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商代邑聚輸排水綜考
userphoto

2022.06.28 上海

關注

    輸排水是古代城市水利的重要內容。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推進,商代邑聚各種水溝、水道及陶水管等輸排水設施越來越多地被揭示出來。由于相關考古材料的分散,商代邑聚輸排水的整體情況尚不太清楚,本文將對此試作探討。

一、商代邑聚輸排水系統

    古代邑聚對水的利用與處理有二:一是對需用水的汲蓄與引入;二是將廢水從各種建筑(群)及聚落中排出。商代邑聚已建構起規模不等、形式不一的多層次輸排水系統。

    (一)聚落內外的輸排水

    商代邑聚有臨河分布的特征,自然河流可以為聚落提供水源,亦可作為聚落排水之所。商代大的城邑一般挖有寬深的城壕,并多與自然河流相通。通過城壕引河水入城,而廢水亦可排到河流之中,達到水的循環。有些城邑內外城均有護城河,如鄭州商城的內城至少東城墻外側存在城壕,壕內有水。在距內城約200米處,鉆探出青灰色淤泥,深13米仍未見底,表明這里曾經是一處湖泊。外城的南墻外護城河距墻10米,斷面呈倒梯形,內坡向下斜直,底部較平。推測河口寬24米,底寬12米,最深距現在地表7米。西墻外護城河口寬23,深7米未見底。北墻外也有護城河的跡象。[1]不僅如此,在宮殿區的西北角,也曾經發掘出一段東西向的大壕溝。已知部分長80余米,口寬6.5米,底寬2.53.5米。溝內下部為早商二、三期的文化層。有學者推斷這條溝可能是宮殿區北邊的防護溝。[2]從鄭州商城宮城、內城、外城均有壕溝來看,防御之外,其承擔的排水功能也是可以肯定的。三重壕溝無疑可以使城邑內部產生的廢水及時得到排泄。

    偃師商城宮城池渠是溝通城邑內外的輸排水系統的典范。偃師商城帝王池苑[3]作為蓄水設施需要考慮水的來源與排泄。經考古發掘揭示,偃師商城宮城池苑東西兩端,各有一條渠道與水池相聯通。西渠從宮城西墻下穿過,經兩次直角拐折從大城的“西一”城門下通過,與城外護城河連接;東渠從宮城東墻下穿過,經兩次直角拐折通過大城的“東一”城門與城外護城河相通。根據測量數據推斷,西渠為注水渠道,東渠為排水渠道。這樣,就把池苑的蓄水盤活,成為城內外水循環系統的一部分。(圖一)

圖一  偃師商城平面圖

    殷墟宮殿宗廟區的西面與南面有一壕溝,北端與東端分別匯入洹河。近來有學者提出殷墟宮殿宗廟區的范圍應該更大,其西部范圍可能到達四盤磨村東。如此,則壕溝是從宮殿宗廟區中間穿過,其用于防御的功能就值得商榷,而其輸排水功能則更加明顯。殷墟緊鄰洹河,其生產、生活用水的輸引應來自洹河,廢水也排出到洹河。在殷墟范圍洹河河道的兩側有很多溝壑向外延伸出去,推測不少都是當時殷墟為都時的某種設施[4],將其看作邑聚內部與洹河的輸排水溝通途徑亦無不可。

    垣曲商城共發現二里崗時期的溝壕5條。其中西城墻內外兩道墻以外有G1為護城壕,北端始于城址西北角,南端止于臺地南緣,在近城址西南角時略向東折,直通臺地南緣的一條沖溝中。此溝是筑城時取土而成,使用期間防御之外,應兼有排水的功能。排水溝G2打坡外墻基槽,順城外緩坡地勢傾斜向下,垂直高差2.65米,打破護城壕的東壁緩坡。溝內底部有一層淤積的細沙土,發掘者推測此溝是在外城墻墻體倒塌之后挖掘的自城內通向城外壕溝的排水設施。另外G13G14G8均為排水溝,其中G13打破南城墻基槽,也應為連接城內外的排水設施。[5]

