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精華之一
1.胃脘隱痛多因:胃陰虛。
2.蓄血可見:小腹剌痛,小便自利。
3.蟲積可見:繞臍痛,起包塊。
4.行痹可見:四肢關節游走竄痛。
5.著痹可見:關節疼痛重著不移。
6.實熱便秘特征是:高熱,腹滿脹痛,舌紅苔黃燥。
7.陰虛便秘特征是:便干,舌紅苔少,脈細數。
8.濕熱蘊結大腸多見:便溏如臭糜,瀉下不爽。
9.脾虛中氣下陷可見:肛門有下墜感,甚則脫出。
10.肝胃蘊熱則:口中泛酸。
11.火邪炎上則:口苦。
12.遲脈為:脈來一息不足四至。
13.代脈為:脈來一止,止有定數。
14.結脈為:脈來一止,止無定數。
15.虛脈見于:氣血兩虛。
16.微脈見于:陽氣衰微。
17.濡脈與弱脈不同處是:部位。
18.短脈與動脈不同處是:流利度。
19.促脈與疾脈不同處是:節律。
20.浮脈與散脈不同處是:力度。
21.實脈的脈象是:三部脈舉按均有力。
22.洪脈的脈象是:狀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
23.滑脈的脈象是:脈來流利,應指圓滑。
24.突然大出血時多見:浮大中空。
25.長期慢性出血,而致氣血不足可見:浮而細軟。
26.氣血耗散,臟腑精氣欲脫可見:浮大無根,按之消失。
27.浮脈可見:脈象輕按即得。
28.實脈可見:三部脈舉按均有力。
29.肝郁化火多見:弦數脈。
30.氣分熱盛多見:洪數脈。
31.內熱食積多見:滑數脈。
32.肝火夾痰為:弦滑脈。
33.陽明熱盛為:洪數脈。
34.寒凝血瘀為:沉澀脈。
35.表證挾痰為:浮滑脈。
36.虛脈的脈象是: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37.芤脈的脈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38.滑脈的脈象是:流利圓滑如珠走盤。
39.數脈的脈象是:脈來數一息五至以上。
40.濡脈的脈象為:浮而細軟。
41.細脈的脈象為:脈形小而應指明顯。
42.微脈的脈象為:極細極軟,若有若無。
43.瘡瘍陽證為:高腫灼手,根盤緊束。
44.瘡瘍已成膿為:按之邊硬頂軟,有波動感。
45.痞是:心下滿,按之柔軟無壓痛。
46.積是:腹內有塊,按之堅硬,推之不移痛有定處。
47.聚是:腫塊時聚時散,痛無定處。
48.癥見惡寒發熱,腹痛泄瀉是:表里同病。
49.癥見惡寒發熱交替出現是:半表半里。
50.舌苔黃白相兼是:由表入里。
51.實熱證可見:蒸蒸汗出。
52.亡陽證可見:冷汗淋漓。
53.畏寒肢冷,少氣乏力,舌淡嫩是:虛寒證。
54.發熱惡風,自汗,脈浮緩是:表虛證。
55.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脈浮緊是:表實證。
56.外感寒邪出現惡寒發熱為:陰勝則寒。
57.久病體虛出現畏寒肢冷為:陽虛則寒。
58.陰虛證可見:渴不多飲。
59.溫病熱入營分可見:渴不多飲。
60.熱極似寒屬:轉化。
61.寒極似熱屬:真假。
62.陰陽兩虛屬:同病。
63.屬轉化關系為:因虛致實。
64.屬錯雜關系為:上熱下寒。
65.屬格拒關系為:真寒假熱。
66.表寒里熱屬:錯雜。
67.上盛下虛屬:錯雜。
68.表證和里證,同一時期出現屬:同病。
69.邪實為主、正虛為次者是:實證夾虛。
70.正虛為主、實邪為次者是:虛證夾實。
71.正虛與邪實均十分明顯者是:虛實并重。
74.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屬:上熱下寒。
75.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煩躁,口渴,脈浮緊,此屬:表寒里熱。
76.身熱面赤,口渴,脈大,但欲蓋衣被,渴喜熱飲,脈大無力,此屬:真寒假熱。
77.風邪致病的特點是:發熱惡風,頭痛汗出。
78.火邪致病的特點是:發熱口渴,譫妄吐衄。
79.暑邪致病的特點是:惡熱汗出,口渴乏力尿黃。
80.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多見于:外感風邪。
81.手足震顫,肌肉瞤動,肢體麻木多見于:血虛動風。
82.心悸失眠,健忘,納呆,神疲者屬:思傷。
83.遺精滑精,二便自遺者屬:恐傷。
