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獨特的、偉大的文明。世界上所有國家當中,只有中華文化自始至終、沒有間斷的被傳承了下來,也只有“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從古代一直演變而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創造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更是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字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甲骨文產生至今,漢字字體的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又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四個階段,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鐫刻在甲骨上和鑄造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是甲骨文、金文,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篆體,篆體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篆,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體,大篆從西周時期的金文發展而來,其形體和結構特點與金文大體相同,變化小而規范,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
自漢代以來,大家都認為大篆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最先開始變革古文,逐漸創造新的字體,更加趨于簡便。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
在中國文字史上,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也以史籀為最。大篆字體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陜西寶雞)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僅存300余字,該石刻的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目前,這十個石敦存于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朝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為后世所重。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于周時期的金文與秦時期的小篆之間,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屬于籀書的系統。其字體結構整齊勻稱,筆畫勻圓、粗細一致,趨于線條化,并有橫豎行筆,形體趨于方正。因此,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了西周后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并開始逐步擺脫象形的拘束,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秦朝丞相李斯以秦國流行的大篆作為整理漢字的基礎,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梳理,并省改大篆的筆劃和結構使之更加簡易、規范,從而使原來紛繁復雜的漢字字體統一了起來,有了共同的標準,這種統一后的字體被稱為“小篆”,亦稱“秦篆”,所以小篆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通行于全國的標準字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記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小篆的筆畫、結構簡易規范,形體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字體、字形高度統一,且字數日增。與大篆相比較,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變得整齊、和諧、美觀,基本上都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如今保存下來的《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殘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小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漢字規范化的產物,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在輪廓、筆劃、結構方面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閱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小篆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范文字的產物,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一千余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樣的混亂局面,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總體上來說,大篆是在古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象形的特征更為明顯,其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小篆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其筆劃較細,勻稱工整,字體略長而整齊,結構往往左右對稱,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對于促進中國古代歷史、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在中國文字的演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