由以上幾例連接邑聚內外的輸排水系統來看,商代大型城邑均是將城外溝壕或自然河流作為輸排水的源頭與歸宿。為達到城內外水的連通與循環,商代邑聚多要修建跨越城墻的水溝。如偃師商城城門道的路土之下,鋪有木板蓋頂的石壁排水溝,溝底用石板鋪砌,內高外低,相互疊砌呈魚鱗狀,疊壓順序與流水方向一致。主干大道一般直貫城門,城內道路路面中間微鼓,兩邊稍低,便于雨水外淌。為便于水的匯集與集中排放出城,在城墻內側還會挖排水溝。如在偃師商城東北部的發掘中,在城墻內側護城坡上發現一條道路,路與墻之間則有一條水溝,與城墻并行,溝內淤滿細泥土,溝底形成較堅硬的淤泥層。發掘者認為,該遺址為此條道路使用時期城墻內側的排水溝。[6]由此,聚落內的雨水或生活廢水可經由路邊溝、地下溝集中匯聚到出城的溝渠中,再排到城外的護城河中。

    小型邑聚輸排水較為簡單便宜。如果聚落緊臨河流或自然水溝,則直接將水排入其中即可。如果離河稍遠,則挖一條排水溝自聚落通向河流。如江蘇溧陽神墩遺址東西約150多米,南北約200米,面積3萬平方米。發現早商時期灰溝一條,經鉆探可知,呈東北-西南向貫穿整個遺址,分別與遺址南面的溧梅支河和北面的低洼地相通,長約170多米、寬約7.5米、深1.8米左右,推測可能是早商時期用于灌溉、走水或儲水的水溝。[7]

    (二)建筑單元的輸排水

    商代大型邑聚已有較為完善的功能分區,會出現成組的建筑單元。較為獨立封閉的區域使得建筑單元的輸排水也自成體系。這可由都城宮殿區、大型或普通建筑群的輸排水情況進行考察。

    鄭州商城宮殿區池苑的東南側,發現一段供水設施,由水道與汲水井兩部分構成。[8]水道西高東低,石板壘砌,形成暗渠。水道底部淤積有淺黃色的細沙和貝殼,應為流水的遺物。初步測知水池與水道“似在西北至東南的一條直線上”[9],可能是同組水利設施。水井則以8米的間距均勻分布在水道上,井的下口與水道相通。有學者認為,水池、水道與水井共同構成供水工程。水池在工程的西端,用以儲存清水;水道在工程的東端,用以輸送用水;水井則筑在水道的頂部,可將水道中的水汲至地面以供應宮殿區的用水。[10]至于排水,值得注意的是在鄭州商城宮殿區曾發掘出寬窄、深淺和方向不同的許多大小壕溝遺跡。推測為宮殿或成組建筑基址的保護溝,或兼具排水溝的作用。[11]

偃師商城宮殿區分布有多座大型宮殿建筑,與之相配套的排水道的建設也較為完善。這些水道用于從宮殿或宮城內向外排水,水道底部落差明顯。一種通過宮殿的門道路土之下,或被安置在夯土基址(宮殿或宮城墻)之中,用石頭壘砌,而在基址兩側之外則往往采用明溝的方式。另一種位于宮殿院落之外,常見用石塊壘砌。第四號宮殿和第五號宮殿之間所發現的兩條大體呈東西走向的水道即是。第四號宮殿南側的水道西高東低,坡度明顯,長度超過百米,其東端通至宮城東圍墻之外。[12]

    第Ⅱ號建筑群遺址位于商城西南隅,由排列整齊的夯土基址組成,依時代前后不同分上中下三層。其外圍是寬約2米左右的圍墻,實為自成一體的小城。該建筑群的排水形式采用明道淺溝的簡易形式,在每座建筑基址的四周,開挖小溝。在排與排、建筑與建筑之間,中部皆有排水淺溝。將每座建筑基址周圍的小溝縱橫相互貫通,形成網狀排水系統。下層建筑的排水溝位于臺基與臺基的中部地帶,截面呈半圓形,系一種極為簡易的明水道。中層建筑如法炮制。上層建筑修建時,中層建筑的排水溝已經淤積,但由于路土由墻邊向四周傾斜,在兩建筑間隔的中間地帶形成凹槽,這些凹槽就充當了排水道。[13]雨水或廢水可由水溝匯入蓄水坑下滲,或匯總后集中排向圍墻外。

