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部鐫刻在平陸山石上的史書!黃河“三門” 漕運史...

衛(wèi) 斯

導語:

它是一部鐫刻在山石上的史書,真實而永久地記錄了我國自秦漢以來黃河漕運的歷史。它是一項曠日持久、宏偉浩大的工程,在歷史上曾起過轉(zhuǎn)漕東南租粟、以給長安京師,和轉(zhuǎn)漕河東鹽、以銷往東南各地的作用。豫西峽谷黃河漕運古棧道的使用,實際上一直延續(xù)到1958年三門峽大壩修建以前,才結(jié)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它所留下的歷史遺跡在豫西峽谷黃河北岸“平陸段”保留最好,戰(zhàn)線最長。

三門峽原貌

三門峽在我國古代的地理圖志上稱三門山或砥柱山。它地處豫西峽谷。黃河過潼關(guān),東流113公里,即到此地。三門峽谷,兩岸夾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勢險要,河心有兩座石島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別稱“人門”、“鬼門”、“神門”,故曰“三門峽”。砥柱正對三門,河水奪門而出,直沖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過,故曰“中流砥柱”。這就是古今中外著稱天下的三門天險。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云:然“自砥柱以下,五戶以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三門峽”與豫西峽谷是黃河漕運的必經(jīng)河段。

1.文獻對黃河三門漕運歷史的記述

三門漕運始于秦漢,至隋朝,已經(jīng)有七八百年的歷史。隋都長安,唐都仍建長安。唐朝的中央官僚機關(guān)比隋朝時更加龐大。官多俸多,關(guān)中雖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以不足以給京師。”由于關(guān)東與江南租糧西給京師的需要,和陸路運輸受運輸工具及崤函古道艱險難行的制約,黃河漕運就成了當時唯一的運輸渠道。但是,這七八百年,年年不知有多少人送命三門漕運!不知有多少船只觸撞砥柱,或翻覆河中。統(tǒng)治階級只管漕運租米,以輸京師,哪管“滿路悲號,聲動如山”。《新唐書》上說:“歲漕砥柱,覆者幾半,河中有山號'米堆’。運舟入三門,雇平陸人為門匠,執(zhí)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諺曰:'古無門匠墓’,謂皆溺死。”可見黃河漕運,逾越三門天險之難度。

山西境內(nèi)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黃河古棧道地點分布示意圖

為保證漕運的正常運行,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對黃河三門峽河道的疏治。據(jù)《平陸縣志》搜括歷史文獻所載: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開始在“三門”人門島河道北岸的石岸上,開鑿一段棧道,用以挽舟而上。三國時,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二月,明帝遣都尉沙丘部、監(jiān)運諫議大夫寇慈,率工匠五千人,修三門至五戶灘一帶航道,清除河道礁石,削平險灘19個。晉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武帝遣監(jiān)運大夫趙國,率工匠五千人,繼續(xù)清除三門下游礁石險灘,疏浚河道。晉太康元年至九年(公元280-288年)又調(diào)用大批勞力,在人門北岸開鑿棧道達625米。唐顯慶元年(公元656年),高宗發(fā)六千人“整修人門棧道,開砥柱三門,鑿山架險。”于河岸低處架木為橋,連結(jié)各段棧道,借以挽舟而上。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重修人門棧道,道側(cè)石銘為“垂拱四年正月十六日,上柱國馬大涼當開三門河道”。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任河南轉(zhuǎn)運使,奉玄宗詔令在三門峽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為避三門之險,并沿三門北岸,即今平陸縣糧宿村至米湯溝的山崖上開鑿陸道十八里,以供漕糧陸地轉(zhuǎn)運。唐貞觀元年(公元785年)七月,又沿十八里陸道旁,再開一條專走返回空車的便道,稱為“上路”。宋乾德元年四月,太祖下詔:“重疏三門”。繼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重修三門棧道。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御史余光、河津知縣樊得仁,重整人門北岸棧道,并在四十余丈險崖上鑿石插入柏木樁,然后鍛造鐵鏈,系于木樁,供纖夫以鐵鉤挽索而上。此乃治理相當成功之范例。

