的關系,實際上是字的骨力與字形的關系。強調了骨力的重要性,在“眾妙攸歸”之時,再加上外形的壯美,那么,就有如“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假若只求外觀的潤澤俊美而不重視骨力,那就像水上的浮萍無根所托。

3,墨法

《書譜》要求“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乍顯乍晦,若行若藏。”即是說在整幅作品中要注意墨色的變化和布局。

黑處是字,白處也是字,而是更富情趣的字。人稱章法為布白,而布白又分字內布白、字與字間的布白和通篇布白。看來寫字在布墨,實際上在布白。

4,規矩

章法除了包括筆法、字法和墨法的合理而協調的布局外,《書譜》還特別強調了“規矩”,它說;“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閑心手,忘懷楷則。”

筆法、字法、墨法的安排要把握好準繩,按規矩行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它們只是書法作品的外在美,是章法中的一個方面。而更重要的一面是作品的內在美,即精、氣、神的凸現。整幅作品既有法,而又不為法所囿,心手合一,方出精品。

另外,還要按規矩處理好正文、款識和鈐印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三位一體。但書體不同,章法各異。幅式有別,謀篇異樣。書法家就像一個軍事家,一切從全局,從戰略高度來通盤運籌。筆法、字法、墨法的安排,乃戰術也,戰術必須為戰略服務,要善于發揮它們各自的特長,有機地為全局服從。

人們欣賞書法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品的章法,給人第一印象的是章法,它是打門錘。章法好,精氣神襲人,使欣賞者振奮,得到美的初步感染,然后才有興趣走近作品細細欣賞、品味。故而,每個書法家對章法要高度重視之。

十一,強調書法的繼承和學習

學習是為了繼承。向誰學習、學什么、怎么學,《書譜》都談到了。

1,             學習的對象

《書譜》指出:主要向書圣王羲之學習,因為“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豈惟會古通今,亦乃清深調合。”只要“摹榻日廣”,都能“先后著名”。

歷代書家都把羲之之書視為楷模,而長期堅持向其學習,結果都先后成名了。比如,王獻之、智永禪師、歐陽詢、趙孟  、王鐸等等,

2,             學什么?

《書譜》指出學習《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瓚》、《太師箴》、《  亭集序》、《告誓文》這些都是絕致的真書和行書法帖。寫《樂毅論》則情多怫郁、書《畫瓚》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  亭興集》思逸神超。

3,學習方法

《書譜》強調“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要求“心悟手從”,“心不厭精,手不忌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 運用起來,必然會“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強調了學習的基本方法是對法帖的臨摹,要求對帖要觀察得仔細,臨習得要像,要用心領悟和記住,而且要練熟,要達到背臨都像,才算學到手,這樣,用起來才“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我覺得臨摹時,重在讀帖,一個點畫一個點畫地邊看邊記,同時以手代筆,邊臨寫。反覆數次,記住了,手也練熟了,然后用毛筆背臨。臨后,一筆一畫地對著法帖對照檢查,從中發現不足之處,再看再記再糾正,如此反復,就愈來愈像。這樣臨習記得牢,效果好,學一個得一個,積少成多。初時較慢,但以后積累多了,就快了,因為相關的部首偏旁已經會了。

4,強調了學習的步驟——三段式

《書譜》云:“初學分布,且求平正,”這是第一步。“既知平正,務追險絕,”這是第二步。“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是第三步。

就是說,初學之時,只要求分布平正(單個、一行、整幅都要求取得平衡);已經達到平正標準了,就必然躍進到追求出奇制勝(險絕);既已能掌握出奇制勝的奧妙了,必然又要歸到整篇整幅的更高層次的形神俱融的平正。

5,學習態度

《書譜》強調,要力戒“自矜” 和“自鄙”,要虛心地踏實地認真學習。因為,“蓋有學而不能者,未有不學而能者也。”

要想學好,首先學習的動機和態度要正確,學習是為了繼承。不“自鄙”,要多看到自己的提高和進步,增強自己的信心,要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 勤能補拙”;不“自矜”,不好高婺遠,不自以為是,不好為人師,不夸夸其談,不處處顯示甚至抬高自己、不盛氣凌人,客觀地擺正自己的位置。凡是自以為是者,必是停步不前的表現。更不能為私利而學,一味地追名求利,必會墜入俗氣的深淵。要知道,俗而無醫!

6,老少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

《書譜》指出:“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逾妙,學乃少而可勉。”就是說,從深入鉆研書法的藝術性來說,年輕人趕不上老年人;但從臨摹體式來說,老年人又不如年輕人那樣見功快。一般地說,思考是越老越周密,學規矩則是年輕人越能短期見效。

老年人和年輕人各有所長,要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尊重,共同提高。

學習應以古賢法書為師,因為這是經過歷史淘選后留下的精華。既繼承了傳統,又使自己的作品古樸、雅致。今人之作,可作參考,不可盲目崇拜,更不能結伙排外。

學習中最為重要的是要繼承和弘揚歷代書法家重書德、重人品的美德,像他們一樣做個德藝雙馨的書法家。

學習不僅是個方法和態度問題,而且是個修養和素質問題。

十二,創作

在書法作品創作時,《書譜》告訴我們:

1,            要“意在筆先” 不可信手而書,要知“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在寫草書之前,要通盤思考籌畫,對大的安排作到心中有數。一旦下筆,不可能對每個筆畫,每個字的造型有過多的時間去仔細考慮,要順其筆勢,在瞬間完成,這不能說是無意識的盲目而書,而是有意識的,是“意在筆先”的產物,是思路敏捷的產物,這就是功夫,是日積月累下來的功夫。