    建筑單元排水的另一杰作是殷墟乙組基址的水溝。(圖二)在南北長170米、東西寬約90米的范圍內,分布著縱橫交錯的水溝31條,有干溝與支溝。短者不足3米,最長者達50余米,總長度約650.9米。水溝的底部都有一層很薄的細沙,證明確是經過流水沉淀的。石璋如先生曾指出:“沿著南北長的基址邊緣每有南北水溝,沿著東西長的基址邊緣每有東西水溝,水溝縱橫交錯之處,多為基址中心。這好像水溝給基址預先劃定了一范圍,兩項建筑似乎有分不開的關系的。”[14]參考偃師商城宮殿區建筑基址下的排水設施,我們似乎可以推測這些水溝是附屬于宮殿建筑群的排水溝。從已揭示的遺跡現象來觀察,整個水溝系統的溝底水平是北高南低,水是由北向南流的。各支溝的水皆流向干溝,干溝向南延伸,可能與南部的宮殿建筑的地下排水系統相連,甚至可能一直流到花園莊村東南的壕溝。還有一種可能是,水溝在南面某個地段拐向東去,流向洹水。[15]

圖二  小屯宮殿區內水溝分布圖

(采自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

    在其它小型的建筑群中也有排水系統的發現。如大司空村東南一處宗廟類的建筑群基址,由15座建筑組成,以四合院式建筑為中心,南北至少四排、前后三進院落,西側有南北兩進跨院,有較為完善的排水系統。[16]

    綜上,商代邑聚建筑單元的排水系統圍繞建筑物四周而設,能夠迅速有效地接納匯聚建筑群中的雨水或廢水,再通過主干溝渠排出,或由蓄水坑池進行處理。

    (三)單體建筑的散水與排水

    商代邑聚排水系統的源頭是各個單體建筑。作為人們生產、生活及開展各類活動的場所,建筑物的修建需要考慮排水問題。這一方面是及時排泄雨水,另一方面是將內部生成的廢水排出建筑物。

    商代邑聚大型建筑基址有高臺化的特點。《墨子》論述原始地面建筑說:“室高足以辟潤濕”,是符合實際的。高臺建筑在木構技術水平較低情況下,依靠高臺取得層疊巍峨的效果,比平地起建的房屋有更多優點。偃師商城四號宮殿基址發掘時已遭破壞,但仍高出當時地面約2540厘米。[17]五號宮殿基址正殿夯土臺基高出當時地面1030厘米。[18]由于高出地面,所以可以防水,即使到了雨季,也不致被一般的雨水淹沒。

    除了高臺防水,商代邑聚建筑已設有散水以排泄墻基處的雨水。湖北盤龍城一號、二號宮殿建筑均發現散水設施。一號宮殿夯土臺基的外圍是坡狀堆積,寬0.41米不等,傾斜度約1/10,其上鋪以成層疏密不一的陶片。二號宮殿基址臺基邊緣有以黃灰色土層層夯筑的斜護坡,在向外伸約2.5米的坡面上,鋪有為加固護坡和利于排水的層層陶片,系疊砌而成。[19]又如殷墟北徐家橋村北四合院式夯土建筑基址中間多有房屋散水面和便道的發現。如在8號與9號建筑基址中間,有呈“凹”字形溝的散水,深0.7米,寬1米,內填灰色雜土,散水面極硬。有的房屋如5號基址外有排水溝。[20]

    傳統觀點認為,商代宮殿建筑屋頂多為四面坡式,即所謂的“四阿重屋”。這是為了解決防雨、防曬問題并保證良好通風日照條件,同時保持體形高聳壯觀的一個很成功的創造。《周禮·考工記》所載的“四阿”形式即指“廡殿頂”,外觀表現為五條脊把屋頂分割為前后左右四大斜坡,雨水可以從四面排泄。“重屋”則指的是“重檐”,在屋下增設防雨披檐。鄭州商城宮殿基址在臺基下或緊靠臺基的散水上立有擎檐柱,加大出檐,使臺基內縮,盡可能遠離檐口,以保護夯土臺基和外檐柱腳免遭雨淋損壞。[21]

    商代在地勢低下的居室內也有對排水的考慮。顧頡剛先生曾考證半地穴式居室中掘地坎以潢積屋溜雨水之處為中霤。安陽孝民屯一處殷代居地,有房址130余組,以半地穴式住宅居多。有的房屋門廳近門道的牖壁處,挖一洼坎,坎內遺留一挹水勺,又有一條流水淺槽自廳中央流向其坎。有學者認為此即中霤遺跡,正可與文獻記載“前阿水外溜,后阿水內溜”的“內溜”相印證。[22]

    以上高臺、散水、披檐、中霤等均是為防止雨水對建筑物的浸泡、沖刷等損害而設,雖嚴格講來并非水利的內容,但也是排水的重要設施。特別是散水與水溝、水道相配合,可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

