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边@句話來自《三國志·呂蒙傳》,它比喻一個人不冒著一定風險,就很難成事。千百年來,能反映這句話的事件,一次接一次地上演,唐太宗李世民最有發言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宮城的北門發出了最強一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取得皇位。
李世民是取得了皇位,但天下并不太平,最大的威脅來自東突厥?!靶溟T之變”的消息傳到東突厥后,頡利可汗認為有利可圖,派出重兵南下。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四日,突厥進攻高陵,李世民大驚,立即派出尉遲敬德率兵反擊。
尉遲敬德雖在涇陽與突厥軍交手中,獲得了小勝利,但并沒有能阻止突厥大軍前進。這意味著破舊不堪的長安城將面臨著突厥20萬大軍的圍攻,怎么辦?剛剛登上皇位的李世民,面臨生平最大危機,順利解決則已,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李世民深知突厥人的性格,如果一味地軟弱投降則會一敗涂地,這時就考驗李世民智謀了。李世民先是派出尉遲敬德給突厥軍打了一仗,雖獲勝,但未損突厥主力。頡利可汗繼續率兵進攻,一面陳兵列陣渭水北岸以威懾長安,一面派出使臣前去李世民面前訛詐。
面對突厥使臣,李世民竟然針鋒相對,先力排眾議將突厥使臣扣下,然后再領兵前往渭水與突厥隔河相對。這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世兵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背棄盟約。
司馬光《資治通鑒》里記載了當時兩軍對峙的場景,“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驚,皆下馬羅拜。俄而諸軍繼至,旌甲蔽野,頡利見執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輕出,軍容甚盛,有懼色。上麾諸軍使卻而布陳,獨留與頡利語。”
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兩人進行了交談,最后的結果是“頡利來請和,詔許之?!比绻涊d無誤,這意味著是頡利可汗主動來請和的,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渭水之盟”。事實上,“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曾說,“吾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雙方能達成議和,是李世民看到了突厥的對財物的奢求,于是決定用唐朝擁有的物質財富來換取突厥的退兵。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