84.氣血耗散,臟腑精氣欲脫脈象可見:浮大無根,按之消失。
85.外感病脈象可見: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86.寒邪致病特征是: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
87.濕邪致病特征是:頭脹而痛,胸悶身重,脈濡。
88.少陽病的臨床表現為:寒熱往來,胸悶食少。
89.表熱證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咽喉紅痛,脈浮數。
90.傷暑的臨床表現為:身熱多汗,口渴喜飲,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脈濡數。
91.陰虛證可見:渴不欲飲。
92.瘀血證可見:但欲漱水不欲咽。
93.突然大出血時多見:脈浮大中空。
94.長期慢性出血者多見:脈浮而柔細。
95.胸脅脹痛,咳唾更甚是:飲停于胸脅。
96.咳嗽氣喘,不能平臥是:飲停于肺
97.瘀血證時,面部顏色可見:黑色、青色。
98.水濕內停時,面部顏色可見:黃色、黑色。
99.血虛的病機是: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
100.血瘀的病機是:血液循行不暢或停滯。
中醫診斷精華之二
1.陰液不足,不能制陽為:陰虛則熱。
2.陽邪致病,導致陽偏盛為:陽勝則熱。
3.陽偏盛所導致的證候是:實熱證。
4.陽偏衰所導致的證候是:虛寒證。
5.陰偏衰所形成的證候是:虛熱證。
6.陰偏盛所形成的證候是:實寒證。
7.氣脫病變,常見:汗出不止。
8.氣滯病變,常見:悶脹疼痛。
9.氣閉可見: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10.氣滯可見:悶脹疼痛。
11.氣升舉無力的病變是:氣陷。
12.臟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多形成哪種證候:氣虛。
13.氣脫屬:氣的出入異常。
14.氣閉屬:氣的出入異常。
15.氣閉或氣脫的病機,主要是指:氣的出入異常,或閉阻,或外散。
16.氣陷病機,主要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臟腑位置下垂。
17.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或迫血亡行。
18.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遲緩或不暢或瘀阻停滯。
19.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濡養功能減退。
21.氣滯可見:胸脅脹滿疼痛。
22.氣不攝血可見:面色無華,疲乏無力,便血,皮下出血。
23.反治屬于:治病求本。
24.用寒遠寒屬于:因時制宜。
25.正治屬于:治病求本。
26.既病防變屬于:治未病。
27.虛人感冒應選用的方法是:標本同治。
28.二便不利應選用的方法是:急則治其標。
29.寒因寒用屬于:反治。
30.實則瀉之屬于:正治。
31.熱因熱用屬于:反治。
32.熱者寒之屬于:正治。
33.扶正法適用于:虛證。
34.祛邪法適用于:實證。
35.少陽病證屬于:半表半里證。
36.肺脹,喘咳,胸部滿悶,缺盆中痛,其病變屬于:手太陰肺經。嗌干,心痛,渴而欲飲,目黃,脅痛,其病變屬于:手少陰心經。
37.氣陰兩虧,虛火上浮,可見:色淡紅不腫,微痛反復發作。
38.肺胃熱毒壅盛可見:咽紅腫疼痛,甚則潰爛。
39.肺胃熱毒傷陰重證可見:咽喉出現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隨即復生。
40.腎在舌分屬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屬部位是:舌尖。
42.濕熱內阻可見:舌苔黃厚膩。
43.痰飲水濕內??梢姡荷嗵λ?/span>
44.胃陰耗損,胃氣虛弱:舌苔剝。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屬:脾腎陽虛。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屬:氣血兩虛。