    綜上,商代邑聚小到單體建筑,大到建筑群及整個聚落,形成較為完善的排水網絡和系統。邑聚的用水則除了打井汲水,還可以從自然河流或汲蓄水設施以水道輸送。總之,商代邑聚輸排水系統是我國城市水利初期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城邑規劃設計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支持邑聚規模不斷擴張的必備條件。

二、商代邑聚輸排水設施

    商代邑聚輸排水系統是以輸排水設施與技術為基礎和條件的。考古發掘已揭示的商代邑聚輸排水設施包括縱橫交錯、地上地下的各種水溝、水道及水管等。

    (一)各種水溝

    水溝是用于商代邑聚輸排水的最普遍的設施,大到環繞城邑的護城河,小到房前屋后的小水溝,種類眾多,形式不一。考古發掘所見商代邑聚各種水溝甚多。

    首先是大型壕溝的開挖。商代城邑大多有護城壕溝,是城邑排水的最終接納地。考古發掘所見最完整的城壕是圍繞偃師商城大城的護城河,以北城壕為例,距墻12米,口寬底窄,口寬約20米、深約6米,外側坡度較陡,內側坡度較緩,溝內有2米厚的商代淤土層。[23]偃師商城護城壕是商代大型邑聚城壕的代表。(圖三)

圖三  偃師商城大城東北隅城墻與城壕遺跡平剖面圖

(采自杜金鵬《偃師商城年代與分期研究》)

    鄭州商城外郭城的南城墻及西城墻外發現護城河,其考古發掘可為我們揭示商代大型壕溝的開挖情況。紫荊山路南墻外的城河距城墻10米,與城墻走向平行。在挖護城河前,先用土將過渡地帶的低洼地帶進行了鋪墊,墊土經過夯打。護城河斷面呈倒梯形,內坡向下斜直,底部較平,坡面修筑平整,在護城河的北坡原來較低洼和不平整的地方經過了多次修復、加固。護坡墊土顏色呈灰白色,質稍硬,層次明顯,也經過夯打,每層厚度一般為1015厘米,總厚度達2.5米。南坡邊緣從底部兩邊上斜的寬度推測,該護城河口寬約24、底寬12米,最深處距現代地表7米。護城河內均為商代淤積土,厚0.64.3米。(圖四)鉆探出的西墻外護城河位于現優勝北路、優勝南路中段,地勢較高,護城河寬2325米,深7米仍未見底。[24]按其形制計算,護城河1000米的長度需要開挖的土方數為12.6萬,加上低洼地與護坡的鋪墊夯打,開挖工程可謂浩大。

圖四  鄭州商城外郭城南墻和城外護城河剖面圖

(采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外郭城的調查與試掘》)

1.現代擾土層 2.唐宋文化層 3.商代墊土層 4.淺灰褐色土層

    另外殷墟小屯宮殿區西邊與南邊的壕溝平均寬10米、深5米,最大寬24米、深10米,亦可見證其時開挖溝壕的技術水平與能力。

    商代邑聚除了開挖外圍壕溝可用于排水,更在邑聚內部修建大小不一的水溝以排泄雨水以及建筑單元與單體建筑產生的廢水。其形式有:  

1)房屋基址附近或普通建筑群內的簡易小水溝。如前面提及的徐家橋村北四合院式夯土建筑5號基址外的排水溝、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筑群每座建筑基址的四周開挖的小溝。再舉南方地區的一例:江西德安石灰山商代遺址發現的房基T9F2屬半地穴式建筑,房基建于生土中,比地面低20厘米左右,周邊沿上即留有寬515厘米的小排水溝。[25]2)聚落內用于匯聚各種來水的諸如路邊、城墻內側溝及連接聚落內外的排水溝。如前面提及的偃師商城東北部城墻內側護城坡上的水溝、江蘇溧陽神墩遺址貫穿整個遺址的大溝。其形制不一,但也較為簡單。(3)宮殿區內的排水溝。如偃師商城宮殿區建筑基址兩側之外的排水明溝、殷墟乙組基址31條縱橫交錯的明水溝。我們以小屯水溝為例,看看商代邑聚內水溝的開挖情況。

