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英國大劇作家莎士比亞去世,去世時才52歲,莎士比亞的醫師兼女婿約翰·霍爾博士剖析了莎翁的死因:“我認為死因很有可能是腦中風,因為發病之后很快就死亡了。”
在去世前5年,莎士比亞曾經寫下:“我的身體在顫抖,我的心在瘋狂地舞動,但這并沒有引起我的快樂”。這段話在無數莎迷看來,是莎翁對自己暗戀心情的描述,而這段話卻被現代醫學專家認為是“心房顫動”的典型表現。
一、什么是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心臟正常跳動節律一般是60~100次/分,心房顫動時心跳頻率往往快而且不規則,有時候可達100~160次/分,心房激動的頻率達300~600次/分。
心房顫動發生時的感覺:如同“做壞事被抓現行”,心悸、心慌、氣促、眩暈。
心房顫動的常見病因主要包括:風濕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冠心病,高血壓病,縮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臟病等疾病。
臨床上一些心臟正常、原因不明的房顫稱為“孤立性房顫”。
二、心房顫動的后果
千萬別以為這種心跳加快能幫助血液更好的流通,心臟這樣的“抖一抖”和“顫抖”意味著心房不再正常工作。“亂顫”導致心跳超過了正常的上限,心臟失去了有規律性、有節律的收縮舒張,以及正常的排血功能。最終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有兩個:
1.心臟不能很好地舒張,從外面血管抽血的時間短了,泵出去的血自然也少,大多數的血都積在心臟里,容易引起心力衰竭。
2.隨著心房瘋狂的顫抖,心房不再收縮了,血流處于一個很淤滯的狀態,紅細胞、血小板就很容易沉淀下來,變成定時炸彈——血栓。
血栓,這個看不見的定時炸彈會在某一天突然掉落。血栓“跑”到哪里,哪里就會堵!如果隨血液進入腦部血管,就很容易堵塞血管,阻斷腦部供血,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腦梗死)”;如果堵在腎臟里面,就叫腎栓塞;如果堵在腸系膜血管,就造成腸系膜血管栓塞。
三、心房顫動與中風
1.房顫病人引發中風的風險是普通人的5倍!
2.20%以上的缺血性中風歸因于房顫,即每5個缺血性中風患者中就有1人因房顫血栓脫落所致。
3.房顫還可使心力衰竭風險增加3倍,癡呆和死亡風險增加2倍。
另外,血栓越大,其導致的腦梗死面積就越大,死亡和殘疾的幾率也越大。一般情況下,在心房中形成的血栓都遠遠大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血栓心房顫動所致中風具有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復發率的特點:
30天內死亡率:25%!
第一年死亡率:50%!
第一年嚴重致殘率:73%!
第一年累計復發率:6.9%!
四、醫學建議
對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現心悸、眩暈、氣促等癥狀,發現脈搏強弱不等、節律紊亂,并且脈搏次數少于心跳,就要懷疑是否存在“心房顫動”。
建議盡早到正規的醫院進行專業評估檢查,重復做心電圖、或24小時動態心電圖(Holter)、或更長時間的動態心電圖(Accuheart 電極帶)檢查,盡早捕捉到真正的房顫,盡早明確診斷、規范抗栓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