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語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君共修,同登善域。
點擊上方按鈕 收聽朗讀音頻
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
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論語》載,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講的是魯定公問,君主使令臣下、臣下侍奉君主,應該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說,君子使令臣下要以禮,臣下侍奉君主要忠誠。本章是接著上章講的。即臣子事君若太盡禮,別人會說你是拍馬屁,所以只要盡忠辦事就好了,這就是事君最大的禮。忠,既不是單方面要求,也不是一味百依百順,更不是作領導的走狗幫兇,而應是認真負責、盡職盡責。臣子做到忠的前提是,君王或言領導必須誠心為民、以禮待臣。
春秋末年禮壞樂崩,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政治社會呈現嚴重危機,首當其沖的是君臣互信危機,定公之問即為此而發。孔子認為,要恢復和諧的政治社會秩序,君當思所以為君,臣當思所以為臣,父當思所以為父,子當思所以為子。孔子及儒家認為,人倫關系是雙向的,應各盡其職。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處理君臣關系的準則。若此,才能實現二者關系的穩定、和諧。這與后來一些人說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專制政治下的君臣關系是大不相同的。后世有些帝王對臣子和子民的欺騙、凌辱無所不致,而要求臣下和子民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和接受,這并不符合孔子和正統儒家主張的禮制。荀子曾有過“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說法,可見道義高于君父,此與后世所說的盲目屈從大不相同。
孔子答復魯定公的話,言外之意是不要耍什么手段或片面要求屬下如何做。你要屬下盡忠,首應從自己誠心、體諒部下的禮敬做起。上面對下面盡心了,下面自然會對上面忠心。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換位思考、以心換心,忠心就出來了。展開說,父子、兄弟、朋友關系,都是這個道理,首應自己付出誠心,若對方對自己不好,也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否則只會白費力氣、徒生煩惱。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