殷墟宮殿宗廟區的31條水溝按大小及走向可分為干溝與支溝,各支溝均與干溝相通。干溝寬而深,上口寬約0.41.0米,溝壁光滑平整,每間隔一定距離(約0.71米),在兩側溝壁對稱地揳有木樁。支溝窄而淺,口寬0.50.8米,溝壁不規整,無木樁加固。干溝兩側的木樁可能是為了加固水溝的壁,以防塌陷。還有可能是承受水溝口上的覆蓋板,如此則水溝應為排水暗溝。考古發掘揭示水溝K14在坡度緩急轉換處的溝底鋪有一層小石子,以增加硬度。其出水口處較寬,并且先挖面積較大的坑,再夯打起來,之后再在夯土上挖溝,以增加出水口處兩溝壁的硬度,減少沖刷侵蝕。[26]小屯水溝加木樁、鋪石子等體現了商代宮殿區排水溝的修挖較為講究,這是輸排水設施發展水平的反映。

    (二)石砌水道

    商代邑聚輸排水設施中有一種頗為講究的石砌水道,主要發現于都城之中。其特點是以石板鋪底、砌壁,若用于輸水,能夠有效地防止水的下滲;用于排水,則可以將污水與外界隔開。同時,石砌水道為地下暗渠,不影響地面景觀,有的水道上面還可以作為道路使用。

偃師商城宮殿區石砌水道全長800多米,從西一城門經過兩次轉折進入宮殿區,與大型蓄水池相通,又從宮殿區輾轉至東一城門出城,兩端與護城河相接。水道經歷兩個使用時期,第二次使用系在首次修建的水道基礎上改建而成。[27]

    西水道的宮城部分發掘長度54米,水道寬約1.6米。其修建程序為:先挖出寬約3、深約1米的溝槽,再用紅褐色土鋪墊底部并平整,然后按設計挖坑埋立柱,再在溝底平鋪一層片狀石塊,然后壘砌兩側石壁等。水道底部十分平整,經水準儀測量,54米長度內石塊的水平誤差不足10厘米。兩側石壁在石塊之間用草伴泥加固,兩側用小石塊或土填實。改建水道時,對原有石壁加厚使水道變窄,改建后水道內壁寬約50厘米。石壁壘砌較整齊,壁面上下基本垂直。(圖五)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水道在通過宮城西墻時,寬度與其它地段相比較窄,水道上部蓋有石板且石板上面堆砌較多石塊,尤其在通過第二期宮城西墻時,使用了雙層水道的辦法,即水道內壁中部用石板隔開,使其成為上下兩層,上層高2030、下層高約30厘米。這種分層設施既可使水暢流,又可防人順水道出入,修好水道后將水道頂部用石板或石塊封蓋,然后在上面筑墻。

圖五  偃師商城宮城池苑西水道剖面圖

(采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池苑遺址》)

1.改建后水道 2.改建部分 3.早期水道石壁

    東水道宮城部分發掘長度約32米,早期水道的溝槽底部寬約2.7米,石塊鋪底,砌石壁寬約0.6米,形成寬約1.5米的水道,壘砌石壁高度超過約1米后,寬度擴大。改建后水道溝槽上部寬2.53、下部寬1.51.7、深約1.2米,水道寬0.350.38、高0.50.6米,石壁寬0.61.2米,兩壁砌石較為整齊,多用方形或長方形石塊砌成。改建后的水道位于早期水道的中部,利用早期排水道的基礎,將原有石壁加寬而成。(圖六)宮城以內陸段的水道用長條狀的石塊封蓋口部,蓋石上部用土填埋形成地下暗道。有人測算偃師商城東水道的落差為千分之六,基本保持流水的通暢。如果不經過水平測量,就不會使水道達到通暢的效果。[28]

 

圖六  偃師商城宮城池苑東水道剖面圖

(采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池苑遺址》)

1.灰土層 2.灰土層 3.改建后水道 4.改建部分 5.早期水道內淤泥 6.早期水道石壁

    鄭州商城為解決宮殿區用水而專門修建的供水設施由蓄水池、水道和水井三部分構成。其中水道殘長30多米,筑法是先挖一口大型溝槽,平面呈長條形,斷面呈倒梯形,口寬11米,底寬3米,深約4米,然后用長方形石板在溝槽底中部平鋪,兩壁由石塊和草伴泥壘砌而成,頂部用石板封頂,外側填以碎石加固。石筑水道近方形,寬約1.5米,高約1.5米。管道上每隔8米有一豎井,底部與水道相通。水道與豎井砌成后,蓋板上再逐層夯打3米多厚的填土,基槽內也填土夯實。[29]經學者考證,這一水道與水井、蓄水池相配合,構成完善的供水系統。[30]

