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6日,上證綜指盤中接連失守3000點和2900點,收盤跌5.58%,創出逾三年最大跌幅。市場發生了啥,小編這里就不贅述了,雖然外部因素是下跌的主因,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一、事件頻出的年報
截至2019年05月06日,根據Wind的數據,A股3610家上市公司,除*ST華澤、*ST長生、*ST新億、*ST毅達、*ST東南等少數公司外,2018年年報基本公布完畢。
2018年,在已公布年報的公司中,虧損家數合計454家,合計虧損3875億元;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虧損家數合計226家,虧損家數翻番,合計虧損金額增長兩倍以上。
其中,525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此前的業績預告下限下修,328家由預盈變為虧損,占虧損家數的72.4%,比例異常之高,投資者很容易“踩雷掉坑”。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下修幅度超過1億元的有108家,其中ST歐浦下修幅度排名第一,凈利潤由業績預告下限預虧3.5億元下修為虧損41.79億元;樂視網下修幅度排名第二,由凈利潤業績預告下限預虧6.13億元下修為虧損40.95億元;歐菲光下修幅度排名第三,由凈利潤業績預告下限盈利18億元下修為虧損5.19億元。
2018年,在已公布的年報中,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達到了38家;2017年,這一數字為17家,而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更是達到了216家。在金融監管重拳出擊的背景下,中介機構越來越憚于為劣質上市公司和其不誠信管理層背書。這里要為監管點贊!各位投資者需要格外擦亮眼睛。
二、棘手的商譽減值
2018年,A股的商譽減值損失(1658.61億元)占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393.60億元)的10.77%,商譽減值對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影響可見一斑。
而商譽其實是老生常談。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的規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
2018年11月16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就商譽減值的會計監管風險進行提示。
風險提示中提及與商譽減值相關的前述特定減值跡象包括但不限于:
(1)現金流或經營利潤持續惡化或明顯低于形成商譽時的預期,特別是被收購方未實現承諾的業績;
(2)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相關產業政策、產品與服務的市場狀況或市場競爭程度發生明顯不利變化;
(3)相關業務技術壁壘較低或技術快速進步,產品與服務易被模仿或已升級換代,盈利現狀難以維持;
(4)核心團隊發生明顯不利變化,且短期內難以恢復;
(5)與特定行政許可、特許經營資格、特定合同項目等資質存在密切關聯的商譽,相關資質的市場慣例已發生變化,如放開經營資質的行政許可、特許經營或特定合同到期無法接續等;
(6)客觀環境的變化導致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明顯提高,且沒有證據表明短期內會下降;
(7)經營所處國家或地區的風險突出,如面臨外匯管制、惡性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惡化等。
2019年01月04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企業會計準則動態(2018年第9期)公布了針對“商譽及其減值”的意見。
大部分咨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并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后續會計處理方法,認為如果不將商譽逐漸消耗的過程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而是將商譽突然減值至零,那么可能會造成以前期間的企業業績不真實。
大部分咨詢委員認為,相較于商譽減值,商譽攤銷能夠更好地實現將商譽賬面價值減記至零的目標,因為商譽攤銷能夠更加及時、恰當地反映商譽的消耗過程,并且該方法的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資者理解,可增強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商譽至此“岌岌可危”。
三、上市公司商譽概況
截至2019年05月06日,根據Wind的數據,2018年,上市公司的商譽合計1.3076萬億元,13家商譽超百億元,在A股3610家上市公司中有872家發生了商譽減值,其中45家商譽減值損失超過10億元。
數據來源:Wind
雖然商譽減值損失合計達到1658.61億元,創出歷史新高,是2017年的4.5倍,2016年的14.5倍,但是相較于2017年,上市公司的商譽合計仍然繼續上升。該數值與九百多家中小板公司(非金融)全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19.44億元)基本相當,是755家創業板公司全年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7.02億元)的4.92倍。
數據來源:Wind
2018年商譽減值損失的規模飆升的原因其實相關的分析很多,無非就是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中,不少上市公司進行了高溢價的收購,為期兩年到三年的業績承諾期到期后,問題開始集中爆發了。整體來看,A股商譽從2013年的2000億元左右攀升到2018年的1.3萬億元左右。
分板塊來看,滬市主板商譽5040億元,占凈資產比例1.84%;深市主板商譽2530億元,占凈資產比例6.32%;中小板商譽3214億元,占凈資產比例9.49%;創業板商譽2293億元,占凈資產比例16.25%。商譽對中小板和創業板影響更大。
分行業來看,醫藥生物、傳媒、計算機三大行業的商譽均超千億元,位列申萬一級行業商譽總額前三位。傳媒、計算機、醫藥生物、機械設備、電氣設備五大行業的商譽減值損失均超百億元,位列前五。
從商譽占凈資產比例來看,傳媒、休閑服務、計算機三個行業位列前三。
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
既然2018年商譽減值損失結束,是不是意味著未來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如果這樣想就太天真了,上市公司仍然計有高達1.3076萬億元的商譽,上表展示了商譽占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例,各位投資者仍然需要對商譽高度重視。如果上市公司的收購合并和經營管理行為不夠理性健康,后續商譽仍然有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已經計提了巨額商譽減值損失的公司也并不意味著沒有風險,總體而言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小覷。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內容來源:本文內容由小編根據互聯網公開信息整理而成。
本文僅供投資者學習交流,文中所列股票僅為信息真實展示或示例,不構成個股推薦。投資者均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并獨立承擔投資風險。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