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水墨工筆花鳥畫
吳東奮
在歷代中國繪畫品類中,有工筆重彩、工筆淡彩、大寫意、小寫意、沒骨、兼工帶寫、勾花點葉、白描、墨花墨禽等記載,卻沒有見到有水墨工筆花鳥畫的提法。如今書畫界的理論家,更加簡要地將中國畫分成兩大類:一則“工筆畫”,另則將“寫意畫”,改為“水墨”。他們認為“寫意”一詞應改為“水墨”方合適,因為“工筆”為一種筆法,“寫意”是一種審美取向,把兩者對稱起碼是不工整的。因而將“水墨”筆法劃歸“寫意畫”了。這種分門別類意味著工筆畫只有色彩畫一類,寫意畫僅是水墨。其實從中國繪畫史來看,寫意畫起于水墨,到了清末則發展為用濃艷色彩抒寫的寫意花鳥畫。而且這兩個畫種前后經歷一千余年的發展,它們的藝術都已經達到極致的境地。工筆花鳥畫起源于色彩,發展到了元代,出現水墨工筆花鳥畫,這是客觀存在的,是中國花鳥畫從工筆色彩畫向意筆水墨畫藝術變革中所出現的,而且還是元代畫壇曾經興盛一時的畫種。
“墨色”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道家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影響是最深刻的,其最高境界是“道”。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要是能夠說清楚就不是真正的道,“名”要是能夠說清楚,也就不是真正的名,“道”具有“有”和“無”的兩個屬性,是看不到、摸不著,但又是客觀存在的東西。因此,魏晉時期把道家思想稱為玄學。如果將色彩畫與水墨畫同玄學聯系起來看,就會發現,黑色繪畫最能體現玄學的精神。因為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景物都是有色彩的,色彩畫是客觀現象的反映。然而黑的景物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而,黑白形式的畫是畫家主觀意識的創造,它使人們產生虛幻、非現實,又有深奧莫測之感。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在老子眼里,欣賞五彩繽紛的色彩不是美麗動人的精神享受,而是一種災難。在這樣斑斕色彩的刺激下,只能帶來“目盲”的悲劇。這正是莊子所說:“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因而他提出“散五彩,膠離朱之目”去追求“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這種“樸素”實質上就是一種淡雅、素靜之色了。顯然,墨色正是老莊觀念中最理想的色彩了。這與禪學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精神是如此相似。
墨色能創造出豐富的視覺形象,又能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它的視覺就是靠畫家主觀意識進行塑造的。它就不是寫外物之形,而是寫內心之意,即描繪畫家內心的意象。正因為這個“意象”使人們感到水墨畫是那樣玄妙高深,韻致幽遠,極富意境。因而,適合于畫家表達自己內心的深層感情,所以長期以來被文人士大夫畫家所推崇,成為他們“借物緣情”抒發“胸中逸氣”和“聊以自娛”的藝術形式。
水墨畫是獨樹一幟、極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
中國水墨畫不管是寫意水墨畫,或是水墨工筆畫,其表現形式主要是靠筆墨來完成。筆墨包含有兩層意義:首先是中國畫藝術造型的工具與材料,其次是中國畫的表現形式。
中國畫的造型工具與材料系人們所指文房四寶。中國畫所用毛筆是獸毛制作成圓錐形體積,這個既軟又長的筆毫,有別于西洋油畫筆、水彩筆、鉛筆等形狀和性能,而且它更富于變化,能像魔術師一樣,創造出無限神奇的視覺形象。世界上所有畫種的工具中,它是最有表現力的一種。中國畫的墨不能與西洋繪畫“黑”的顏色等同,因為它有極其高深的學問和藝術效果。特別是中國書畫材料的宣紙,堪稱獨一無二。由于宣紙有強烈的滲化作用,豐富的中國書畫筆法和墨法都能在宣紙上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中國繪畫在唐以前是金碧輝煌、五彩繽紛的。自唐末水墨畫出現,到了元代,這些色彩繪畫為什么很快被水墨畫全部占領,而且經歷一千多年而不衰,其原因除了中國繪畫美學思想的指導外,主要是筆、墨與宣紙這幾種特殊的、獨一無二的繪畫工具和材料,以及水墨畫的筆墨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所決定。
經過歷代畫家的創造,中國水墨畫里的筆墨形式十分豐富。