47.提示胃氣大傷,胃陰枯竭為:舌光無苔。
48.提示正氣漸復為:舌苔由厚變薄。
49.舌苔由薄轉厚為:邪氣入里。
50.舌苔厚膩驟然消退為:胃氣絕。
51.胃之氣陰兩傷可見:鏡面舌。
52.濕熱可見:黃膩苔。
53.熱盛津傷可見:燥苔。
54.瘟毒內盛可見:粉白苔。
55.濕病化熱,津液暴傷可見:苔白糙裂。
56.素體陰虛火旺復感風寒之邪可見:絳舌薄白苔。
57.氣營兩燔的舌象:絳舌黃白苔。
58.里熱挾濕的舌象是:紅舌蒼老滑苔。
59.風痰病機是:肝風挾痰。
60.寒痰病機是:寒傷陽氣,氣不化津。
61.濕痰特點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點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點是:高出于皮膚,摸之不礙手。
64.斑的特點是:平鋪于皮下,摸之不礙手。
65.濕疹的病機是:風濕熱留于肌膚。
66.纏腰火丹的病機是:肝火妄動,濕熱薰蒸皮膚。
67.隱疹的病機是:營血虛,風中經絡。
68.小兒指紋紫為:內熱。
69.小兒指紋色淡為:虛證。
70.熱擾心神則見:譫語。
71.心氣大傷,精神散亂則見:鄭語。
72.太息表明:肝氣郁結。
73.呃逆表明:胃氣上逆。
74.實熱證則:咳吐粘痰黃水。
75.虛寒證則: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陰虛則:干嘔。
77.食滯則:嘔吐酸腐。
78.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為:喘。
79.呼吸氣急而短,不足以息,數而不能接續者為:短氣。
80.喘息氣粗,聲高息涌為:實喘。
81.咳嗽胸悶,納呆,泛惡,頭暈目眩,苔膩脈滑者為:痰飲。
82.濕溫特點是:午后熱甚,身熱不揚。
83.陽明實熱特點是:日晡熱甚,汗出大便干結。
84.陰虛火旺則:午后低熱。
85.濕熱交阻則:身熱不揚。
86.陽虛可致:自汗。
87.陰虛可致:盜汗。
88.里熱亢盛則:蒸蒸汗出。
89.氣血運行不周則:半身汗出。
90.頭頂痛屬:厥陰經。
91.前額痛屬:陽明經。
92.有形實邪閉阻氣機為:絞痛。
93.濕邪困遏氣機為:重痛。
94.真心痛的診斷依據是:胸痛持續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癰的診斷依據是:胸痛而咳吐膿血。
96.肺癰為:胸痛、身熱、咳吐膿血腥臭痰。
97.肺陰虛為:胸痛、潮熱、盜汗、咳痰帶血。
98.肝火熾盛可致:脅肋灼痛,面紅目赤。
99.肝氣郁結可致:脅脹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中醫診斷精華之三
1.氣隨血脫者為:大量出血,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脈微欲絕。
2.氣不攝血者為:面色淡白,而無華氣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脈細弱。
3.氣滯血瘀的臨床表現可有:胸脅脹悶竄痛,脅下痞塊,剌痛拒按,舌紫暗,脈澀。
4.氣血兩虛的臨床表現可有:眩暈,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
5.氣虛血瘀的臨床表現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脈沉澀。
6.肝氣上逆的臨床表現是:眩暈、昏厥、嘔血。
7.氣滯的臨床表現是:脹悶、疼痛。
8.痰迷心竅可致:神志昏糊,或癲或癇。
9.痰停經絡可致:肢體麻木,半身不遂。
10.痰滯胃脘可致:脘悶納呆,惡心嘔吐。
11.痰滯于胃則:眩暈嘔惡。
12.痰滯經絡則:肢體麻木。
13.痰結皮下肌肉則:痰核瘰疬。
14.胸脅脹悶作痛是由于:飲停于胸脅。
15.咳嗽氣喘不能平臥是由于:飲停于肺。
16.痰飲內停見:渴喜熱飲。
17.熱盛津傷見:口渴喜飲。
18.肝火熾盛多見:弦數脈。
19.食積內熱多見:滑數脈。
20.肺熱壅盛為:咳嗽氣喘,咯痰黃稠。
21.肺癰為:咳嗽胸痛,咯吐膿血膿臭痰。
22.燥邪犯肺為:咳嗽,痰少粘稠難咯。
23.小便混濁如米泔多屬:中氣下陷。
24.黃疸色晦暗如煙薰多屬:寒濕困脾。
25.陰挺多屬:中氣下陷。