對于黃河古棧道與三門峽漕運遺跡的考古調(diào)查,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即1955年至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大壩的修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位于黃河北岸、平陸縣境內(nèi)的“三門峽”長達625米的12段人門棧道和散落在大壩下游的7段棧道遺跡進行了實地考察。黃河漕運棧道西起三門峽人門棧道,東到澠池縣與新安縣交界處的“八里胡同”。

黃河古棧道文物保護標志碑

2.秦漢至宋黃河漕運棧道遺跡的調(diào)查與發(fā)現(xiàn)

1997年春季至秋季,為配合小浪底水庫工程建設(sh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織力量對豫西峽谷內(nèi)山西平陸、夏縣、垣曲三縣沿河百里地段的黃河棧道遺跡進行了詳細考察,發(fā)現(xiàn)黃河古棧道遺跡40余處,累計5000余米長。1998年,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河南新安縣八里胡同峽長約5.5~6公里的黃河南北兩岸,又發(fā)現(xiàn)古棧道遺跡14段。這一成果與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位于小浪底水利樞紐上游的漢代大型建筑遺址的發(fā)掘成果一起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黃河古棧道遺跡主要分布在平陸縣境內(nèi),計有32段,累計長約4032米。故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三門峽”長達625米的12段人門棧道,因1958年修三門峽大壩已不復存在。

平陸縣西寨地點黃河古棧道遺跡

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fā)現(xiàn)的40處黃河棧道遺跡,由西向東,依次主要散布在平陸縣境內(nèi)的五一石膏廠、關(guān)窯、杜家莊、大集、西寨、東寨、糧宿、老莊、馮家底、張嶺村溜溜窩、煤窯凹、西河頭渡口、老鴉石,夏縣的任家堆、小堆、大堆,垣曲的魯家圪塔、五福澗、安窩、馬蹄窩等20個村莊廠礦的范圍之內(nèi)。棧道依山旁河,蜿蜒如蛇;時斷時續(xù),氣勢磅礴。棧道上殘存的壁孔、底孔、橋槽、壁槽與立式轉(zhuǎn)筒遺跡,類型各異,數(shù)量繁多。

何謂棧道?《韻會》說“小橋曰棧”;《淮南子》稱“飛閣復道相通也”;《辭海》釋“棧道”:“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一種道路”。由此看來,棧道,就是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通道。用這種辦法辟出的道路,堪稱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個奇跡!

平陸杜家莊地點棧道遺跡

棧道大多依山開鑿,其外側(cè)臨河,內(nèi)壁為巖。頂部一般呈弧形,高距路面3米左右,成“凹”形通道。其路面寬窄不一,保存較好者,現(xiàn)存寬度可達2.5米多。棧道的走勢基本呈水平狀,有些地段也有起伏,這主要依古代的地形走勢而定,同時考慮到節(jié)省功力、材料等原因,所以,棧道面距河面的高度在2米至10米之間不等。棧道由巖石上開鑿的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橋槽等,然后再插以木梁,梁上鋪板而形成。

平陸張嶺村溜溜窩地點棧道牛鼻孔、壁孔遺跡

現(xiàn)在,棧道上的木構(gòu)件雖蕩然無存,但各種壁孔和底孔仍殘留于通道的巖石上。據(jù)初步統(tǒng)計, 1997年平陸、夏縣、垣曲三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40處黃河棧道遺跡中,尚有大、小方形壁孔1000余個,牛鼻形壁孔600多個,大型槽孔60余個,立式轉(zhuǎn)筒工程遺跡21處,歷代題記和石刻畫40余處。題記中所見年號有:建武、貞觀、總章、太和、紹圣、元熙、崇禎、道光、宣統(tǒng)等,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建武十一年,最晚可延續(xù)到清朝末年。

所謂方形壁孔:其作用是固定橫列在棧道路面上的木梁,故開鑿在貼近棧道路面的巖壁上,且以尺寸不同而大小有別。在一些地段,有時只有一種壁孔,而在另一些地段,則有兩種壁孔。無論是大方形壁孔,還是小方形壁孔,其間距都大致相等。個別特殊地段,間距稍有不同。在同一地段出現(xiàn)大、小方形壁孔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這是其兩種方形壁孔開鑿時代不同所出現(xiàn)的差異。