商代邑聚中石砌水道發現尚不多,并且主要用于都城宮殿區的供排水,但其體現的設計構想與施工技術都反映了當時輸排水設施的發展水平。

    (三)陶質水管

    陶水管在古代邑聚輸排水方面很早即發揮著作用,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及夏代二里頭宮城遺址均有發現。陶水管主要是配合無地面鋪裝的夯土基址或土臺,為避免雨水沖刷而設的地下輸排水設施。商代邑聚中,陶水管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鄭州商城發現多處不同形制的陶水管。如鄭州洛達廟遺址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掘出一節陶水管,為圓筒形,直口,方唇,直壁,殘長23、口徑13.5、壁厚0.60.8厘米。[31](圖七,一)鄭州宮殿區回民中學教學樓發現二里崗下層時期一件陶方筒形器,形體較大,泥質灰陶,制作較為粗糙。厚胎,一邊口部較厚,另一邊口部較薄,有切割痕。長64、寬53、高59厘米。內壁凹凸不平,器體呈管狀,從形制分析,估計應與宮殿區的取水或排水有關。[32](圖七,二)鄭州醫療器械廠一灰溝內發現二里崗期陶管片,有的貼在溝壁上。復原的兩件形制均呈管狀,泥質灰陶。其中式兩端平齊,管長49厘米,一端沿外侈,呈短喇叭狀,口徑24.5厘米,另一端直口方唇,口徑17.5厘米。(圖七,3)另一件Ⅱ式兩端皆為直口,一端稍細,一端稍粗。管長45.5、粗徑19.4、細徑19.2厘米。[33](圖七,4)鄭州制陶作坊遺址發現制陶業的鼎盛時期——二里崗中期的陶水管,為制陶作坊的排水管。兩端口略外侈,器表飾繩紋。管徑13.4、長27厘米。[34] (圖七,5

1.洛達廟遺址陶水管

2.回民中學方筒形器

3. 醫療器械廠式陶水管

4. 醫療器械廠式陶水管

5. 制陶作坊遺址陶水管

圖七  鄭州商城各式陶水管

    鄭州商城各式陶水管的發現表明其在城市輸排水中的應用。在其它商代城邑中也都有陶質水管的發現。如偃師商城Ⅱ號建筑群早期遺跡曾發現數種陶水管,其中一處被F1005下層建筑基槽打破,壁上仍嵌著水管剩下的一半。[35]盤龍城在F2西門外,發現陶水管,走向與西臺基邊線平行,殘存11節陶管,總長5.4米。[36]由以上陶水管的發現位置可以看出,大多水管與建筑物基址配套使用。

    陶質水管在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屢有發現。在殷墟早期發掘中,曾在小屯東北地窖穴中出有被稱作“大喇叭口”及“陶筒”的陶器,“'大喇叭口’器高0.60.7公尺,'陶筒’的一端呈榫狀,兩者可以套起來,頗似現在地下水道的管子”[37]19591961年的殷墟考古發掘在苗圃北地發現地下水道,水道內放置有陶質的水管,有兩節保存較好,并且有套合的痕跡。水管為泥質灰陶,圓筒形,兩端平直,一端較粗,另一端稍細,中部微鼓,系用泥條盤筑。長33、一端徑17.5、另一端徑15、壁厚1.6厘米。[38]苗圃北地還見有另一種尺寸的陶水管,長45厘米,一端較粗,另一端為小口,大端內徑19厘米。[39] (圖八,1)以上陶水管均為插口式,一節水管的小口端可套入另一節水管的大口端內,各節水管可嚴密套合,不易漏水。

1.苗圃北地插口式管

2.白家墳平口式管

3.白家墳“三通”管

圖八  安陽殷墟各式陶水管

    1972年秋,白家墳村西發現陶水管道,遺跡距現地表深約1.1米,南北、東西呈T字形排列。南北向一段陶水管道殘存長7.9米,有17個陶水管;東西向陶水管道殘存長4.62米,有11個陶水管。兩端管道由一個三通水管交接。陶水管排列整齊,東西向的西高東低,相差0.5米。陶水管道中淤有細泥土。在管道的上部及附近,發現有夯土和殘存柱洞痕跡,估計陶水管道是被埋于房基中,應是附屬于房子基址的排水設施。這些陶水管均為平口,呈直筒形,兩端較粗,通長42厘米,直徑21.3厘米,壁厚1.3厘米。(圖八,2)類似陶水管,在小屯西地亦出土過。白家墳陶水管的特別之處在于三通水管的發現。三通管的兩端與其它齊口水管相同,中部則向外伸出一個圓形管孔,與一齊口水管對接,與現在三通管極為相似。[40](圖八,3)三通水管的出現,解決了管道轉折處的銜接問題,體現了輸排水技術的進步。