26.水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胸悶納呆者多因:濕邪困脾。
27.頭面浮腫,繼而遍及全身,惡風發熱者多因:風水相搏。
28.女子宮寒不孕是:腎陽虛。
29.男子滑精早泄是:腎氣不固。
30.女子經少經閉或崩漏是:腎精虛。
31.肝氣郁結的診斷依據是:胸脅脹痛而走竄。
32.胸痹的診斷依據是:胸痛徹背時作時休。
33.痰熱蘊肺的診斷依據是:胸痛而咳吐膿血痰。
34.頭暈昏沉,胸悶,苔膩脈滑的病機是:痰濕內阻。
35.頭暈脹痛,頭重足飄的病機是:肝陽上亢。
36.頭暈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的病機是:氣血兩虛。
37.肝氣上逆則:喉中痰鳴。38.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
39.脾胃濕熱可見:眼瞼紅腫濕爛。
40.心火可見:目眥赤。
41.癇證的病機為:肝風挾痰。
42.狂證的病機為:痰火擾心。
43.脾胃氣虛可見:大便干結。
44.肝郁乘脾可見:大便時干時稀。
45.脾胃濕熱可見:黃膩苔。
46.胃之氣陰兩傷可見:花剝苔。
47.消谷善饑見于:胃火亢盛。
48.饑不欲食見于:胃陰不足。
49.心陽虛的臨床表現有:心悸怔忡、氣短胸悶、畏冷肢涼、舌淡胖,脈微細。
50.心陰虛的臨床表現有:以上都不是。
51.瘀阻心脈為:痛如針剌、舌質紫暗。
52.陰寒凝滯心脈為:痛勢劇烈,突然發作,得溫痛緩,畏寒肢冷。
53.熱邪壅肺為:發熱胸痛,咳吐膿血。
54.肺陰虛為:咳嗽無痰,盜汗顴紅。
55.肺氣虛為:咳喘無力,氣短音怯。
56.痰濕阻肺為:咳嗽氣喘,痰易咯量多。
57.燥邪犯肺為:咳嗽,痰少粘稠難咯。
58.熱邪壅肺為:發熱胸痛,咳吐膿痰。
59.風熱犯肺為:咳嗽痰稠色黃,惡風發熱。
60.胃寒證可見:胃脘冷痛。
61.胃熱證可見:胃脘痞悶。
62.食滯胃脘可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
63.中氣虛弱可見:便溏納差,腹脹乏力。
64.肝氣犯胃嘔吐可見:脘脅脹滿,脈沉弦。
65.食滯胃脘為:脘腹脹痛,厭食,嘔吐酸腐食臭。
66.寒濕困脾為:脘腹痞悶脹痛,口淡不渴,頭身困重。
67.中氣下陷為:食入則脹,脘腹重墜。
68.胃陰不足為:脘痞隱痛,饑不欲食。
69.脾不統血為:便血、尿血、面色淡白。
70.肝火上炎為:吐血,衄血,面紅目赤。
71.瘀血出血為:大便黑褐如柏油。
72.濕瀉為:瀉下如水,便次多,兼有胸悶,肢體酸重,腸鳴,腹痛輕微,舌淡苔膩脈緩。
73.脾虛瀉為:納少腹脹,大腹隱痛,便溏神疲形瘦。
74.寒瀉為:瀉下稀水,色白無臭或完谷不化,如鴨溏清徹,舌淡苔白,脈沉遲。
75.脾胃濕熱可見:面目黃如橘子。
76.脾不統血可見:便血肌衄。
77.寒濕困脾可見:頭身困重。
78.胃陰不足則:干嘔呃逆。
79.肝膽濕熱則:口苦泛惡。
80.胃寒則:口泛清水。
81.熱極生風則:角弓反張。
82.肝血虛則:肢體麻木,肌肉掣動。
83.肝陽化風則: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84.脾不統血則:便血,面色 白,脈緩弱。
85.肝火上炎則:面紅目赤,口苦口干,煩躁易怒,吐血衄血,脈弦數。
86.肝氣上逆則:頭痛、眩暈、嘔血。
87.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
88.腎陰虛可見:遺精。
89.腎精不足可見:小兒骨骼痿軟。
90.腎氣不固則:小便失禁。
91.膀胱濕熱則:小便頻急而痛。
92.南少林火功推拿導引術提示呼吸淺表,呼多吸少,動輒氣喘,此為:腎不納氣。
93.少氣不足以息,此為:肺氣不足。
94.太陽病傳入少陰屬于:表里傳。
95.太陽病傳入太陰屬于:越經傳。
96.病初起表現為太陰經證候,稱為:直中。
97.病初起表現為三陽經同病,稱為:合病。
98.身熱,面目俱赤,便秘,腹脹,口干咽燥,呼吸氣粗,苔黃,脈沉澀,此屬:中焦病證。
99.身熱不揚,胸悶不饑,頭脹身重,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苔黃膩,脈濡數,此屬:中焦病證。
100.厥陰病證屬于:寒熱錯雜證。
中醫診斷學筆記1
1.稱“庭”的是:額。
2.稱“藩”的是:頰側。
3.其面色、膚色一生不變的稱:主色。
4.隨氣候生活條件而改變的面色稱:客色。