牛鼻形壁孔:是以其形似“牛鼻”而命名。一般鑿刻在距棧道路面1米高的巖壁上,其主要是供纖夫挽船時手拉助力的。其排列狀況可分五種情形:1、兩孔呈左右排列。2、兩孔為上下排列,鼻梁為橫形。3、兩鼻梁左右排列三孔。4、兩鼻孔左右排列、緊緊相連。5、兩鼻孔上下排列,緊緊相連。其中以第1種情形最為常見,數(shù)量也居多,占牛鼻形壁孔發(fā)現(xiàn)總數(shù)的90%以上。

牛鼻形壁孔

平陸縣古棧道遺跡

棧道上的底孔大小不等,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多數(shù)排列有序,如與方形壁孔在一條直線的底孔,是用來支撐和固定路面橫向木梁的;與方形壁孔不在一條直線上的,鑿在棧道外側(cè),間距也相差不多的底孔,就是固定路面縱向木梁的,或者是護欄的底孔。兩個一組排列的大型圓底孔,可能為建筑柱洞。

平陸古棧道路面上的橋槽

橋槽:即棧橋兩端的槽孔。所謂棧橋,唐代又稱棧梁。就是在棧道斷裂的巖石兩端,開鑿出一種近似長條形、尺寸也大的槽孔。然后槽打破巖壁上的繩槽。如果將這上、中、下三部分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考慮的話,就會得出:在壁孔、底盤、安放縱向木梁,再在梁上鋪板,搭成連接兩端的棧橋,供纖夫從上面通過。黃河棧道的橋槽遺跡,有兩槽并列,也有只見一端一槽的現(xiàn)象。在橋槽底部中間,往往有套鑿一個小底孔,用以安裝木楔固定橋梁。


平陸張家?guī)X煤窯凹地點棧道立式轉(zhuǎn)筒遺跡

棧道拐角處轉(zhuǎn)筒

21處立式轉(zhuǎn)筒工程遺跡,均發(fā)現(xiàn)于山崖凸出的棧道拐彎處,通常這里的棧道內(nèi)側(cè)巖壁上都有數(shù)道深淺不一的繩磨槽痕,最深的可達30厘米左右,系纖夫挽船時繩磨所致。立式轉(zhuǎn)筒工程遺跡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是在距棧道路面1.5米左右的巖壁上,鑿一個或大或小的方形壁孔。下部是在與此壁孔垂直相應(yīng)的地面巖石上,鑿有一個圓形底盤,底盤中間又鑿一個或兩個淺圓窩,窩呈鍋底形,且被磨得十分光滑,這說明是經(jīng)過重物長久旋轉(zhuǎn)所致。此外,在方形壁孔與圓形底盤之間緊貼棧道路面的巖壁上,有一半圓柱形壁槽,此壁和半圓柱壁槽之中,原當有一種立式轉(zhuǎn)筒狀的機械裝置的結(jié)論。

棧道雙轉(zhuǎn)筒遺跡

其作用是避免纖繩直接磨在巖壁上。多數(shù)發(fā)現(xiàn)地點,轉(zhuǎn)筒遺跡只有一個,然在棧道轉(zhuǎn)彎度較緩的地方,也有兩個甚至三個轉(zhuǎn)筒遺跡并存的情況。這一發(fā)現(xiàn),無疑對研究黃河漕運設(shè)施與古代科學技術(shù)具有重要意義。

在40余處歷代題記中,題記多者200余字,少者僅1字。字體有篆、隸、楷三種。內(nèi)容分4種情況:1、與修筑棧道有直接關(guān)系;2、唯與黃河漕運有關(guān);3、事關(guān)黃河軍事布防;4、內(nèi)容無定指。4種情況題記中,1、2種題記數(shù)量最多,有些可以與歷史文獻記載相互印證,有些可以補歷史文獻記載之不足。題記中所見年號有:建武、貞觀、總章、太和、紹圣、元熙、崇禎、道光、宣統(tǒng)等,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建武十一年,最晚可延續(xù)到清朝末年。