    綜上,商代邑聚通過水溝、水道、水管等形式多樣的設施,構建起連接各個建筑物、貫通邑聚內外的輸排水系統,在我國城市水利發展史上值得稱道。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外郭城的調查與試掘.考古,2004,3.

[2] 安金槐.試論鄭州商代城址的地理位置與布局.:安金槐考古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288.

[3] 杜金鵬、張良仁.偃師商城發現早期帝王池苑.中國文物報,19996911.

[4] 岳洪彬、岳占偉、何毓靈.小屯宮殿宗廟區布局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31.

[5] 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縣博物館.垣曲商城(一)19851986年度勘察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42021212214.

[6] 偃師商城獲重大考古新成果.中國文物報,19961281.

[7] 2006年度南方地區考古新發現.南方文物,2007,4.

[8] 曾曉敏、宋國定.鄭州商城考古又有重大收獲.中國文物報,1995730.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商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34.

[10] 裴明相.略談鄭州商城的用水設施.殷都學刊,1996,2.

[11] [2]:288.

[12] 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10.

b.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1984年春偃師尸鄉溝商城宮殿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5,4.

[13] 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筑群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5,11.

b.王學榮.河南偃師商城第Ⅱ號建筑群遺址研究.華夏考古,2000,1.

[14] 石璋如.殷代的夯土、版筑、與一般建筑.: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分),1969:139141.

[15]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4041.

[16] a.岳洪彬、何毓靈.新世紀殷墟考古的新進展.中國文物報,200410157.

b.岳洪彬、岳占偉、何毓靈.河南安陽殷墟大司空遺址發掘獲重要發現.中國文物報,20054201.

[17] [12]b.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河南偃師尸鄉溝商城第五號宮殿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8,2.

[1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1963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457.

[20] 孟憲武、李貴昌.殷墟四合院式建筑基址考察.中原文物,2004,5.

[21] 參見[12]a:224.

[22]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93.

[23] 杜金鵬.偃師商城年代與分期研究.:夏商周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74.

[24] [1].

[25]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德安縣博物館.江西德安石灰山商代遺址試掘.東南文化,1989,45.

[26] a.石璋如.小屯第一本·乙編·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殷虛建筑遺存.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237.

b.[4]:338339.

[27] 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宮城池苑遺址.考古,2006,6.

b.[3].

[28] 趙芝荃.偃師商城建筑概論——19831999年建筑遺跡考古.華夏考古,2001,2.

[29] a.鄭州商城遺址發現商代城市供水設施.河南年鑒(1996年):481.

b.[9]:234.

[30] [10].

[3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洛達廟遺址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89,4.

[3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鄭州商城宮殿區發掘收獲.: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 19851992.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13114139.

[3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醫療器械廠考古發掘報告.:鄭州商城考古新發現與研究19851992.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48149.

[3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市商代制陶遺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991,4.

[35] [13]a.

[36] [19]:61.

[37]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筑遺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本):137.

[3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324.另圖版28.

[3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241242.

[4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殷墟出土的陶水管.考古,1976,1.

 

載《華夏考古》2015年第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商代的建筑技術
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
偃師商城遺址取得多項考古新發現
洛陽考古再“上新”,8大考古成果最新發布……
二里頭遺址與夏王朝
夏朝的文化全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市| 江门市| 乌审旗| 西乡县| 南康市| 静安区| 绥德县| 辽宁省| 泌阳县| 同仁县| 香格里拉县| 北宁市| 汝阳县| 玉树县| 乌海市| 舞钢市| 新兴县| 扶风县| 读书| 锦州市| 兰西县| 莱阳市| 宜州市| 三都| 河津市| 嫩江县| 湖州市| 平原县| 上饶县| 栾川县| 嘉兴市| 宝应县| 怀宁县| 阿鲁科尔沁旗| 保山市| 隆子县| 山丹县| 普安县| 南丹县| 绍兴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