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每一代王朝更替,必然會產生服飾的變化,而清朝尤為突出。
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朝要求“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于是,276年的清朝實行剃發易服制度,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發型,實行“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高壓政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剪辮通令”。規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頒布之日起20天內一律剪去辮子,逾期不執行者,以違法論罪。
不再留辮子了容易,但穿什么衣服來體現新社會卻是個難題。
1912年12月29日,袁世凱頒布改革禮制服制的法令,將清朝的繁文縟節和長袍馬褂改為較為簡捷的禮制和簡短的服飾。民國初年頒布的服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將西洋服飾引人中國,并以此作為社會政治變革的手段之一。
社會上有人主張仍穿長袍馬褂,但反對者認為長袍馬褂不方便生活,剪裁費料,很不經濟,應棄之;有人提出全部改穿西服,反對者認為全部西裝“無異是抵制國貨”。
孫中山經過縝密思考,提出“禮服在所必更常服聽民自便”,按照“適于衛生、便于動作、宜于經濟、壯于觀瞻”原則設計出了大名鼎鼎的“中山裝”。既保留了西式服裝平整、挺括、有衣兜的優點,又有當時中裝高領、莊重的特色;既突出了服裝的現代性,又表現了中國氣派。中山裝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準服裝之一。
關于“中山裝”的設計淵源,目前主要有三個說法:
其一,日本義昌說。孫中山在日本橫濱結識“同義昌”洋服店的寧波裁縫張方誠。張方誠等裁縫參照日本學生裝、士官服的樣式,采用西裝造型和制作技術,融入中國的服飾文化傳統開始設計,又根據孫中山的構思,確立了中山裝前衣襟的五粒扣子、四個口袋、三粒袖扣以及胸前袋蓋的倒筆架造型,賦予每個細節以特定的文化內涵。
其二,越南黃隆生說。孫中山在越南河內結識開洋服店的廣東人黃隆生。黃隆生等人按照孫中山的創意,參考西歐獵裝和日本服裝式樣,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風格,設計縫制了既有中國文化風格又有開明開放精神的新式中裝。后經孫中山修改,確定了五粒身扣、三粒袖扣、袋蓋倒筆架的款式。
其三,上海紅幫說。第一件中山裝出自當年上海灘的奉幫(紅幫)裁縫之手。
現存最早的孫中山穿中山服的照片是1922年任陸海空大元帥職在廣東謀劃北伐時。這也說明在20世紀20年代末,中山服仍未普及尚在推介中。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初立,政治中心南移,社會上開始推廣中山裝。1928年12月,張學良東北易幟時穿上中山服,宣誓就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直到1936年民國政府的《修正服制條例草案》,中山服的樣式才得到明確并被強調作為男公務員“制服”。自此,中山服漸漸推廣開來。
關于中山裝的含義,普遍說法是:
中山裝四個兜:代表禮、義、廉、恥;
門襟五粒紐扣: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左右袖口三個紐扣: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 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
衣領翻領封閉式:代表嚴謹治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