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干貨精講
第一節 鳳凰單叢百花香
1.認識鳳凰單叢的品種結構
1)鳳凰單叢群體種
鳳凰單叢由野生水仙種過渡至苦種水仙,再到水仙種。在水仙中對有香蜜韻特征的茶樹進行壓枝,扦插培育,后期發展成嫁接和育種等無性繁殖育種技術。
2)本地品種及引進品種
本地品種:紅茵、白茵等野生樹種
2.鳳凰單叢的命名及培育
1)鳳凰茶的品種,分鳳凰水仙和鳳凰烏龍兩個大類
2)單叢栽培及繁殖
① 傳統單叢栽培
要求:不施肥、不修剪、稀植、深栽、深耕、客土、削草等等;
② 有性繁殖:成茶氣韻較足,但品種特征不穩定;
③ 無性繁殖:韻味氣力不足,但品種香型特征穩定。
(▲ 群體種水仙(有性繁殖)的釘地根與扦插的鋸?仔(無性繁殖)的旁根對比圖)
3)鳳凰單叢的命名
分四個大類,即象形類、指事類、會意類和香型類。
① 象形類
以樹狀,或以葉狀,或以物狀取名。如竹葉、柿葉、鋸剁......
② 指事類
以事件或地點為依據來命名。如輋門、宋種、賊屎......
③ 會意類
會其意、如其事而得之。如仙翁、八仙、通天香、蟠桃香......
④ 香型類
主要根據成茶的氣味,冠以類似或近似的名稱,是目前鳳凰單叢最通行的分類方法。
3.鳳凰單叢的香型
(▲ 鳳凰單叢的香型分類圖)
鳳凰單叢的香型分為花草香、果香、藥香。
1)自然花草香型:
① 芝蘭香:
雞籠刊單叢:因茶樹七條主桿狀似雞籠因而得名。茶樹位于海撥約900多米的鳳西中坪村古茶園里,樹齡300多年。成茶芝蘭花香幽遠,清爽。
(▲ 雞籠刊母樹)
雷公茶:花香不顯現,老樅韻味幽揚。
②黃枝香:
鴨屎香:由于生長在土話叫鴨屎黃的土壤中,且干茶制成易有顆粒狀如鴨屎因此得名。成茶葉形壯碩,油潤,葉底肥嫩柔軟。
③ 桂花香
海拔1200米烏崠湖厝村的四百多年古樹桂花,桂花香顯現。
(▲ 湖厝桂花母樹)
④ 夜來香:
烏崠獅頭腳村夜來香:海拔1130米的烏崠獅頭腳村,樹齡300多年。成茶沖泡時散發陣陣夜來香氣。
⑤ 橙花香:
海拔600多米的鳳東二埡育金種橙花香古樹,樹齡200年左右。成茶葉片金黃,橙花香氣濃郁。但產量不大,市面較少見到。
2)天然果蜜香型:
① 肉桂香
肉桂香單叢:海拔1000米的鳳髻官頭輋村,樹齡200多年。有桂皮的辛辣滋味。
② 蜜蘭香
香番薯:海拔1150米烏崠獅頭腳村,600多年古樹宋種。
3)藥香型:
附子香,茶樹生長在海拔1100多米的烏崠獅頭腳村,樹齡300多年。因干茶成茶有辛辣的附子藥香味而成名。
第二節 鳳凰單叢加工工藝
1.鳳凰單叢的加工工藝
鳳凰單叢的加工工藝分初制工藝和精制工藝
1) 初制工藝流程如下:
① 曬青:三時曬至趴篩為度;
② 晾青:保持濕度,如新采時為度;
③ 做青:一般做青五遍手至果甜香,味清自然為度;
④ 干燥:鳳凰傳統用木灶烘焙,先烘后焙,先武后文,兩遍火焙至九成多干為度。
2)盛唐遺風獨有的茶品控制四步法:
四維定價選茶法-桂圓貢焙精加工-自然儲存隔年陳-精錫封裝憶拾單叢
3)鳳凰單叢“拼配”工藝
最經典案例:寺矛群體桂花香單叢拼入少量獅頭腳常種黃枝香單叢(獲得中茶杯一等獎)。但跨產地與品種拼配的成功案例不多。
2.鳳凰單叢為何要喝“隔年”
鳳凰茶的“隔年春”與武夷茶的“隔年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高山老樅的鳳凰春茶,在隔年以后,甚至三五年內,它的天然鮮香可能會稍許下行,但其內含物質轉化的甘醇韻滑卻會一路走高。經過必要的復焙和后發酵,高品級鳳凰茶會出現瓜果蜜香,有的還會呈現出泌人心脾的異香味。
(▲貢焙)
第三節 教材茶詳解
庵角鴨屎香、庵角芝蘭香、鳳髻黃枝香,這三款教材茶都是香型茶,都是今年焙了三次火的茶。
芝蘭香是傳統香型,香味幽遠,水路細膩綿密;
鴨屎是新貴香型,粗香粗水香顯,易受市場認可;
鳳髻黃枝香是高海拔茶,與庵角二款中山茶進行比較,黃枝香有清涼發散的香氣。
1.庵角鴨屎香單叢
茶品測評
①干茶:中開面釆摘,茶容壯碩均整,色澤油潤;
②湯色:湯色金黃明亮,油光掠動;