首先,正、側、順、逆、臥、拖、潑、掃、點、提、戰、頓、轉、擦、疾、緩等等,這些筆法的運用,能創造出變幻莫測的動態,如古代創造的人物衣紋就有十八種描法、這十八種描法,后來又被花鳥畫等其它畫種所借鑒。中國畫山水的筆法最為豐富,其中有畫山石的皴法、畫樹枝的樹法、畫樹葉的點法、夾葉法和尖葉法。從花鳥畫各種畫法來分,那就更多了,畫竹有畫干法、出梢法、畫葉法;畫葉法中又分為:個字葉、介字葉、分字葉、女字葉等等。此外還有叢竹法、叢柳法、行云法、流水法、翎毛法、嘴爪法、點睛法……總共有一百多種技法。然而,每個畫家在運用這些技法時,由于他們素質、修養、愛好的不同,所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就有差異。例如,任伯年的線條流暢、飄逸;吳昌碩的線條渾厚多變;潘天壽的線條挺拔、剛毅等等,他們的作品呈現出各自藝術面貌。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感情狀態下,所抒寫出來的畫作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國畫筆法的豐富性就不言而喻了。
墨色與五彩色相對比,其高明之處在于不但變化豐富,更關鍵在于和諧,即使墨法變化十分強烈,但仍然是統一在和諧的黑、白、灰調子里。這些黑白灰調子通過墨法精熟,在宣紙上產生出千變萬化的藝術效果,這比五色之間所構成的關系更為統一和諧。這就是中國畫筆墨能以單調色彩勝過其它色彩的統一和諧的效果。
水墨工筆花鳥畫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水墨畫是最能深刻揭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畫種,由文人畫鼻祖王維創立以來,就成為中國畫領域最富表現力的藝術形式。因而,“筆墨”這兩字悄悄地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色彩畫讓位給水墨畫,青綠山水畫讓位給淺絳山水畫。著名大畫家的名聲更多得益于他們的水墨畫。北宋三大家、南宋四家都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元四家”全是水墨畫大畫家;吳門畫派、新安畫派、浙派、揚州畫派、清代“四僧”,都是以水墨這種形式確立其地位。這足見“水墨”藝術形式生命力和歷史地位,這對于獻身于現代水墨工筆花鳥畫的畫家是極大的鞭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創作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所表現的對象也在不斷更新,因而,畫家們已經感到傳統技法無法表達自己對新事物的感受。于是他們在探索、尋找更適合于自己創作的手法,以表達自身藝術語言。他們開始對某些技法進行創新,例如撞墨法,將畫面上未干的墨塊點上清水,使平整墨色產生出變幻莫測的墨象。又如揉紙法,將要繪制的宣紙,根據畫面需要而進行整張或局部揉皺,然后鋪展開,進行繪制。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畫面效果麻而皺,可以更真實地表現樹干、石塊等粗糙物體的質感。在創造新技法過程中,有的還選用新的工具、新的材料進行創作。如膠礬法、加蠟法,這兩種方法是利用膠水與礬水能使生宣變為熟紙,以及蠟不易吸墨的特點進行創作,適宜表現雨雪、月夜、浪濤等對象。又如壓印法為了使所要描繪的物象更逼真,更自然,可利用某些自然現象,如樹葉、樹皮、膠合板等有明顯紋理的物體,在紋理上涂顏色或墨水后,將宣紙鋪在上面壓印,構成圖案和線條,最后渲染繪制。
將新技法糅入水墨工筆花鳥畫中來,使畫面產生與當代背景血肉相連的嶄新藝術形式。但是,這些新技法與傳統技法的創作目的是一致的。新的技法是注重畫肌理效果,而傳統中國畫技法也講究肌理的表現,如解索皴、披麻皴、大斧劈、小斧劈、折帶皴等技法的形成,也是為表現山石土坡肌理而創造。為此,新技法的產生是傳統技法發展的必然,它給中國畫領域輸入不少新鮮血液,使中國畫更顯出勃勃生機。但是,對于新技法的應用,要根據所表現對象質感與形態進行選用,決不能照搬照套,不能為肌理而肌理,或者筆墨不夠肌理湊。應該使新技法成為中國畫筆墨藝術的新層面,以增強畫面表現力和藝術個性。
中國水墨工筆花鳥畫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讓我們共同努力,使這朵藝術之花更加鮮艷奪目。我相信,六百多年來被冷漠、遺忘的畫種,經過我們這一代畫家的努力,會在中國美術史上補上這艱難而又輝煌的一筆。
該文全文刊載于:《藝術探索》雜志總第59期
《中國花鳥畫》雜志1997年第三期
摘要刊載于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家通訊》1997年第二期
吳東奮, 1943年生,福建仙游人。中國水墨工筆花鳥畫原創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工筆畫家學會秘書長,國家友好畫院、江蘇國畫院特聘畫師,李耕畫院名譽院長,教授。原任教于三明學院美術系,閩江學院藝術系,退休后客居北京。師承著名金石書畫家陳子奮、潘主蘭先生。后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南京師大美術系研究生班,中國畫研究院。
祝愿所有的朋友:
福慧如海!吉祥如意!
特 別 說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