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篆書系統(tǒng)從殷商開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稱籀文、鐘鼎文、金文。
大篆是從殷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見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屬于大篆的體系,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金文銘刻于銅器,它不像甲骨文書法,偶爾還能在龜甲獸骨上見到毛筆書寫而未及契刻的痕跡。
關(guān)于怎樣書寫金文,歷來書法家們做了很多研究,大家公認的有兩種方法:
一是金文書寫的“一筆法”。金文書法的用筆不像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之有點、橫、豎、撇、捺、折、鉤等各種豐富多彩的點畫,它只是以一條平實的筆道寫出。就是每一筆都是在起筆時逆勢藏鋒,收筆時戛然而止,這是中鋒運筆的“一筆法”。而正因為金文書法只有如此單一的“一筆法”,所以要將這一筆寫得神完氣足才行。
二是一些特異筆畫的寫法。金文中有些較特殊的筆畫,比如“子”字中的圓點,“有”字中的三角形,“山”字中近似方形的筆畫。書寫時必須注意運筆寫成這樣:圓點要運筆逆勢回鋒,然后回旋一周,千萬不能用墨涂滿,用筆要活,用墨要潤,方能字跡常新。
石鼓文總體神韻概括起來,大致是“雍容靜穆,圓渾端莊,瀟灑流麗,氣勢雄強”。要把總體神韻協(xié)調(diào)融合,必須下一定的功夫。初學(xué)者首先應(yīng)從掌握造型著手,若造型寫不準,則神韻無由產(chǎn)生;若只偏重形似,又易流于遲滯而缺乏生氣,更談不上神韻了。
故初學(xué)須多看、多記、多寫、多對照。在能掌握造型時,應(yīng)致力于筆勢。一件書法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線條。線條雄渾流暢,精神飽滿,乃有氣勢。有了氣勢,還必須具有理性的造型,乃能具備美的感染力。
你理解了嗎?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小編:思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