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就是一個家族,不斷傳承下來的風氣。
我們經常說門當戶對但我們都又理解錯了,以為是兩家的財富及社會地位相當,官多大,錢多少。這叫門當戶對,其實不是,門當戶對指的是兩個家的家風接近。
西方人的家,只是孩子們18歲以前一個成長的場所。18歲離開家,會跟家人的關系發生很大改變。
我們中國人不一樣,我們的家是一輩子的事。所以我們的孩子在外面不代表他個人,他代表的是他的家庭。丟臉和長臉不屬于個人。
家風是長治久安,如果一個家庭好一陣,壞一陣的要家風干嘛?所以家風一旦形成,就讓他長長久久。
全世界的人都重視道德,西方人把道德交給了宗教,他們由上帝來管。而我們的道德是有家庭來負責,孩子的品德,在外面的言行表現,都是家長的責任。
孔子有句話“反求諸己”任何事,不怨天,不尤人。“怨天”是說你怨天,老天跟本不理你;“尤人”是你把責任推給學校,推給社會,也無濟于事。
你需要反求諸己,自我反省,我是孩子選的最好的爸爸媽媽嗎?我能教育好我的孩子嗎?如今信息爆炸時代,到處充滿誘惑,對比,競爭。在這樣的時代,我還能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安住當下,不被洪流卷進迷茫的漩渦?
孩子三歲玩手機,我用恐嚇,能讓孩子聽我的。孩子八歲玩手機,我可以用條件交換讓孩子聽我的。孩子十歲以上玩手機,我還能讓孩子聽我的嗎?十三歲孩子迷戀游戲,十五歲孩子談戀愛,十六歲孩子厭學?我還能讓孩子聽我的嗎?面對這些問題你是否都能應對自如?證明你是孩子最好的爸爸媽媽?
每個家庭都希望教育出一個,樂觀,自信,陽光,高自律,高自尊,高素質,興趣廣泛,善于溝通,朋友多,成績名列前茅。人見人愛!
請問這樣的孩子的父母應該是什么樣的?
今年暑假我在北京夏令營,我看到了這樣一幕:因為兩個夏令營同時開班《青少年社交與演說(中學組)》《青少年學習力(小學組)》
那天報到的人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帶著孩子們排隊,這時突然聽到一個媽媽大聲吼叫,工作人員勸媽媽也不聽。媽媽身邊是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個子比較小,忙著打開箱子找東西,媽媽聲音很大繼續罵孩子,不把東西收好了,孩子在找身份證。孩子手忙腳亂,孩子找到后,媽媽一轉身看到其他家長到前面去了,這個媽媽擠上前去又跟工作人員吵,說是她先來的,本來路就遠,工作人員道歉!說這邊馬上就好,那個媽媽又大聲和工作人員吵上架了,這時那個男孩有點憋不住了,眼神有點膽怯,滿面通紅的求媽媽別吵,但媽媽在大庭廣眾之下沒有任何收斂和感受。媽媽根本不理會,聲音又大又響……我看到男孩羞愧的無地自容。后來兩天里,孩子拒絕參加活動,就在樓下大廳玩手機,不與人交流。沒辦法我們有一個助教老師陪著他。男孩兩天沒講一句話,把營服上用筆寫滿了恨………
對以上我們不做評價,但我們每個營地的老師看到后都有說不出的心疼………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值得我們好好去愛,如果父母控制不好情緒,孩子就成了父母的情緒垃圾桶。如果你一直這樣不知不覺用自己摸索的經驗教育孩子,當我們的孩子也出現問題,為時已晚,孩子不是試驗品,孩子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不合格可以回爐,或者銷毀。孩子是獨立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思想,一旦成型,不能回頭。
如果你此時對孩子寫作業,起床,吃飯拖拉磨蹭沒耐心,經常吼孩子,如果你自從有了孩子,一心忙于工作,進門就忙家務,管孩子,而忽略了夫妻間情感交流,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打架,你需要調整。家是孩子成長的環境,我們的孩子是弱者,需要重視孩子的存在,孩子沒有自理能力,沒有生存能力,沒有掙錢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被打,被罵,只能默默忍受著,
孩子已但到了青春期,身高比你高,很多嘮叨,指責,挑剔的語言已經聽夠了,反感了,隨著生理發育的沖突。這個階段會情感爆發,
青春期一旦引導無效,會影響孩子走彎路一段時間,或很長時間,甚至更大代價。
學習是最低的門檻,卻長久有效,只有裝進腦袋的東西是自己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
我們的爸爸媽媽,你的孩子值得擁有最好的爸爸媽媽,值得幸福的生活。如果你有猶豫,請看看孩子那雙懵懂的眼睛,清澈的眼神,眼神背后是渴望爸爸媽媽讀懂他……孩子是張白紙,我們怎樣書寫答卷?
什么樣的原生家庭是好的原生家庭?
什么樣的是糟糕的原生家庭?
寶寶粘人,愛哭,膽小是什么原因?
孩子不合群,喜歡惡搞是為什么?
孩子0--6歲需要的心理營養是?
家庭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那個是
第一位?
媽媽的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爸爸的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
爸爸的愛對女孩婚姻的影響是?媽媽的愛對男孩婚姻的影響是?
男孩,女孩早戀背后的秘密是?
每個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請問非智力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