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本名稱解釋
一、 名詞解釋
1、【氣】“氣”的含義較廣,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泛稱為“氣”,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
【元氣】指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元氣在胚胎時已經形成,藏于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系。
【命門火衰】 即指腎陽衰微的病理現象。腎陰和腎陽相互依存,故命火衰多由元氣虛弱或腎精耗傷所致。臨床上可見下元虛冷的證候,如精神萎頓、腰酸、肢冷、陽痿、滑精、小便清長或黎明泄瀉、水腫等癥。
2、【血】主要指血液,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成。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津液】 津和液的合稱。指人體中的液體,均為飲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津隨衛氣而散布,有濡潤肌肉.充養皮膚的作用。液隨精血而滋濡,有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灌濡孔竅等作用。亦指排出體外的廢液,如汁液、尿液等。
3、【腎陰】 亦稱“真陰”、“元陰”、“腎水”。指腎臟的陰精。腎陰有滋養臟腑的作用,為人體陰液的根本。《景岳全書》稱:“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兩者給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4、【腎陽】 亦稱“真陽”,“元陽”,“命門之火”。指腎臟的陽氣。腎陽有溫養腑臟的作用,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與腎陰相互依存,兩者結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5、【四氣--溫、熱】溫熱性的食物有溫中、補虛、驅寒作用,適宜于于虛寒體質的人和宜于冬季食用。這類食物如牛肉、鹿肉、雞肉、鱔魚、韭菜、核桃、荔枝、榴蓮等都列為溫熱類的食物。
【四氣--寒、涼】寒涼性的食物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適宜于體質偏熱,平時面目赤紅、小便黃、大便硬的人。這類食物如黃瓜、苦瓜、西瓜、雪梨、綠豆、螃蟹、豬肉、啤酒等俱屬于寒涼性食物。
6、【五味--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適量食用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刺激內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這類食物有辣椒、蔥、姜、茴香等。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別自己的體質屬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長暗瘡的。
【五味--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長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如燕窩、大棗、蜜糖、小麥、粟米、糯米等。
【五味--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斂、生津益陰的作用。對胃酸不足、皮膚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膚脫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如烏梅、橘子、蘋果、米醋等。
【五味--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涼、清熱的作用,對長暗瘡、小便黃熱、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例如:苦瓜、茶葉、苦菜、青欖等。
【五味--咸】咸味的食物有軟堅散結,通大便和補腎的作用。陰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鳴、甲狀腺腫大等。食用海帶、海參、紫菜都很適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為虛,過多則實。陰陽平衡,長壽可期。
7、【舌苔】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由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血細胞等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動作,以及唾液、飲食的沖洗,經常不斷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質,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當患病時,進食少或只進軟食,使咀嚼和舌的動作減少,或唾液分泌減少,舌苔就變厚。常見的舌苔有白、黃、黑三種。祖國醫學認為,舌苔是由胃氣所生,從舌苔的白和黃,可辨病之寒熱;從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淺;從舌苔的變化,可辨病之轉化。
8、【經絡】 指經脈和絡脈。經脈如徑路,為縱行的干線;絡脈如網路,為橫行的分支。經絡是內屬臟腑,外絡肢節,聯系全身,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們縱橫交叉,循行于人體內外,組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
9、【房勞】指房事過度,耗傷精氣而導致疾病的一種因素或由此而形成的疾病。
二、 各種癥狀
1、【清熱】指清除邪熱或虛熱的各種治法。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一般稱為實熱。邪在氣分的宜用辛涼清熱;熱毒熾盛或夾濕的宜用苦寒清熱;熱盛傷津的宜用甘寒清熱;熱在營血的宜用涼血清熱法等。由陰虛而生的內熱,稱為虛熱,宜用養陰以清熱。養陰有滋養肺陰、肝陰、腎陰和養血、滋液等多種方法,須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應用。在熱病傷陰階段,也可參合養陰清熱法。另有氣虛而致的發熱,宜用甘溫補氣藥治療,不屬清熱范圍。
2、【解毒】 指解除病毒的一種治法。“毒”有熱毒、寒毒、疫毒、蠱毒、濕毒、火毒及食物中毒等,因病情不同,有內服和外治等各種不同方法。臨床上以熱毒癥較為多見,常用清熱解毒藥物,如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山豆根等。
3、【降火】 指治療熱盛火升的一種方法。“火”有虛火、實火的區別,故治療亦有不同。(1)降虛火,指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以治療陰虛火升的咽痛.咯血.顏面升火.虛煩易怒.眩暈失眠.舌紅口燥.脈細數等癥。常用藥物如玄參、生地、丹皮等。(2)降實火,指用清泄降火等藥物,以治療肝火上升的目赤.頭痛或胃火熾盛的齒痛、便秘等癥。常用藥物如龍膽草、黃芩、大黃、生石膏等。
4、【疏肝】 指疏調肝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肝氣郁結而致胸悶脅脹、噯氣吞酸等癥。常用藥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金鈴子等。
5、【健脾】 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癥。常用方藥如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等。
6、【化痰】 指祛除痰濁的一種治法。適用于痰飲而導致的多種上疾患。常用藥物如半夏、陳皮、茯苓、貝母等。痰證因病邪留阻部位、臨床表現及病機的不同,化痰法常與宣肺、順氣、清熱、燥濕、健脾、溫陽或熄風潛陽等法分別配合應用。
7、【活血】 指流暢血行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血行不暢、經脈阻滯,如女子經行不暢、小腹疼痛;寒凝瘀阻、胸脅或肢節疼痛及外傷所致的瘀塊腫痛等癥。常 用藥物如桃仁、當歸、紅花、川芎、丹參等。
8、【補血】指補益陰血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血虛引起的面色蒼白、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婦女月經不調、脈象虛弱等癥。常用藥物如熟地、當歸、白芍、首烏等。
9、【滋陰】 指滋養陰液的一種治法。適用于陰虛潮熱.盜汗.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癥。常用藥物如沙參.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10、【安神】 指安定神志的一種治法。可分為重鎮安神和養心安神兩種。重鎮安神適用于驚悸不寐、頭痛頭暈、耳鳴、目眩等癥,常用藥物如磁石、朱砂、龍齒等。養心安神適用于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等癥,常用藥物如丹參、棗仁、柏子仁、遠志等。
11、【益氣】 指補益氣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而見氣短懶言、面色皚白.神疲無力.肌肉消瘦等癥。常用藥物如黨參.黃耆.白術.甘草等。
12、【壯陽】指溫壯腎陽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命門火衰,精氣虛耗而見陽萎、滑精、小便頻數、腰膝酸冷、脈象沉微等癥。常用藥物如鹿茸、狗腎、仙茅、鎖陽、韭菜子等。
13、【補腎】 指補益腎陰、腎陽的治療方法。腎陰虛表現為形體消瘦、眩暈、腰酸、遺精、神疲、虛熱升火等癥。常用藥物如龜板、熟地、鱉甲、黃柏、女貞子等。腎陽虛表現為面色皚白、氣短氣促、頭暈、陽痿、便溏、肢冷、水腫等癥。常用藥物如巴戟天、仙靈脾、肉桂、補骨脂、菟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