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4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4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
李嘉誠有句名言:3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要靠“錢”賺錢。不過李嘉誠說的是香港,很多男女才俊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功成名就,把財富積累的差不多了。而在大陸多數人會在40歲左右的時候達到人生的輝煌時期,家庭財富也達到新的高峰。這句話在大陸的版本應當是:4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4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不過說著容易,做起來難,這與個人的財商和膽識有關。以下這一年齡段的三位“財女”就實現了靠“錢”賺錢,靠智慧賺錢,工作的收入對她們來說已經顯得不是十分重要了。
工作之外靠“理財”
李昕在一家國有企業的工會工作,但對她來說,除了提供正常生活保障以及從和諧舒適的工作環境中找到心理寄托外,這份工作已經無足輕重。這些年,她依靠科學理財,使自己的家庭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已經比當初和她同一個起點的同事們高出了好多倍,她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說起家庭理財,李昕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那時她和老公勤儉持家,有了婚后的第一筆積蓄,當時多數人都是“有錢存銀行”,而她卻把積蓄買成了國債。結果5年下來,她的積蓄正好翻了一番。此后趕上股市開始起步,她又果斷地把這筆積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到2001年的時候,讓她驚喜的是,當時的股票總市值已經達到40萬!而她這時的工資才800元。
因為她始終抱著見好就收的投資心理,所以,為了穩定勝利果實,她便把股票及時打掉,又買成了國債。她算了一筆賬,當時3年期國債的年利率為2.89%,這樣,40萬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11560元,“錢”賺的錢,已經超過了她的工資。
2004年初,理財市場上不斷推出信托和開放式基金,她又將到期的國債本息一分為二,分別買了兩年期信托和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的年收益為6%,基金的申購價格為1.07元。不久前,信托產品到期兌付,那支基金的累計凈值達到了1.27元,這樣算起來,兩年時間她共實現理財收益6.9萬元,平均每年收益3.45萬元,已經是她年工資收入的數倍了。
手中有糧心不慌,李女士打算用這筆越滾越大的積蓄送女兒出國深造,另外打算買套復式結構的房子,好好享受一下生活。
“投資”讓她衣食無憂
于曉燕以前是一家銀行的會計,2002年她就看好了房地產市場的前景,然后拿出所有的家庭積蓄,并向父母借了一筆錢,又辦理了商業貸款和住房公積金貸款,一次買了兩套房子。此后的兩年,還貸壓力較大,以至于過年時全家人連件新衣服也不敢買,怕無法如期償還銀行貸款。
不過,從2004年開始,當地房價一個勁兒地往上躥,他們兩套按揭房的房租也水漲船高,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2005年初,考慮銀行貸款利率上調,貸款成本增加,同時國家開始出臺一些抑制房地產過熱的政策,于女士將兩套房子全部賣掉,提前還了貸款。這樣,于女士當初投資的30萬一下子變成了60萬!因為有了這筆不菲的積蓄,她便提前辦理了內部退養手續。
于女士開始琢磨起了投資門路。她認為普通理財產品收益太低,炒股、炒期貨倒是收益高但風險太大,所以,決定進行“實業”投資。
她有一個親戚開了一家生產瀝青的化工廠,當初,這位親戚曾從她所在的銀行辦理貸款,均能夠按期償還本息。后來,銀行限制對小企業的投入,于是她主動找到他,將60萬資金借給他,在確保資金可隨時撤回的情況下,每年享受20%的分紅。她和親戚協商60萬元借款以債權做抵押,并通過律師辦理了相關手續。
這樣,2005年她獲得分紅12萬元——她的這一投資,相當于獲得了10萬年薪。
用“智慧”賺取外快
張曉穎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文案,工作相對自由一些。經常和朋友們搞聚會,一次,一位編輯朋友和她商量能否給報社寫一些情感方面的稿子。
根據閨中密友的婚姻經歷,她很快寫出了一篇情感傾訴的稿件,刊登后報社給她寄來了200元的稿費。雖說這點錢不是很多,但這畢竟是她工作之外賺取的“第一桶金”,從此她主動和這位編輯朋友聯系,每周固定給她寫一篇,這樣一個月下來會有800元的“外快”。
她又看到一些知名雜志上刊登的情感文章和自己寫的差不了多少,于是她仔細琢磨風格,然后有針對性地為不同的雜志投稿。為了提高上稿率,她試著寫不同類型的稿件,有傾訴,有愛情感悟,有婚姻故事,投出的稿件幾乎百發百中。就這樣,她業余時間寫稿的收入很快由每月的800元,上升到了2000元。
時間長了,她認識了一幫喜歡寫作的文友和編輯,在一個文友的指點下,她還寫起了愛情婚姻的紀實稿。她的第一篇紀實文章終于成功發表,并被評為該雜志的當月好稿時,收到的稿費把她嚇了一跳,一篇不足3000字的稿子,稿費2000元!從此,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她把精力全用到了寫紀實稿上,她的稿費收入自然也是直線上升。
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方便寫作和采訪,她專門買了一輛“伊蘭特”轎車,并和老公商量明年爭取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業余賺錢,旱澇保收,賺“外快”的感覺真好!
三位財女的故事或許會給大家一些啟發,不過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畢竟40歲開始理財和賺錢還不晚;對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則更應提早做好自己工作以外的財富規劃,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富足、快樂的幸福人生。
宗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