平陸縣曹川鄉(xiāng)老鴉石地點的宋”紹圣“年題記

平陸縣五一石膏廠地點的唐“總章三年“題記

如此恢宏的歷史畫卷,在2000多年的反復鑿刻、反復修改后,歷經(jīng)風雨滄桑,今天仍能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實屬不易!它是一部鐫刻在山石上的史書,真實而永久地記錄了我國自秦漢以來黃河漕運的歷史。它是一項曠日持久、宏偉浩大的工程,在歷史上曾起過轉(zhuǎn)漕東南租粟、以給長安京師,和轉(zhuǎn)漕河東鹽、以銷往東南各地的作用。豫西峽谷黃河古棧道的使用,實際上一直延續(xù)到1958年三門峽大壩修建以前,才結(jié)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三門峽大壩景觀

正如史念海教授所云:“從秦始皇開始,由關(guān)東轉(zhuǎn)輸糧食時,運糧的船只就已經(jīng)通過三門峽了。西漢初年,張良勸劉邦建都關(guān)中時,就曾經(jīng)說過:'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正道出了那時的情況。”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關(guān)于三門峽古代漕運遺跡的調(diào)查報告發(fā)表后,史念海教授根據(jù)當時的考古資料所提供的證據(jù),指出:“現(xiàn)存的棧道遺跡至遲是在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以前開鑿的,魏晉時期繼續(xù)開鑿的棧道,綿延分布在黃河的左岸,大致已足夠供這段挽船之用。這種開鑿工程在隋初還進行過,成就可能不大。”但1997年所發(fā)現(xiàn)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題記,又比東漢桓帝和平元年提前了115年。何況這些題記都是鐫刻在重復鑿修過的棧道巖壁上的。說明黃河棧道的開鑿至遲在西漢時期就已開始。

據(jù)《新唐書·食貨志》所云:高祖、太宗之時,水陸漕運長安之粟,“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自高宗以后,歲益增多,而功繁興,民亦其弊也。”

3.集津倉、鹽倉、十八里路道考古之發(fā)現(xiàn)

永徽初年,“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馱陸運至峽。而水行來遠,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嘗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為成勞。而陸運至陜才三百里,率兩斛計錢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陸之直,而河有三門砥柱之險。”到唐高宗“顯慶元年,苑西監(jiān)褚朗議鑿三門山為梁,可通陸運,乃發(fā)卒六千鑿之,功不成。其后,將作大匠楊務(wù)廉又鑿為棧,以挽漕舟。挽夫系二鈲于胸,而繩多絕,挽夫輒墜死,則以逃亡報,因系其父母妻子,人以為苦。” 唐開元二十一年,裴耀卿為京兆尹。“京師雨水害稼,谷價踴貴,玄宗以問耀卿,奏稱:'昔貞觀、永徽之際,祿廩未廣,每歲轉(zhuǎn)運,不過二十萬石便足。今國用漸廣,漕運數(shù)倍,猶不能支。從都至陜,河路艱險,既用陸運,無由廣致。若能兼河漕,變陸為水,則支有余,動盈萬計。……臣望于……三門之東,置一倉。三門既水險,即于河岸開山,車運十數(shù)里。三門之西,又置一倉,每運至倉,即搬下貯納,水通即運,水細便止。’”玄宗聽后大悅。于次年八月,“置三門東集津倉,三門西鹽倉,開三門山十八里,以避湍險。”并“拜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轉(zhuǎn)運使,以鄭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 炅為副使,凡三歲,漕七百萬石,省陸運庸錢三十萬。”開元二十五年,運米一百萬石,“其后以太倉積粟有余,歲減漕運十萬石。”

黃河纖夫——粗野質(zhì)樸的黃土高原世情風貌

其實, 唐“開元二十九年,陜郡太守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開其山顛為挽路,燒石沃醯而鑿之。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門,候其水漲,以人挽舟而上。”