5.失神的表現是:精神萎靡,兩目晦暗。
6.得神的表現是:面色榮潤,目光精彩。
7.脾虛濕阻的面色多表現為:黃胖。
8.小兒疳積的面色可表現為:乍黃乍白。
9.腎精久耗者最常見: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證最常見:面色青紫。
11.黃疸:面目一身俱黃。
12.萎黃:面黃枯槁無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濁主:病在陰。
14.望色十法中色澤主:生。
15.面色白,多為:陽氣虛衰。
16.面黃虛浮,多為:脾虛濕蘊。
17.心血瘀阻見: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虛濕阻可見:面黃虛浮。
19.臟腑精氣衰竭則: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則:形瘦食多。
21.癱瘓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證的特征是:手足軟弱無力,行動不靈。
23.痹證的特征是:關節腫痛,肢體動作困難。
24.熱邪壅肺則:鼻翼煽動。
25.肺胃熱毒則:咽喉紅腫潰爛。
26.肝風內動可見:橫目斜視。
27.小兒慢脾風多見:昏睡露睛。
28.腎精耗竭可見:瞳仁擴大。
29.黑珠屬肝稱:“風輪”。
30.白珠屬肺稱:“氣輪”。
31.瞳仁屬腎稱:“水輪”。
32.筋之精為:黑睛。
33.骨之精為:瞳仁。
34.血之精為:眼絡。
35.耳流白膿為:纏耳。
36.耳流臭膿為:耳疳。
中醫診斷學筆記2
1.陰液不足,不能制陽為:陰虛則熱。
2.陽邪致病,導致陽偏盛為:陽勝則熱。
3.陽偏盛所導致的證候是:實熱證。
4.陽偏衰所導致的證候是:虛寒證。
5.陰偏衰所形成的證候是:虛熱證。
6.陰偏盛所形成的證候是:實寒證。
7.氣脫病變,常見:汗出不止。
8.氣滯病變,常見:悶脹疼痛。
9.氣閉可見: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10.氣滯可見:悶脹疼痛。
11.氣升舉無力的病變是:氣陷。
12.臟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多形成哪種證候:氣虛。
13.氣脫屬:氣的出入異常。
14.氣閉屬:氣的出入異常。
15.氣閉或氣脫的病機,主要是指:氣的出入異常,或閉阻,或外散。
16.氣陷病機,主要是指:氣虛無力升舉,臟腑位置下垂。
17.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或迫血亡行。
18.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遲緩或不暢或瘀阻停滯。
19.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濡養功能減退。
21.氣滯可見:胸脅脹滿疼痛。
22.氣不攝血可見:面色無華,疲乏無力,便血,皮下出血。
23.反治屬于:治病求本。
24.用寒遠寒屬于:因時制宜。
25.正治屬于:治病求本。
26.既病防變屬于:治未病。
27.虛人感冒應選用的方法是:標本同治。
28.二便不利應選用的方法是:急則治其標。
29.寒因寒用屬于:反治。
30.實則瀉之屬于:正治。
31.熱因熱用屬于:反治。
32.熱者寒之屬于:正治。
33.扶正法適用于:虛證。
34.祛邪法適用于:實證。
中醫診斷基礎理論 1
1.有機整體的中心是:五臟。
2.有機整體的主宰是:心。
3.陽中之陽的時間是:上午。
4.陰中之陰的時間是:前半夜。
5.陽中之陰的時間是:下午。
6.陽中之陽的時間是:上午。
7.說明陰陽互根的是:陰在內,陽之守也。
8.說明對立制約的是:動極者鎮之以靜。
9.說明陰陽互根的是:陰中求陽。
10.說明陰陽轉化的是:熱極生寒。
11.稱“陽中之陽”的臟是:心。
12.稱“陰中之陽”的臟是:肝。
13.稱“陰中之陰”的臟是:腎。
14.稱“陽中之陰”的臟是:肺。
15.陰偏勝所致證候是:實寒證。
16.陰偏衰所致證候是:虛熱證。
17.陽偏勝所致證候是:實熱證。
18.陽偏衰所致證候是:虛寒證。
19.根據陰陽互根確定的治法是:陽中求陰。
20.適用于陽偏衰的治法是:陰病治陽。
21.根據陰陽對立制約確定的治法是:熱者寒之。
