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
中國詩歌文學精品旗下平臺
◆ ◆ ◆
文 | 趙成現
一進入臘月,年的腳步就近了。
臘月初五早上,各家各戶把前一天準備好的花生、江豆、綠豆、黃豆、小米等煮在一起,家鄉人說是“煮五豆”,預示著來年五谷豐登。
五豆剛剛吃過,臘八節又到了。這一天,人們吃著臘八粥,談論著臘八粥的來歷,憧憬著春天的希望。家鄉有“臘八粥,糊嘟嘟”的說法,并要把臘八粥留一部分天天加到中午飯里吃一點,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這樣臘八粥就接住了小年的到來。
二十三兒,炕火燒兒,炕了火燒兒敬灶神。二十三兒,小掛鞭兒,放了鞭,灶神送上天。
小年一過,男女老少都投入到了過年的氛圍之中。
家鄉的兒歌曰: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饃簍;三十兒,捏鼻兒(包餃子);初一兒,拱脊兒(叩頭做揖兒)。你聽,這兒歌就把人們過年該做的事情一一安排妥當,家鄉人民也就是踏著這千年的習俗迎接年的到來。
真正的過大年是從年三十開始的,這一天,年貨早就置辦齊了,一家人一起床就開始忙碌起來:男的忙著貼對聯門神;女的忙著剁餃子餡,軋或搟餃子葉,包餃子;小孩們忙著看電視,放鞭炮。中午,一家人圍坐一桌,先美餐一頓。到了晚上,當家人先放一掛長鞭,然后把煮好的餃子盛一碗放在堂屋的供神處,這不是迷信,是長輩在引領晚輩敬祖先,是在教育晚輩不要忘記過去,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然后,老老少少才開始吃年夜飯,年夜飯一般都是以餃子為主,并且這餃子中有包了硬幣的,誰若能吃到包硬幣的餃子,那就預示著他在新的一年中會有好運的。于是,大人小孩都會認真地吃,沒有一個留碗底的,誰若吃到了硬幣,會立馬大呼小叫起來,那高興勁兒是沒法形容的,應該是像中了大獎一樣興奮。
年夜飯之后的時間就是熬年——如今人們都是坐在自己家里看春節聯歡晚會,可是,在二十多前,一個村莊有一臺電視機就是破天荒的。記得那年剛剛參加工作,春節前用了半年的工資給家里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年三十晚上,家里早早就擠了一屋子男男女女,有座的坐著,沒座的就席地而坐,沒有一個人埋怨,都靜靜地看電視上演員的表演。不知不覺時間就過了十一點,大人們忙碌一天,累得熬不下去,準備回家放鞭炮之后睡上一覺,并且一同來的小孩早就歪著腦袋睡著了。誰知喚醒小孩之后,那小孩卻迷迷糊糊地說:“我不回,還沒有看見陳佩斯呢。”原來沉靜的屋子一下子被小孩逗得熱鬧起來,在這熱鬧中,陳佩斯真的油光粉面的出來了。新年的鐘聲也隨著歡聲笑語敲響了,家家戶戶放了一年中最長的鞭炮。看過電視的小孩們回家后又打著手燈,到各家各戶門前尋找落地的鞭炮,鞭炮還沒揀到幾個就又過了五更,于是趕緊回家換上新衣服,準備叩頭掙壓歲錢去了。
大年初一,父輩們帶著孩子走東家串西家,給自己的長輩叩頭問好,長輩們把早早準備的核桃、花生、瓜子、壓歲錢一并塞到了孩子們的腰包中。孩子們歡歡喜喜,叩頭叫好,也正是這一代代的孩子把年帶進大人們的希望之中,也正是這一個個大年把家鄉的人們帶進幸福、安康的生活之中。
初二早上開始,大人們便領著孩子走親串友,一直走到初七八。農村有“拜年拜到初七八,又沒豆腐又沒渣”的說法,因此拜年還是需要抓緊時間的,去晚了會落人埋怨的。埋怨歸埋怨,老親舊眷一年就見一次面,見了面就又在一起敘說過去的一年有何收獲,新的一年又有什么希望和打算,然后互相夸夸對方的孩子長高了、有出息了之類。小孩子當然會收到一份奢望已久的壓歲錢,并且還會告訴大人們明年早點來拜年。
過大年的習俗不到正月十五是不能算結束的。十五晚上家鄉人民吃元宵、鬧花燈,放煙花,到十六早上再放一掛小鞭炮,然后好好休息一天之后,算是把大年送走了。
可惜,如今青年男女臘月二十八才回到家鄉,不到初六就又踏上了打工的征途,農村只有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一起守著家門,過大年的味道真的越來越淡了。
-作者-
趙成現
選發在此平臺的投稿作品,將擇期再發表于‘今日頭條’平臺或者‘一點資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