李齊物在三門峽左岸人門半島上開鑿的這條長三百多米,深、寬各六米多的人工運河,即“開元新河”。原想“辟三門巔, 逾巖險之地”,以通漕運。但鑿了人工運河之后,黃河水大,運河河水湍急;黃河水小,運河河道干涸,船只仍要過三門舊道。至唐貞元時期,舟船漕運經(jīng)砥柱,仍然多覆。

《新唐書》上說:“歲漕砥柱,覆者幾半,河中有山號'米堆’。運舟入三門,雇平陸人為門匠,執(zhí)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諺曰:'古無門匠墓’,謂皆溺死。”歷史上的的黃河漕運,不僅僅是從下往上,轉(zhuǎn)漕東南租粟以給長安京師;而且也自上而下,轉(zhuǎn)漕河東鹽以銷往東南各地。《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頌并序》碑就有河東鹽“其漕砥柱”的記載。據(jù)筆者研究,唐德宗以后,河東鹽固定地向洛陽、開封等地運銷的路線,主要是通過“三門”轉(zhuǎn)漕而到達的。就是運至集津倉,卸船裝車,經(jīng)18里陸運至鹽倉,再裝船運至長安的。有人認為:“安史之亂”后,轉(zhuǎn)運使劉晏采取“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分段漕運方式,“歲轉(zhuǎn)粟百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創(chuàng)造過黃河漕運史上的奇跡。

黃河纖夫在棧道上拉船時的場景(雕塑)

關(guān)于唐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裴耀卿任河南轉(zhuǎn)運使,奉玄宗詔令在三門峽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為避三門之險,并沿三門北岸,即今平陸縣糧宿村至米湯溝的山崖上開鑿陸道十八里,以供漕糧陸地轉(zhuǎn)運。以及唐貞觀元年(785)七月,又沿十八里陸道旁,再開一條專走返回空車的便道,稱為“上路”考古之發(fā)現(xiàn)。據(jù)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三門峽古代漕運遺跡的調(diào)查,開元二十二年八月所置“三門東集津倉,三門西鹽倉”的遺址及所“鑿十八里陸道”的遺跡已經(jīng)找到。下面援引中科院考古所調(diào)查報告中對“集津倉遺址、鹽倉遺址、十八里陸道”考古發(fā)現(xiàn)之描述。

集津倉遺址:“自三門峽沿黃河北岸東行,沿岸皆峭壁峻嶺,道路狹窄。走過了大約16或17華里的路程,便有一小片臺地,三面環(huán)山,南面臨水,地勢比較低平。這是三門以東第一處勉強可以建倉的地點。這里,地面散布著許多漢代的灰色繩紋瓦殘片,……此外,還有少量的唐、宋白瓷片,……其范圍東西約120余米,南北約40余米,南距黃河約200余米。”

平陸集津倉遺址出土的宋代白釉瓜棱形侈口束頸鼓腹圈足瓷罐

“從遺址再向東行2華里許,有小村名龍巖(又名鱉蓋),村中居民相傳當?shù)啬饲卮倪\糧城。……根據(jù)三門以東的黃河北岸的地形觀察,在20多華里的范圍內(nèi)除上述臺地之外,別無它處宜于建倉,而且流傳的龍巖村為'運糧城’之說,應(yīng)即淵源于漕運,所以這片臺地大約即為集津倉的故址。建倉時裴耀卿說:'今漢、隋漕路瀕河倉廩遺跡可尋’,唐代的集津倉很可能是建在漢隋遺址上,這也正和地面有大量漢代瓦片遺存的現(xiàn)象相符。”