22.適用于陽偏勝的治法是:熱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潤下。
25.屬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屬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勝”之行是:金。
28.水的“所勝”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為:水。
30.火的母行為:木。
31.木的“所不勝”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勝”是:火。
33.肝病傳脾的是:相乘。
34.肝病傳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腎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屬于:相乘。
38.“水氣凌心”屬于:相乘。
39.喜勝:悲。
40.恐勝:喜。
41.屬于“火”的是:喜。
42.屬于“金”的是:悲。
43.屬于“水”的是:耳。
44.屬于“土”的是:口。
45.屬于“水”的是:咸。
46.屬于“木”的是:酸。
47.屬于“水”的是:黑。
48.屬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將軍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罷極之本”指:肝。
53.“氣之根”是指:腎。
54.“氣之主”是指:肺。
55.“先天之本”是指:腎。
56.“后天之本”是指:脾。
57.“生氣之源”指:脾。
58.“主氣之樞”指:肺。
59.“生痰之源”指:脾。
60.“貯痰之器”指:肺。
61.主行血的是:心。
62.主統血的是:脾。
63.朝百脈的是:肺。
64.主生血的是:脾。
65.通調水道的是:肺。
66.運化水液的是:脾。
67.主行血的是:心。
68.主藏血的是:肝。
69.司呼吸的是:脾。
70.主納氣的是:腎。
71.主疏泄的是:肝。
72.主閉藏的是:腎。
73.氣血生化之源是:脾。
74.五臟六腑之大主是:心。
75.主血的是:心。
76.主氣的是:脾。
77.藏神的是:心。
78.調暢情志的是:肝。
79.新經絡公眾號提示主治節的是:肺。
80.主升清的是:脾。
81.與水液代謝關系最密切的是:腎。
82.與血液運行關系最密切的是:心。
83.心的功能為:行血。
84.肝的功能為:藏血。
85.腎的功能為:納氣。
86.肺的功能為:主氣。
87.稱為剛臟的是:肝。
88.稱為嬌臟的是:肺。
89.“中正之官”指:膽。
90.“受盛之官”指:小腸。
91.“主津”的是:大腸。
92.“主液”的是:小腸。
93.主受納的是:胃。
94.主化物的是:小腸。
95.“水谷之?!敝福何浮?/span>
96.“州都之官”指:膀胱。
97.有“精血同源”關系的是:肝腎。
98.氣機升降之樞是:脾胃。
99.有“水火既濟”關系的是:心腎。
100.與氣機調節關系密切的是:肝肺。
中醫診斷基礎理論 2
1.“髓?!敝福耗X。
2.“血府”指:脈。
3.肺在體為:皮。
4.肝在體為:筋。
5.腎在體為:骨。
6.心在體為:脈。
7.心在志為:喜。
8.腎在志為:恐。
9.肝在志為:怒。
10.脾在志為:思。
11.脾的華為:唇。
12.腎的華為:發。
13.心的華為:面。
14.肝的華為:爪。
15.肝在竅為:目。
16.腎在竅為:耳。
17.與生長發育有關的是:推動作用。
18.與血液運行有關的是:推動作用。
19.精血轉化依靠氣的:氣化作用。
20.津液運行依靠氣的:推動作用。
21.腎所攝納之氣是指:清氣。
22.三焦所通行之氣是指:元氣。
23.脈內的氣是指:營氣。
24.脈外之氣是指:衛氣。
25.宗氣是:積于胸中之氣。
26.衛氣是:行于脈外之氣。
27.脾肺共同化生的氣是:宗氣。
28.肺所宣發的氣是:衛氣。
29.生化血液的氣是:營氣。
30.推動心臟搏動的氣是:宗氣。
31.貫心脈的氣是:宗氣。
32.推動生長發育的氣是:元氣。
33.治療血虛時配伍補氣藥的理論基礎是:氣能生血。
34.“氣隨血脫”的理論基礎是:血能載氣。
