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由密西根州立大學報道的藍莓病害達34種,其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20種以上。國內關于藍莓病害的報道較少,在我國遼東地區藍莓種植基地以葉斑病發生最早,藍莓枝枯病已在遼寧省和云南省部分地區發生,現已成為我國藍莓生產上流行性和破壞性最強的病害。據調查,貴州省部分藍莓種植基地共發現4種真菌病害,即藍莓根腐病、藍莓灰霉病、藍莓枝條枯萎病和藍莓葉枯病;同時發現2種病毒病(藍莓枯焦病毒病和藍莓花葉病毒病)和1種生理性病害(藍莓紅葉病)。
1
藍莓根腐病
癥狀。幼苗至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根部。病株根部皮層和維管束變褐致根部腐爛。病株葉片自上而下漸漸變黃枯萎,葉片不脫落,上部葉片先發黃,然后往下擴展,使全株變黃枯萎。
病原菌。病原菌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束梗孢目鐮刀菌屬真菌。
2
藍莓灰霉病
癥狀。花期最易感病,借氣流、灌溉及農事操作從傷口、衰老器官侵入。藍莓灰霉病可為害藍莓的果實、葉片及果柄,初期多從葉尖形成“V”形病斑,逐漸向葉內擴展,形成灰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著生灰色霉層,被感染的果實水漬狀,軟化腐爛,風干后果實干癟、僵硬。在設施栽培條件下該病發生嚴重,對藍莓的產量和果實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在雨天過后、空氣相對濕度大的條件下,藍莓灰霉病病菌易迅速發生、流行。藍莓灰霉病發生的嚴重程度與氣候條件及品種關系密切。
病原菌。病原菌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葡萄孢屬真菌。
3
藍莓枝枯病
癥狀。藍莓枝條在夏季萎蔫甚至死亡,嚴重時,一個植株上多個枝條受害。氣候炎熱時受害葉片變棕色,隨著枝條成熟,葉片卷在枝條上呈束狀。潰瘍病侵染部位往往位于枝條基部,并呈扁平狀。侵染部位的小黑點里包含孢子,孢子主要通過雨水沖刷傳播。藍莓枝枯病往往發生在5~15cm的當年生枝條上,主要癥狀是頂尖死亡。
病原菌。病原菌為擬莖點霉屬真菌(Phomopsis sp.),屬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
4
藍莓葉枯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初期病斑為黃褐色小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葉片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并產生濃黑色小粒點,病界明顯,邊緣有明顯的暗色壞死帶。
病原菌。病原菌為擬盤多毛孢屬(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真菌,屬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
5
藍莓枯焦病毒病
藍莓枯焦病毒可以引起藍莓葉片和花枯死。受害植株最初表現病狀是在早春花期,主要是花萎蔫,并少量枯死,接近花序的葉片少量枯死,老枝上的葉片葉緣失綠。該病在調查地一些抗病性稍強的品種上只表現葉片失綠癥狀。受侵害萎蔫的花朵往往不能發育成果實,從而降低產量。
6
藍莓花葉病毒病
葉片變黃綠、黃色并出現斑點或環狀枯焦,有時呈紫色病斑。癥狀的分布在株叢上呈斑狀,不同年份癥狀表現也不同,在某一年表現癥狀嚴重,但下一年則不表現癥狀。藍莓花葉病毒病主要靠蚜蟲和帶病毒苗木傳播,因此,施用殺蟲劑控制蚜蟲和培育無病毒苗木可有效地控制該病的發生。
7
藍莓紅葉病
調查結果表明,藍莓紅葉病為生理性病害,為植株缺鎂所致。發病癥狀為葉緣和葉脈間失綠,以后失綠葉片變黃,最后呈紅色并脫落,只剩下光枝條。
聲 明:摘編自《中國果樹》2015年第4期“貴州省藍莓病害種類調查與鑒定”(金義蘭,蔣選利,黃勝先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和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注明來源:中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