鹽倉遺址:“從三門峽沿黃河西行約五華里,在一處臺地上散布著許多唐代的灰色素面布紋瓦片與白釉瓷片,其瓷片與龍巖(集津倉)遺址所出相同。這片臺地東西約100米,南北約20—30米,緊挨河灘,是第一層臺地。……臺地西北方有小村名下倉。這里原名倉里,因有上、下兩村,此村在下,故名下倉。……文獻記載:東、西二倉的距離為18里,唐代的1里為540米,折合今日華里,為19.5里左右。假定龍巖遺址確系集津倉故址,則鹽倉遺址應(yīng)在三門峽以西3.4里左右。下倉遺址時代既屬唐代,里程亦大體符合,而其地名又似與倉址有一定的淵源,可以推測它就是鹽倉舊址。”
十八里陸道:“在三門峽北岸,今日有一條小道通往東、西二倉舊址。從三門峽向西的一段,才出峽即走入河灘,旁邊是峻峭陡壁,別無道路。這一帶因受黃河沖刷,地形變化較大,唐代舊道大約早已毀壞。……唯一保留著唐代舊道的部分,只是三門峽地區(qū)內(nèi)短短的一段。”

“十八里陸道”米湯溝段現(xiàn)狀

關(guān)于三門東、西的集津倉和鹽倉的建造形式,在調(diào)查過程中雖未見到,但從當年裴耀卿的奏語里知道,漕運所負擔的巨大費用,除民夫之運腳外,還要付出一筆建造倉窖的開支。他說:“今天下輸丁約有四百萬人,每丁支出錢百文,五十文營窖等用。”故當時有“營窖”之名,可見唐代建造此兩倉時,也是采取地窖形式儲糧或儲鹽的。

平陸集津倉遺址出土的唐代黃釉小蟾蜍

據(jù)筆者調(diào)查,開元二十二年八月所置“三門東集津倉”的具體位置在平陸縣三門鄉(xiāng)龍巖村西南腳下臨河的一階臺地上。“三門西鹽倉”在今三門峽大壩西1.7公里的平陸縣三門鄉(xiāng)倉里村的“下倉”地界。“十八里陸道”在三門峽北岸“米湯溝”僅保留短短一段。

當年江淮來的漕糧就是運至集津倉,卸船裝車,經(jīng)18里陸運至鹽倉,再裝船運至長安的。而輸入鹽倉之鹽主要是通過虞茅道再入平陸沿河古道運抵,即:自運城磨河村抵虞版入平陸境,經(jīng)卸牛坪、候王、張店、軨橋、太寬、八政、圣人澗、茅津、西延、東延、黃堆、席家坪抵鹽倉。或通過牲口馱運,走沿山古道由卸牛坪經(jīng)候王、上吉、姚巴山、獅子溝、過村、三門嶺抵鹽倉。

歷史上的的黃河漕運,不僅僅是從下往上,轉(zhuǎn)漕東南租粟以給長安京師;而且也自上而下,轉(zhuǎn)漕河東鹽以銷往東南各地。《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頌并序》碑就有河東鹽“其漕砥柱”的記載。唐德宗以后,河東鹽固定地向洛陽、開封等地運銷的路線,主要是通過“三門”轉(zhuǎn)漕而到達的。
黃河古棧道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歷史文獻對黃河漕運的記載,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同時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有待于進一步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

說明:

(此文原標題:《關(guān)于豫西峽谷中古黃河棧道的調(diào)查與探索——話說黃河“三門”漕運史

刊于《歷史月刊》2006年10期,有插圖7幅。此次修改,文圖稍有增配)

轉(zhuǎn)載:陜西法制網(wǎng)文明資訊官方賬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考古秘辛|二百五考古隊、山崖上的墜落、黃河里的漩渦、突然發(fā)現(xiàn)的“東漢建武十一年”…
為什么叫陜西?“陜”指的是哪里?
古代三門峽與黃河漕運
水的功能:漕運
黃河古棧道
剛剛在平陸黃河古棧道拍到的,太美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延边| 平塘县| 合江县| 华亭县| 黄陵县| 连城县| 三门峡市| 襄垣县| 南康市| 屏山县| 宁乡县| 潼关县| 张北县| 通州市| 即墨市| 璧山县| 榆林市| 麦盖提县| 霍城县| 衡南县| 五常市| 合作市| 兴隆县| 丘北县| 敦煌市| 广州市| 阳东县| 阳新县| 新巴尔虎左旗| 无极县| 健康| 澳门| 仙游县| 丰顺县| 广东省| 兴宁市| 务川| 共和县| 临高县|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