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言:如果沒有蜜蜂,80%的植物將消失
今天我非常榮幸來和大家分享,我研究蜜蜂過程當中的故事。
首先我們來預言一下,就是說世界上如果沒有蜜蜂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怎么樣?大家看到這個非常美麗的圖片,是我們現在的世界的情況。那如果沒有蜜蜂,有可能世界就是這樣。那大家可能會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那么大家首先要知道,這個全世界呢有多種多樣的被子植物。各種各樣的植物為我們在制造著氧氣,但是植物要想繁衍它需要什么東西?因為大多數的這個被子植物它都是異花傳粉,所以它需要這個蜜蜂。需要各種各樣的傳粉昆蟲來給它傳粉,達到異花授粉的這個目的。然后最后呢才能夠產生果實、種子,才能夠繁衍后代。那么絕大部分的傳粉昆蟲,大概80%左右都是蜜蜂。如果一旦沒有了蜜蜂那毫無疑問,這個被子植物無法授粉無法產生后代。也就沒有種子,那么沒有了被子植物,沒有了植物,那么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各類動物賴以生存的這個氧氣就不可能充足。那么世界就必然走向滅亡!
昆蟲學家首先得是戶外愛好者!
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動物研究所的。我專門研究的是昆蟲系統學。其中主要的長期以來我們主要是關注這個膜翅目的昆蟲。以蜜蜂和這個小蜂為主,那么經過我們多年的野外研究,蜜蜂目前已經知道的,就是給它定下名字的有1370種。這是我們昨天最新的結果,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野生蜜蜂現在實際上還沒有發現,或者講沒有采集到沒有給它定名。那么大家可能在座的很多非昆蟲學專業的同志,可能從小從課本上得到的知識可能是這樣,蜜蜂呢 應該是住在這個六角形的這個巢穴里面。應該是群居的,應該是給我們生產這個蜂蜜的。但實際上呢這個社會性的昆蟲是非常非常少的,只有主要分布在這個Apis這個蜂蜜屬的這么幾個種類。
種地也不要那么勤快,老打除草劑,得給土地留點兒草!
大部分的這個種類應該是這樣,它們住在地底下、它們可能在樹木里面打洞、也可能在土壁上、山崖上、墻壁上打洞筑巢。那么這些蜜蜂的話呢都是我們一般人可能沒有注意到。
下面我想簡單講一個,我們就是研究油茶的這個故事。北方的同志可能對這個油茶不是很熟悉,油茶實際上是世界上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它有食用還有保健。這個功能因為一些營養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證明了,它是相當于東方的橄欖油。油茶除了能夠給我們提供保健和食用之外,之外呢,還能夠就是水土保持,在我們長江流域十七個省市地區都廣泛地進行了種植。
國家對這個產業非常重視,但是這個油茶在這個種植區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產量非常低,每畝的平均大概也就是60斤左右。國家政府就希望提高這個油茶的產量,就組織了各路的研究人員對它進行研究。特別是進行了高產的品種的培育,還有引進一些高產的品種,但是盡管做了這些工作油茶的產量仍然不是很高。這時候有一部分昆蟲學家,包括我們動物研究所著名的蜜蜂學研究員吳燕如先生就帶著一批工作人員到廣西、江西、湖南等地進行考察,希望能夠發現一些給油茶傳粉的蜜蜂。大家可以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油茶的花很大,它的花粉顆粒大,花蜜的濃度、花蜜的容量也很高。這時候這個地方政府就鼓勵蜂農,拉著蜂箱過去,給他們一些補貼,希望他們能夠產更多的蜜。但是很快蜂農就從油茶產區撤退了,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個油茶花蜜里面含有一種生物堿,成體的蜜蜂吃了以后沒有問題,做成的這個蜂糧給幼體吃了以后,幼蟲就爛死,這樣的話蜂農就沒有效益了。所以他就很快就撤退了。所以當地的茶農基本上就對這個油茶就梳于管理,就不太去管它了。
在2006年我從國外回來以后接了吳燕如老師的這批工作,吳老師鼓勵我們首先開展油茶的傳粉者的研究,也就是當地野生蜂的研究。我們希望是通過了解這種蜜蜂、了解當地的土蜂是什么樣的物種,然后呢這些物種又是什么樣一個生活史,然后能夠提高的繁養率,提高它當地的蟲口密度。為提高油茶訪花的效率、還有座果率作出我們的工作,我們就派出了兩個助手到了江西的宜春蹲點,蹲了兩年,首先搞清楚了當地這個蟲口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物種,12種傳粉蜜蜂當中的油茶地蜂。
科學家還得回挖坑!
