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慢性晶體性關節炎,其生理基礎為血尿酸水平的持續升高。痛風不僅造成關節受損,累及腎臟,還與多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隨著痛風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和對痛風認識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痛風防治指南的修訂,近年來,我國在國際注冊的中國痛風指南共計有12條。接下來,我們將結合我國最新的痛風防治指南,系統性地回顧有關痛風的治療進展。
痛風診斷的金標準
各國的痛風指南仍然強調痛風診斷的金標準,即在有關節癥狀的部位穿刺抽取關節液,偏振光顯微鏡鏡檢證實有尿酸鹽結晶。但是,這個金標準只適用于有或曾有痛風發作癥狀的患者,而將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和有尿酸鹽結晶沉積但無痛風癥狀的患者排除在外。我國痛風指南特別提出:關節穿刺和鏡檢均需有經驗的醫生操作,且需考慮關節穿刺的部位(部分小關節不易操作)及穿刺本身存在的風險。
痛風的臨床診斷標準
在痛風的臨床實踐中,關節穿刺并不經常實施,更多的是進行臨床綜合診斷,根據臨床特點對其權重進行積分,積分滿足8分即符合痛風診斷的分類標準。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核心表現:第一跖趾關節受累(2分),單關節的急性疼痛(1分),受累關節紅腫(1分),24小時關節癥狀高峰(1分),拒絕按壓觸摸(2分),無法行走(3分),14天癥狀緩解(2分),典型部位的皮下痛風石(4分)。上述分值的高低反映患者與典型痛風的符合程度,不能直接用于評述痛風的嚴重程度。
以往的認識是,單次的血尿酸抽查并不能反映真實的血尿酸水平,需要反復多次檢查。最新的痛風防治指南中,將血尿酸水平進行分層并予以權重,特別是血尿酸水平高達600微摩爾每升時,則不再要求進行復查,反映了高尿酸血癥對痛風發病的重要性。同時,指南將低尿酸水平(<240微摩爾每升)賦予負4分,血尿酸水平在240到360之間時,則賦予0分,血尿酸水平為361到480之間時,則賦予2分,血尿酸在481到600之間時,則賦予3分,血尿酸水平超過600時,則賦予4分。
痛風急性期的止痛治療
對于痛風急性發作期的患者,指南推薦及早(一般應在發病24小時內)進行藥物的消炎止痛治療,24小時內有針對性地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糖皮質激素,可以有效止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上述三類止痛藥物中,建議首先選用非甾體抗炎藥來緩解痛風的急性癥狀,該類藥物起效快,消炎止痛效果明顯,痛風臨床常用的有雙氯芬酸鈉、吲哚美辛、布洛芬、美洛昔康等。如患者有較高的胃腸道風險,則建議使用選擇性抑制環氧化酶2的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依托考昔等。
痛風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
對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頻繁發作(大于2次每年),有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或痛風石的患者,推薦進行降尿酸藥物治療。降尿酸治療的目標是預防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和痛風石的形成,幫助痛風石溶解。將患者血尿酸水平穩定控制在360以下,有助于緩解癥狀,控制病情。對于重癥痛風患者,包括嚴重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并反復發作者,則建議血尿酸控制在300以下。
痛風患者在藥物降尿酸治療過程中的常用藥物有抑制尿酸合成的別嘌醇、非布司他,以及促進尿酸排泄的苯溴馬隆,對于藥物的選用和劑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詳細的介紹。在應用藥物降尿酸的初期,預防性使用小劑量秋水仙堿3到6個月,可減少降尿酸過程中引起的轉移性痛風發作,小劑量秋水仙堿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盡管有可行的治療方案,但痛風的治療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鑒于痛風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中的潛在不良影響,近年來,痛風新藥也陸續研發成功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比如:促進尿酸排泄的曲尼司特、雷西納德,新型的黃嘌呤氧化酶抑制藥托匹司他,以及尿酸氧化酶等等。
痛風患者的長期綜合管理
新指南更強調痛風是一種慢性疾病,只將痛風看作是反復發作的急性關節炎是不夠的。因此,生活方式的調整有助于痛風的防治。痛風患者應遵循下述原則:適量限酒,其中啤酒最應限制;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尤其是動物內臟、紅肉、海鮮等;防止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減少富含果糖飲料的攝入,鼓勵飲水(每日2000毫升以上);注意控制體重,多食新鮮蔬菜,飲食起居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