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順有話如是說之我讀《論語》:做什么,就像個什么樣子(一)(12—11—1,講于2022年6月3日)
點擊上方按鈕 收聽朗讀音頻
《論語》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本章的意思是,齊景公向孔子問為政之事。孔子答道,做君的要像君的樣子,應當盡力做到仁;做臣的要像臣的樣子,應當盡力做到敬;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應當盡力做到慈;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應當盡力做到孝。齊景公說道,這話實在是對呀。假如做君的不像君的樣子,做臣的不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不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不像兒子的樣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到嗎?齊景公,名杵臼,是齊國的國君。公元前五一七年,魯國發生動亂,魯昭公受到三家貴族的圍攻,逃往齊國,次年孔子也到了齊國。當時齊國大夫田成子的勢力十分強大,田成子采用其父前期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借,小斗還”的辦法,大力拉攏民眾,陰謀篡權,已經威脅到齊景公的統治。齊景公好色,內寵甚多,而且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小子荼,君臣父子均失其道。因此齊景公向孔子詢問如何治國時,孔子針對齊國的現狀回答道:“正人倫之常,乃為治國的根本。”由此可知,孔子講君臣父子應守倫常的說法,是針對齊國田成子可能亂政的局面有感而發的。后世對孔子的批評多以此為發揮,認為孔子主張尊君思想,儒家思想是統治階級用于桎梏百姓的工具。當知君臣父子這類說法并非孔子的發明,而是成語。《國語》上就曾經提到過“君君臣臣,是謂明訓”的說法。漢代的所謂三綱五常,三綱的頭兩條就出于此。那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真實含義究竟應如何理解呢?我們下次再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