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現在關于武夷四大名叢的說法挺亂的,度娘說是“半山妖、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也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某些公眾號還有“肉桂、水仙、大紅袍、鐵羅漢”……究竟這四大是哪四大?讓我們且看看武夷巖茶界的泰斗姚月明老先生怎么樣說?
《武夷巖茶四大名叢》
武夷巖茶品類繁多,各具特色。所用鮮葉原料,有采自無性系茶樹品種的,也有采自有性繁殖的茶樹群體。無性系茶樹品種有水仙、肉桂、奇蘭等等;有性繁殖茶樹群體俗稱“菜茶”,其成品稱為奇種,產于正巖的稱“正巖奇種”。在正巖奇種中專選一、二株品質特優的茶樹,單獨采制稱為“名叢”。這些名叢茶樹多植于環境優美地位奇特之處,成品香味超群,被視為真正優質武夷巖茶的標志,歷來是經營烏龍茶所不可缺少的品類。名叢數以百計,但其中佼佼者當首推“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等四大名叢。
一、大紅袍
武夷名叢中數大紅袍聲望最高,傳說頗多。有謂“茶生絕壁,人莫能登,寺僧以果為餌,馴山猴采之”。此說曾傳至海外,英國不但有此傳說,而且有猴子采茶的畫卷。有謂“樹高十丈,葉大如掌,風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產地還傳說大紅袍為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泡茶少許供佛前,茶可自顧,無人管理。有竊者立致腹痛,非棄去不愈。至于大紅袍命名之由來,傳說亦多。一說,此茶為元代某皇帝所賞識,認為是貢茶中之上品,賜名大紅袍。
另說是明永樂皇帝游武夷,患病臥床不起,飲此茶樹所制之茶,其病頓愈,乃命人將大紅袍披蓋茶樹上,以示恩寵而得名。還有一種傳說,說是大紅袍茶樹當春芽萌發時,嫩梢芽葉紫紅色,遠望滿樹紅艷,有如一團火焰,因而得名。大紅袍之名傳聞遠在鐵羅漢之后,元明之際均未見諸交獻,若按大紅袍的命名應為清代,諸種傳說當以最后一種可信。不少武夷名叢均依其茶樹形態加以命名,所以大紅袍美名之由來,也當以最后一說較為可信。
據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編寫的《茶樹品種志》載:用大紅袍繁殖的植株為灌木狀。樹冠半開展,高1.5米左右。主干尚粗大,直徑達5.5厘米,樹皮暗灰色,分枝尚密。葉稍向上斜生,葉長5.3厘米,寬2.8厘米,長寬比為1.9;葉近闊橢圓形,尖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翻;色深綠、光亮;肉稍厚、質脆;葉緣鋸齒淺明,20—25對,側脈細明5—7對?;ü趶?.86×3.01厘米,萼5片,瓣6片。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毫尚顯;萌芽開采比水仙品種遲5天左右。大紅袍產量不高。
大紅袍茶樹平時耕作管理均較他茶精細,特別是采制力求盡善。良樹、良地加上用良法,遂使大紅袍獲得茶中之王的盛名。大紅袍如按功夫茶泡飲方法,泡至九次尚不脫真味,仍具有桂花之香,其他名叢則七次沖泡,味已淡薄。大紅袍堪稱“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此茶“自古仙人栽”,人間難得一回嘗。
二、鐵羅漢
據清代郭柏蒼《閩產錄異》(1886年)載:“鐵羅漢為武夷宋樹名,葉長?!标P于鐵羅漢的原產地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說是該樹在慧苑巖“內鬼洞”(也稱蜂窠坑)中,該地兩邊崖壁聳立,茶樹植于一條長僅丈許,狹窄如帶的隙地上,樹旁有小澗,流水終年不斷。另一傳說,說是鐵羅漢在竹窠巖的長窠兩端最后一梯園之北角外面,它正位于三仰峰下,靠風化石剝落肥潤土質,石側有澗水流過,浸潤茶樹根部。其品質不僅超過“內鬼洞”之樹,且具有特殊香味,似較大紅袍尤勝。
