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是以坐骨神經徑路及分布區域疼痛為主的綜合征。坐骨神經痛的絕大多數病例是繼發于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坐骨神經痛;少數系原發性,即坐骨神經炎。
現在的上班族,往往是在辦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對坐骨神經造成嚴重的壓迫導致疼痛。所以無論是站是做,都不應時間過長,協調為主。坐骨神經痛和腰肌勞損及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很多相似之處,可用艾灸療法進行調理。需要對癥以下九大穴位:腰夾脊穴、腰陽關穴、環跳穴、陽陵泉穴、昆侖穴、承扶穴、殷門穴、委中穴和承山穴。今天灸哥給大家一一介紹。
1腰夾脊穴
腰夾脊穴在背腰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俯伏或俯臥位,當脊柱棘突間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處取穴。艾灸此穴主治范圍比較廣,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療胃腸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2腰陽關穴
腰陽關穴位于人體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髂脊相平。艾灸此穴用于治療腰骶部病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等。
3環跳穴
環跳穴位于人體的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環跳穴歸屬足少陽膽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半身不遂、腰跨疼痛、下肢痿痹等作用。
4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側,膝關節下方的外側有一個高點(腓骨小頭),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個凹陷。)陽陵泉穴歸屬足少陽膽經,艾灸此穴有治療肩周炎、落枕、膝關節炎、腰扭傷等作用。
5昆侖穴
昆侖穴位于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足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昆侖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清熱安神、舒經活絡等作用。
6承扶穴
承扶穴位于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采用俯臥的姿勢,左右臀下臀溝中心點,此點即為承扶穴。承扶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絡等作用。
7殷門穴
殷門穴位于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殷門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治療腰脊疼痛、坐骨神經痛、腰部扭挫傷、下肢麻痹等作用。
8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膝蓋后面的直線中間叫做委中穴)。在我們彎曲腿部時,膝關節的背面也就是凹陷處,最里端的正中點。委中穴對我們的腰酸背痛治療效果非常好。委中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頭痛、小便不利、腰背痛、遺尿、豐胸美乳等作用。
9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承山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后,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并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灸哥希望坐骨神經痛患者早日康復!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