我們要想搞清楚它的生活史就必須用這個鏟子挖地,大家可以看這個是最近的一張圖片,我們當時挖的最深大概是1.5米。大家可以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這個油茶地蜂非常聰明,它筑巢的深度大概有1.5米。同時向旁邊有一個一個的這個小室,在這個小室里面就做上花粉球,在花粉球上產卵。過上七八天這個蟲卵就變成了這個幼蟲,幼蟲最后化蛹,就形成了最后羽化,油茶地蜂羽化的時間恰好就是這個油茶開花的時候。
這個地方可能還得給大家普及一下這個油茶開花的時間,一般都比較晚屬于這個秋冬季節,一般在國慶節以后這個季節,在長江沿線17個省市,基本上屬于比較冷的時候。我們到當地就很少看到這個各類昆蟲包括蝴蝶、蛾子都很少,家養的蜜蜂也有一些,但是基本上都屬于不太活躍的這個情況,但是這個油茶地蜂量非常大。這個工作最后就發表在《昆蟲學報》這個雜志上面。同時這些工作也為我們后續進行油茶地蜂的擴繁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挖了半天坑找到的蜜蜂還可能不發揮作用!
盡管我們發現了這么一個非常有效的傳粉者,但是油茶地蜂也可能不授粉,為什么原因呢?大家仔細觀察這張圖片,在這張圖上面大家可以看出來。這也是一個小故事,我們在江西宜春開會的時候有很多當地的茶農過來聽我們的講座,希望了解為什么他的這個產量比較低。其中有一位非常聰明的江西農業大學畢業的本科生,他承包了當地100多畝油茶林,他希望像種水稻種小麥一樣精耕細作,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地里面非常干凈,很少見到有茅草。南方來的同志都很清楚,當地雨水很足,你只要幾天不鋤草地上的草就應該是很茂盛了,但是這個地方確實很干凈。我看了圖片以后就問他,我說你做了什么?他說我想像種水稻一樣,我第一灑除草劑,第二的我給它鋪上地,第三沒事我就找幾個人給它鋤鋤草。這個想象的非常好,但是這個人為干擾導致了一個什么問題呢?仍然是雨水的問題,在江西一帶雨水很足,你把這個草給去掉以后破壞了兩樣東西,第一個破壞了當地土蜂原來在這個地方筑的巢穴的出口、進口;第二個的話呢就是它雨水一足以后,把這個松散的土壤給沖走了,導致這個地表板結,這樣就導致地蜂無法進去巢穴。我們就給他提供了一個很小的建議,我說你們不要打鋤草劑,這是一個;第二個呢不要那么勤快,適當的讓它留點草,這樣的話,草長起來以后當地的土蜂就會又回到了這個地方,又進行筑巢,授粉率就上升了,座果率也就上升了!
不科學的人為干預可能會對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破壞
因此,通過油茶和油茶地蜂的這個故事呢我希望告訴在座的各位說明三個問題:第一個,包括作物在內的各類植物和昆蟲之間有一個長期進化形成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關系非常地密切;第二個,野生蜜蜂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油茶地蜂,它有著家養蜜蜂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三個就是不科學的人為干預,包括人工耕作制度有可能對某些作物比較適用,但是呢也可能對植物和蜜蜂之間的這種緊密的互作關系產生負面的影響。
下面再講兩個例子。
我們已經發現了每個地方都有特定的野生蜜蜂可以實現給這個作物傳粉的功能。這個例子是獼猴桃,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北方經常見到的像果樹。蘋果、梨這些都是早春的果品,社會發展了,我們對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的呢為了提高這個座果率,可能更多的是采用人工授粉的這種方式,但是人工授粉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是人工成本很高,第二個是提供的人工授粉里面可能會加入一些像像膨大劑、生長激素等等的一些東。實際上,經過我們長期研究每一個地方,它都有特定的蜜蜂足以給這些果樹進行授粉,不需要人為的參與。我們在昌平有一個蘋果園,在我們減少人為干預之后,蜜蜂的種群數量也增加了,導致這個果形非常漂亮,越來越漂亮,而且果實品質也很好,同時也降低了這個果農的人工成本。
SOS!蜜蜂在大量消失!