③滋味:杯面奶香隱現,入口滋味鮮爽,香味沉穩,口腔滋味飽滿而具有張力,有初熟的薩加(潮州話叫林禽)果味,極耐沖泡,冷茶仍有余香;
④葉底:葉底色澤鮮活柔軟,極具活力,完全泡開后葉底仍有余香。
2.庵角芝蘭香單叢
茶品測評
①干茶:中開面釆摘,茶容幼細均整,色澤油潤呈灰褐色;
②湯色:湯色金黃明亮,油光掠動;
③滋味:杯面芝蘭花香隱現,入口滋味鮮爽,香味沉穩,口腔滋味飽滿而具有張力;
④葉底:葉底色澤鮮活柔軟,極具活力,完全泡開后葉底仍有余香。
3.鳳髻黃枝香
茶品測評
① 干茶:中開面釆摘,茶容壯碩均整,色澤如鱔魚油潤;
② 湯色:湯色金黃明亮,油光掠動;
③ 滋味:杯面梔子花香隱現,入口滋味鮮爽,香味沉穩,口腔滋味飽滿而具有張力,極耐沖泡,冷茶仍有余香;
④ 葉底:葉底色澤鮮活柔軟,極具活力,完全泡開后葉底仍有余香。
第二部分 互動提問
Q
教材茶中庵角鴨屎香的工藝是不是與其他兩種不同?
陳銳彬老師
這三款教材茶(做青工藝)芝蘭香偏輕一些,黃枝香比較重。鴨屎香因為葉片油潤,本來偏重,但當時怕后面天氣不好,采摘葉片稍微有點嫩,導致工藝上不能做得太熟(重)。相對這款當時采的茶,它的工藝是到位的。
單叢看青做青,講究“天地人結合”。評判一款茶的時候,一般看兩個方面:第一,茶本身的底子好不好,即山場、生態和茶農的管理;第二,這款茶的工藝到不到位,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Q
鳳凰單叢的銷售渠道眾多,如何在市場上進行正確的辨別和選擇?
陳銳彬老師
老師:鳳凰單叢與普洱產區及武夷產區相比,有些不同。傳統認為“山韻蜜味”是單叢營銷的“腳本”,但市場對“山韻”沒辦法很好地理解,于是就采用“花香蜜韻”,包括后期的十大香型。但這就使得市場采用了以香型作為單叢的價格區分體系,其實茶農與市場關于這個體系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倒掛的。
比如進了一家茶葉店,會發現同樣是鴨屎香單叢,售價卻會相差很大,不知道里面差別在哪里。我們一直提倡以四個維度(山場、制作工藝、品種、樹齡)去評判和選擇一款單叢,市場透明了、明晰,銷售渠道就很順暢,單叢的發展也會很順利。
Q
怎么區分碳焙和電焙?
陳銳彬老師
炭焙茶也會根據做青程度來決定火候。好的單叢會很注重走水和做青,一般焙火偏輕。單叢判斷是否炭焙,第一還是要喝。
現在有電炭焙結合,先走電火,再做炭焙,炭火比例不是很多,喝起來比較鮮爽,還有的電烤籠里放炭焙籠。我個人更注重傳統炭焙,焙到一定程度,條索比較緊實,梗里有褐紅色,表面有霜化,啞光的感覺。炭焙是通過茶與茶之間導熱,一層一層,將熱傳給上一層,整個烘焙過程都與空氣結合,口感會很鮮滑,體感會很舒適。電焙茶很難焙得透,很難焙到梗里,青澀度還是會有,水沒辦法做得很順。
Q
北方人喝單叢會不會上火?
陳銳彬老師
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單叢茶焙火后的間隔期(退火時間)要足夠,一般輕火兩個月,中火四個月到半年,中熟火半年到隔年。
間隔期足夠的炭焙茶,用放大鏡看表面,會有很多細小顆粒,顆粒像晶瑩晶瑩的水分子,喝起來喉嚨會很舒服,就像布滿了水珠一樣。一般間隔期足夠的,很少有上火的現象。
Q
存儲是通風干燥還是密封呢?
陳銳彬老師
單叢的存儲,像烘焙好的可以存儲很久。以前的老茶,一般要先走水走得很透,先將浪菜或者水仙等級的茶高火烘焙一個多鐘頭。120-130℃是茶堿結霜的一個點,用高火把茶堿逼出來,茶的苦度就沒那么明顯。
之后再把茶放在木板上,隔夜,讓其軟掉,有條件的可以放在竹篩上,1-2個鐘頭,放外面慢慢回軟,這之后再文火慢焙,焙火30多個鐘頭,焙足后,放錫罐里面可以放幾十年不變質。
(此筆記節選自問山茶友會鳳凰單叢專題課堂第二講《鳳凰單叢百花香》,欲了解詳細筆記內容,可購買鳳凰單叢課堂返課課件,包括老師上課音頻+上萬字課堂筆記+專題課堂教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