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城(1720—1772),初名辛來,字宗磐,一字幼安,號茶山,晚號稼軒,江蘇武進人。自幼聰敏,有悟性,十歲能詩,十九歲舉順天鄉(xiāng)試,乾隆十年26歲進士第一(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刑部侍郎。著有《茶山集》《茶山詩鈔》《茶山文鈔》《鳴春小草》。
錢維城自幼喜愛繪畫,開始從族祖母陳書學習畫寫意折枝花果,勾描渲染,隨類賦形,氣連意合,整體協(xié)調(diào)。后來得到董邦達的指導,學畫山水。所畫山水,構圖井然,意境清幽。《桐陰論畫》說他的山水畫“筆意亦臨摹仿麓臺(王原祁),丘壑幽深,樹石靈秀,頗臻妙境”。在錢維城的畫作中,中鋒含蓄的細筆和淡墨勾皴的線條,都存有董邦達的筆意,但他更擅長縝密的用筆和青綠、赭石相間的設色并用,作品呈現(xiàn)出一派宮廷富貴的氣息。
錢維城投身科舉時,很少有人知道他擅長繪畫,直到狀元及第后,在隨乾隆的一次狩獵中,乾隆射中一只老虎,于是錢維城受命創(chuàng)作《射虎圖》,作品完成后乾隆連連稱贊,從此畫名大振。在《石渠寶笈》中,收錄的錢維城作品有百余幅,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錢維城畫作的喜愛。
此幅《洋菊圖》畫折枝菊花一叢,用筆極工穩(wěn)有力,設色濃艷鮮亮。錢維城的花卉畫雖出自南樓老人(陳書)之門,但不無鄒一桂工筆花卉的影響。
來源:《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