最近10年,中國的蜜蜂減少了10%,中華蜜蜂種群數量大大減少
但是非常嚴峻的現實是全世界的蜜蜂實際上在急劇的下降。比如說從二戰結束一直到2007年,有一系列的重要的文章都講,美國的蜜蜂,這里特指家養蜜蜂,這個種群數量已經下降了將近一半!通過蜜蜂研究所的同事的研究,他們發現,90年代到現在,中國的蜜蜂在這10年里面已經減少了10%左右!特別是中華蜜蜂種群數量大大減少,我們在野外也發現很多的野生蜜蜂物種在被發現之前就已經絕滅了。比如說我們原來在中關村動物園都可以隨便發現一些很奇特的蜜蜂物種,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
那么造成蜜蜂大量絕滅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大家就會想到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現在在國際上炒的很熱,但確實情況就是這樣。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呢?首先就是溫度發生了變化,導致物候發生了不同,變化以后就會破壞蜜蜂和植物之間的緊密的物候關系。具體地講,就是植物開花了但是蜜蜂沒有出來,這時候植物就得不到授粉。反過來也是一樣,蜜蜂出來了,沒有花開,這時候它沒有食物,沒有花蜜;第二個就是環境變化,環境變化大家都深有體會,就是空氣污染、水體污染,還有像播撒農藥,化肥等等;第三個就是土地利用,我們國家的土地包括工業用地、商業用地,還有農業用地都非常地缺乏,土地利用以后必然就侵占了大量原有的土著蜜蜂的棲息地;最后一個比較明顯的就是外來物種,外來物種首先就是意大利蜜蜂,我們家養的蜜蜂本身就是個外來物種,第二個是外來的植物,它們到了中國以后因為沒有原著地的天敵,大量的爆發就侵占了當地的土著植物的棲息地,這樣導致當地土蜂的食物減少,這樣蜜蜂就必然就會消失。
我們能為保護蜜蜂做點啥?
行動吧騷年,不要再只顧著自拍了!
那么我們在座的各位能夠做些什么來保護這個具有非常重要的傳粉功能的蜜蜂呢?
首先第一個,我們可以像做鳥窩一樣做一些巢穴,這個是我們最近在宜春這個地方、在江西新余所特制的一些PVC管的巢穴,以此來提高這個蜜蜂的密度,我們也可以用一些舊的蘆葦管或者竹管來做這個蜂窩。
另外呢我們可以在家前屋后種植一些花。這里也補充一個小的故事:我們在克拉瑪依采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克拉瑪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油區,也是一個沙漠地帶——我們可能跑個幾百公里都找不到任何一只蜜蜂,但是在那個地方我們有個同事種了一百多畝的熏衣草,這時候我們就發現遍地都是蜜蜂,所以采蜂首先得找花,保護蜂蜜我們也首先要養花。我們持續地觀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蜜蜂的種群數量,也發現2005年以來這個蜜蜂實際上在逐步地回歸,物種的數量也在上升。
還有一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座各位手上都拿著很高品質的手機,有數碼相機,那么拍一張蜜蜂的照片,我能提供一些什么樣的信息呢?首先第一個就是蜜蜂的物種,在你的眼里它是一只野生蜜蜂,但在我眼里就可能是一個蜜蜂罕見的一個物種;第二,大家從圖上可以看出蜜蜂也在訪花,所以你拍到的是一枝花,所以我也會看到這個蜜蜂訪的這個寄主植物的名稱;第三個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時間;第四個呢我們可以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把這些信息匯總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我們整個中國正在推動的中國傳粉昆蟲、傳粉蜜蜂監測網的一個重要的數據基礎。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這個蜜蜂的故事,也是希望大家了解蜜蜂的神奇的力量,然后讓大家理解看似非常微小的這一類昆蟲功能群在世界上也在大自然中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夠拿起手上的手機,走在公園各處能夠拍攝一張圖片,上傳到我們的網站上面。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像達爾文、法布爾一樣了解身邊的昆蟲,研究身邊的昆蟲,為我們國家的蜜蜂研究做出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