(鐵羅漢干茶)
內鬼洞鐵羅漢茶樹為小喬木狀。高3.3米,幅2.3米;樹姿半開展,高大而茂盛。樹皮粗糙,色灰黃;分枝稍稀,枝干細直,與主干成40度角。葉稍向上斜生,長8.1厘米,寬3.3厘米,長寬比為2.5,橢圓形或近橢圓形,葉片平展,先端漸尖而鈍,尖端下垂,葉緣鋸齒鈍尚明,28對;葉肉隆起略皺;葉面油綠,側脈粗顯,8對。幼梢肥嫩,黃綠色;毫尚多而粗顯;嫩葉柔軟如綿?;ㄆ谶t,通常于十二月初開花。萌芽期較遲屬中遲芽種,產量尚高。目前內鬼洞屬崇安綜合茶場管理。據倪鄭重資料,惠安施集泉茶店于十九世紀中葉經營武夷巖茶,創有多種商品茶,其中以“鐵羅漢”最為名貴。此茶乃用武夷大巖茶拼配而成,借“鐵羅漢”的聲譽創立名牌商品。由于所用原料為武夷茶陳茶,有治療熱病的功效。十九世紀后期以及二十世紀初期,對當時在惠安流行的瘟疫有顯著的抑制效果,成為沿海漁民居家出外必備之物,極受推崇。此后還逐漸為東南亞一帶僑胞所喜愛。鐵羅漢之所以能馳名中外,不僅在于其有藥效,更重要的還在于其能保持品質的優良穩定。目前鐵羅漢為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小包裝名牌產品之一。
三、白雞冠
白雞冠之名的傳聞早于大紅袍。相傳明代某知府攜眷到武夷,下榻武夷宮,其子忽染惡疾,腹脹如牛,醫藥罔效。后得白雞冠茶,啜飲而愈,遂奏于帝并獻茶焉。帝嘗之大悅,敕寺僧守株,年賜銀百兩,粟四十石。每年封制以進,遂充御茶,至清亦然。白雞冠茶樹所在地傳說有二:一說在武夷宮后文公祠內,一說在慧苑巖火焰峰下外鬼洞中。長期以來認為后者為白雞冠真本,近年文公祠后山白雞冠出現后才有不同的看法。如按前述某知府下榻武夷宮,其子啜茶治病之傳說,則文公祠后山的白雞冠為真本似更為可信。經觀察兩地植株頗相似。
鬼洞的白雞冠,植株樹勢不大,生長于砌筑成長寬各1.67米(相當于5市尺)見方的石座中。樹高1.75米,幅2米。主干粗者達21.5厘米,皮色灰白、粗糙;分枝頗多,生長茂盛,枝條下直上曲,節距較短僅1.2~1.5厘米。葉長7.2厘米,寬2.6厘米;老葉色濃綠;葉緣略向面翻,葉尖端略鈍;鋸齒密而鈍,葉肉隆起,主脈粗而顯,側脈細5—8對。白雞冠茶樹幼葉薄軟如綿,色淺綠微黃,葉面開展欠光澤,與濃綠色老葉形成明顯的雙色層,這也是白雞冠名稱之由來。
四、水金龜
水金龜之名,傳聞較遲,當在清末。水金龜茶樹現植于 牛欄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為蘭谷巖所有。相傳此茶原屬天心巖廟產,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傾盆,峰頂茶園邊岸崩塌,此茶樹被沖至牛欄坑之半巖石凹處上,后山流成溝,經樹側而下。蘭谷巖業主遂于此處鑿石設階,砌筑石圍,壅土以蓄之,這與水金龜之名,不無淵源。1919—1920年間,蘭谷巖業主與天心巖寺僧為此樹引起訴訟,耗資數千,足見此樹之名貴,從而水金龜之名大著,被列為四大名叢之一。
水金龜茶樹計三株叢生一處。主干直立頗粗;樹皮灰白色;枝條略有彎曲,枝干著生角為70度左右,枝葉著生角7O—80度。葉長圓形,質稍薄而脆,葉平展,葉緣略向上翻,葉長7.2厘米,寬2.8厘米;翠綠色,有油光,葉緣略起波狀,鋸齒深而疏,21—29對,葉尖稍鈍;葉肉略隆起,主脈稍粗而顯,側脈較細亦顯,8—10對。花期稍遲,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嫩梢淡綠,頗壯大,毫尚多,萌芽開采均較水仙遲。
姚月明老先生(1932~2006)是當今武夷巖茶科研帶頭人,亦是武夷巖茶的復興者之一。巖茶如今顯赫的聲名和蓬勃的發展,離不開老先生50年來在武夷地區的耕耘和揮汗。幾十年來,他的科研成果可謂碩果累累:他負責規劃勘察設計了中國第一個有著4000余畝茶園的機械化茶場——崇安茶場;負責武夷巖茶的粗制加工和新品種培育,以及武夷名樅、武夷土壤、武夷耕作法、茶葉病蟲害四個專題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