35.“奪血者無汗”的理論基礎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無完氣”的理論基礎是:津能載氣。
37.分布于下肢內側后緣的是:足少陰腎經。
38.分布于下肢外側后緣的是:足太陽膀胱經。
39.分布于下肢內側前緣的是:足太陰脾經。
40.分布于下肢內側中線的是:足厥陰肝經。
41.足三陽經的走向是:從頭走足。
42.手三陽經的走向是:從手走頭。
43.循行于上肢內側后緣的經脈是:手少陰心經。
44.循行于上肢內側前緣的經脈是:手太陰肺經
45.循行于下肢外側后緣的經脈是:足太陽膀胱經。
46.循行于下肢內側中線的經脈是:足厥陰肝經。
47.起于中焦的經脈是:手太陰肺經。
48.起于目外眥的經脈是:足少陽膽經。
49.別絡的生理功能之一: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在四肢的聯系。
50.經別的生理功能之一: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在體內的聯系。
51.沖脈的功能是: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
52.蹺脈的功能是: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
53.太陽經病可見:頭項痛。
54.厥陰經病可見:巔頂痛。
55.“十二經脈之?!笔侵福簺_脈。
56.約束縱行諸經的是:帶脈。
57.“陽脈之?!笔牵憾矫}。
58.“陰脈之海”是:任脈。
59.最易導致“行痹”的邪氣是:風邪。
60.最易導致“著痹”的邪氣是:濕邪。
61.火熱之邪致病可見:狂躁妄動。
62.濕邪致病可見:四肢困倦,胸悶嘔惡。
63.其性凝滯者為:寒邪。
64.其性粘滯者為:濕邪。
65.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氣是:濕邪。
66.最易傷肺的邪氣是:燥邪。
67.寒邪的致病特點是:易傷陽氣。
68.燥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是:易于傷肺。
69.風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是:開泄。
70.寒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是:凝滯。
71.其性收引的邪氣是:寒邪。
72.其性升散的邪氣是:暑邪。
73.易襲陰位的邪氣是:濕邪。
74.易襲陽位的邪氣是:風邪。
75.情志為病,過喜則:氣緩。
76.情志為病,過悲則:氣消。
77.過度悲傷可引起:精神萎靡不振,氣短乏力。
78.暴喜可引起: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
79.根據《素問.生氣通天論》和《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咸可導致:腎盛乘心。
80.一指導引歸根術提示根據《素問.生氣通天論》和《素問.五臟生成篇》,多食辛可導致:肺盛乘肝。
81.可損傷心脾的因素是:勞神過度。
82.可損傷脾胃的因素是:過飽。
83.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是:邪氣。
84.疾病發生的內部因素是:正氣不足。
85.正氣不足,邪氣亢盛的病證是:虛實夾雜證。
86.邪氣亢盛,正氣不衰的證候是:實證。
87.正氣不足,邪氣已盡,所形成的是:虛證。
88.實邪結聚,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形成的是:真實假虛證。89.陰盛格陽證屬于:真寒假熱證。
90.陽盛格陰證屬于:真熱假寒證。
91.陽虛則寒出現:虛寒證。
92.陽勝則熱出現:實熱證。
93.陰虛則熱可引起:虛熱證。
94.陰勝則寒可引起:實寒證。
95.外感寒邪的病機是:陰偏勝。
96.過食生冷的病機是:陰偏勝。
97.邪熱內盛可出現:陽盛格陰。
98.陰寒內盛可出現:陰勝則寒。
99.“陰勝則陽病”的含義是:陰邪為病,陽氣受損。
100.“陽勝則陰病”的含義是:陽熱亢盛,陰液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