2,            要求注意五乖五合

  《書譜》曰:“合則流媚,乖則凋疏 ”。

五合:“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

五乖:“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就是說,同一個人幾乎又是同一時期寫同樣內容的字,也會有優劣之分。這是什么原因呢?大約說來與“五合”和“五乖”有關,在五個條件中,有的是精神方面的,有的是工具方面的,有的是氣候方面的。相比之下,所產生作用也大小不同;天氣好不如工具好,工具好又不如精神好。

這五合和五乖實際上是主客觀的問題,神、感、知、欲書、心、意、情、手闌,這都屬主觀范疇;時和、氣潤、紙墨、風燥、日炎這些都屬客觀范疇。當主客觀交臻,則“神融筆暢。”主客觀互乖則“思遏手蒙”。

我認為“偶然欲書”很重要,當某首詩詞、某句名言格言、某篇文章……你感受很深,很想把它書寫下來,甚至胸有成竹了,按捺不住想書寫的沖動,也就如演員已進入角色了,此時提筆而書,一氣呵成,定成佳作。假若“情怠手闌”就千萬不要勉強而書,若違意而書,即使前四合俱萃,也會不如意甚至失敗的。

3,注意揚長避短

《書譜》云:“質直者,則    不遒。剛很者,又掘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染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由于各人性格傾向不同而會顯示出多種效果,各具獨特姿態。但在創作中既要充分地發揮各自個性的特長,寫出具有各自風格的作品。但是各種不同的個性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要揚其長避其短,譬如這里所指出的:    不遒、掘強無潤、拘束、軟緩、失於規矩、過於剽迫、溺於滯澀、蹇鈍、俗吏,都是在創作中要力求避免的,千萬不要明知而違之。

3,             要“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歸自遠。”

這就是說要用中庸思想來指導書法創作,使作品高雅,具有書卷氣。

學習必須以賢者為師,創作必須以我為主。要情深意足,有感而書。千萬不要“意違勢屈”, 勉強而書。因為“尚情”是書法藝術的總原則。情是書法藝術的命脈,情不為法囿,法隨情生,情到法顯。“書譜”指出:“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

創作要敢於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敢於張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張揚自己的風格。

創作尤重“勢”,順勢而書,有了筆勢,字才通氣,有氣字則活;有了氣勢,作品才神采奕奕;有了氣韻,作品才有韻律感、立體感,情趣就寓於其中。勢隨情而生,情隨勢而揚。得勢,精氣神就在其中了!

十三,寫《書譜》的本意

孫過庭為什么要寫《書譜》?他在談到“五合”、“五乖”之后說:“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庸味,輒效所明,庶欲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龐存周教授在譯文中說:“我(孫過庭)沒有考慮過我認識的粗淺,愿意把我所有的體會貢獻出來,希望盡可能的闡述明白古代著名書家的高風良范,啟發有志書法的后賢的思考,拋開繁冗庸俗蕪雜的東西,揣摩古賢的手跡,從而領會到真正的書法藝術。”

從此文中我們就十分清楚地了解孫過庭寫《書譜》的真實意圖和意義,即他希望用古代著名書家的高風良范,來啟發后來的學書之士的思考,徹底拋開那些繁冗庸俗蕪雜的東西,而領會到真正的書法藝術。概括地說:就是“去偽存真。”

他還說:“今撰為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功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后進,奉以楷模;海內知音,或存觀省。緘秘之旨,余無取焉。垂拱三年寫記。”

他寫《書譜》是為了“可以使后學之士,把它作為學習范本;也可以提供給書法界的同好,放在手邊以備檢視。”

 

總之,孫過庭的《書譜》就其理論而言,在歷代的書論中可謂獨步,我用三個字來概括,即“廣而精”。內容涵蓋面之廣,由上述可見一斑,它涉及史學、文字學、美學,甚至哲學,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了書法藝術的歷史,又用辯證的方法,論述了書法藝術中的個性和共性、對立及統一的關系,強調“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書譜》文字恢宏,理論系統,分析精辟,是歷來書家的指南,對書法的繼承、弘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書譜》的書法,歷來為書家所贊賞和學習。米芾評價孫過庭的書法說:“唐草得‘二王’ 法,無出其右。”

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自跋草書答十二問》中說:“反復察其結法,空曠而完密,氣力實有過人。”

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指出:“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不宛合,所有唐第一妙腕。”

故而《書譜》有文與書合壁,甚至有“雙絕” 之說。

由于本人學識淺薄,雖反復研習,但仍只知皮毛,也許有錯,敬請賜教。

(文中白話譯文多引自龐存周教授《唐孫過庭{書譜序}白話譯文》)

(本文有12,069字)

2010年6月30日寫於重慶郵電大學海棠園非虹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陳海良解析孫過庭《書譜》
草書書論析要之--書理篇--歐陽中石
對《書譜》的淺析和感悟
《書譜》解讀04
此二字是書法的筆法,更是書法的秘訣!你知道嗎?
寫草書為何這么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阳市| 太湖县| 江口县| 嵩明县| 宿州市| 建湖县| 水城县| 贡嘎县| 巴彦县| 胶州市| 金平| 黄冈市| 福州市| 石渠县| 镇宁| 枞阳县| 永康市| 黄冈市| 庆云县| 北海市| 兰州市| 清苑县| 克山县| 翼城县| 启东市| 平潭县| 绥化市| 抚宁县| 邮箱| 大厂| 织金县| 韶关市| 海丰县| 老河口市| 保靖县| 成都市| 错那县| 四会市| 临海市| 明星|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