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很多人每隔一兩年就會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然后部分人體檢前沒問題,體檢后身體一堆問題,嚇個半死。這樣說雖然有些夸張,但也不無存在。就拿“結節”問題來說吧,好多人體檢被查出來了肺部結節、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等,心里非常著急,猜想會不會是什么不治治病,導致憂心忡忡,精神壓抑。
其實,結節并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人們對結節病癥不太了解。結節是一種體積比較小的腫物,稍微大一些的稱為包塊,可發于身體的任何部位。大部分結節,對身體沒有影響,可以說一輩子不體檢,這種結節都不會長大。但是體檢查到了,心里就多了個事,恐怕它會長大,會影響健康。然而即使體檢發現了,醫生也只能建議回家觀察,定期復查,并無良策。這是很多人擔心的原因:發現了,醫生不給治,只讓觀察。
按照西醫的建議,所有結節類的病癥都是以觀察為主,復查為輔。大部分人恐怕要復查一輩子了,因為結節不生長,或者生長的極其緩慢。這種情況下西醫只能建議觀察,別無他法。少數人的結節可能生長過快,或者長大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就要馬上治療了,西醫唯一的治療方法就是:做手術切除。所以醫生只能讓身體有結節的患者回家觀察,不長,繼續觀察,長大了,切掉。在這個期間,很多人心理上是有負擔的,可能本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情緒低落,心情壓抑,而變得有問題了。此時,最應該做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情。
那么,身體出現了結節就只能等、只能觀察嗎?答案是否定的。西醫建議觀察,不做任何干預,但我們中醫注重調理,通過調理爭取去化解,消除結節。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如何使用艾灸療法調理結節類病癥,既能防,又能治。
艾灸調理結節,應從肝入手。肝主疏泄而藏血,喜通暢而惡抑郁,主筋,開竅于目,與膽相表里,以血為體,以氣為用,集陰陽氣血于一身,成為陰陽統一之體,對陰陽失衡最是敏感。結節的形成,一般是肝氣郁結所致。一旦肝的氣機不得條達舒暢,則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然后導致氣滯血瘀、痰氣郁結,積聚在某處就會形成結節。故而我們調理各種結節問題,要以疏肝氣為主。
艾灸調理結節要對癥以下六個穴位:阿是穴、肝俞穴、陽陵泉穴、太溪穴、太沖穴和期門穴。選擇這些穴位進行灸療可以調暢情志、疏肝理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調理方法。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阿是穴
這里的阿是穴指的是結節出現的地方,也就是患處,這里是一定要灸的,屬于治標,艾灸病灶部位可以促使其軟化、縮小。
2.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開1.5寸)。肝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治療胃腸病、脊背痛、皮膚粗糙、老人斑、失眠等作用。
3.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側,膝關節下方的外側有一個高點(腓骨小頭),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個凹陷。)陽陵泉穴歸屬足少陽膽經,艾灸此穴有治療肩周炎、落枕、膝關節炎、腰扭傷等作用。
4.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足內踝(高點)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腳內踝后緣的凹陷當中)。太溪穴歸屬足少陰腎經,艾灸此穴有治療失眠健忘、咳嗽氣喘、月經不調、牙痛、陽痿、手腳冰涼,祛斑祛痘、美白肌膚等作用。
5.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跖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太沖穴歸屬足厥陰肝經穴,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外科疾病等。
6.期門穴
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期門穴歸屬足厥陰肝經,艾灸此穴有治療胸脅滿痛,嘔吐,呃逆,腹脹,脅下積聚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5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后,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并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后可艾灸足部涌泉穴,避免上火。希望所有結節患者早日康復!
在灸療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對結節進行艾灸后常會有一個軟化、稍稍變大的過程,只要繼續艾灸下去,就會有一個逐漸縮小的過程,所有的結節在調理的時候,幾乎都會有這樣的一個變化。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后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后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講究循序漸進,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