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順有話如是說:為人之本是孝道(一)(1一2一1,講于2021年1月13日)
(1一2一1,講于2021年1月13日)
點擊上方按鈕 收聽朗讀音頻
這一章不是孔子說的,而是有子說的。《論語》主要記述的是孔子的言論,孔子弟子的言論相對較少。但在首篇第二章就記述有子的話,可見有子非等閑之輩。有子名有若,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3歲。孔子去世后,學生們懷念老師,因有子的學問好就請他上堂講課。這與有子在孔門中的地位直接相關。孟子說他智足以知圣人,又說有若似圣人。他在傳述孔子思想學術方面曾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所以孔門弟子在編書時就把有子的話提了出來。《論語》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講的是有子說,一個人在做人方面能夠孝敬父母、友善兄弟,但卻喜歡犯上這是十分罕見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沒有這種人。君子致力于從根本上做起,根本牢固建立后,才能產生仁人愛物、修身治國之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就是施行仁愛的根本。有子認為,看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其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友愛,若能做到這一點,他是不會犯上作亂的。這就把孝道與治理社會聯系了起來。《論語》第二章就把孝道提了出來,可見其在儒家思想中地位的重要。儒家或約中國的社會倫理是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所以把國與家聯系起來叫國家。國是大家,家是小國,家國同構。只有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孝是萬善之首、百行之本。這為人類道德找到了一個基點,基點就是親情。若沒有親情,連父母都不孝,連兄弟都不友愛的人,何談仁愛其他人呢?一個對家庭都不負責的人也絕談不到對社會負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