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癥。風濕性關節炎廣義上應該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以關節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征。關節炎在我國的中醫研究里面可以歸結為“痹癥”范疇。骨性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或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主要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僵硬、積液、腫大伴有活動受限。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腎精虧虛為本,還與外邪侵襲、勞損過度、外傷等有關。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為虛、淤、濕、熱,而精血虧虛、肝腎陰虛是發病的關鍵。病位在筋骨,與肝腎密切相關。病性多為本虛標實,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本虛為主。用艾灸療法來調理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對癥以下八大穴位:阿是穴、膝眼穴、鶴頂穴、曲池穴、足三里穴、血海穴、肝俞穴、腎俞穴。今天灸哥給大家逐一介紹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阿是穴
阿是穴意指疼痛處,所以感覺到疼的位置,即為阿是穴。
2膝眼穴
膝眼穴位于膝部,髕骨下方與髕韌帶內側凹陷中。膝眼穴屬于經外奇穴,艾灸此穴具有活血通絡、疏利關節的功效。
3鶴頂穴
鶴頂穴的準確位置位于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屬經外奇穴,艾灸此穴有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可緩解治療膝痛、腿痛、下肢麻痹、癱瘓等。
4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即: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曲池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艾灸此穴有抒壓和解除疲勞,疏風清熱等作用。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6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有稱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血海穴歸屬足太陰脾經,艾灸此穴有補血養肝、滋潤皮膚、瘦腿、治療雀斑、月經不調、痛經、貧血、腹痛等作用。
7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開1.5寸)。肝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治療胃腸病、脊背痛、皮膚粗糙、老人斑、失眠等作用。
8腎俞穴
腎俞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首先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然后吸氣,我們先摸到我們的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平線,交叉在我們的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后,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并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灸哥希望所有關節炎患者早日康復!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