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婚姻和愛情仿佛成了奢侈品,原生家庭似乎成了親密關系的原罪。很多人認為,原生家庭帶來的與生俱來無法抉擇的童年經(jīng)歷,導致自己沒有能力發(fā)展并且擁有良好的親密關系。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經(jīng)常有人問我:羅老師,恐懼婚姻怎么辦;童年缺愛,不敢戀愛怎么辦;幼年被拋棄,很難相信別人怎么辦;童年缺乏陪伴,戀愛當中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又該怎么辦。甚至很多人認為自己所有成長的不幸,都和原生家庭有關系。
今天我想談談,原生家庭不好的人,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擁有良好的親密關系。
首先我先來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一位37歲的王女士,從校園到職場,她談過六段戀愛,其中有三段對方出軌,兩段對方出柜,最后一段在舉辦婚禮的前夕,對方和她提了分手。不好的結果一次兩次,我們可能會說是對方的問題,但是多次,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是不是自己也有問題。
在咨詢的過程當中,我發(fā)現(xiàn)她的父親脾氣特別暴躁,經(jīng)常打她的母親,母親也從來沒有反抗,表現(xiàn)的特別懦弱。后來,父親背叛了母親,在她上初中的時候,父母離了婚。所以在她的意識當中,自己成年以后情感和婚姻的不好,都是因為我有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所以在原生家庭的陰影當中,直到37歲,她還沒有能力,建立一個親密的持久的關系。
第二個故事來自我一個朋友,有一個非常愛她的老公,也有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她的原生家庭得多么好。恰恰相反,她從小 父母感情不好,而且她的父親很少在家,她一歲半的時候就住進了托兒所,后來又住在了父親同事的家里,一直屬于沒人照顧的孩子,后來還遭遇了抑郁癥,厭食癥,家的概念對她來說,就是顛沛流離,寄人籬下。
這兩個故事,都是和原生家庭相關的故事,但是結局卻完全不同。
談到原生家庭的時候,我們首先來談談,原生家庭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首先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每個人最開始出生的家庭,家庭的環(huán)境,生活的方式,父母的態(tài)度,溝通的方式等等,都影響著這個孩子 他將來要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以及他未來在工作交流方面的一些表現(xiàn)。其次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母嬰關系”,說的是嬰兒會把自己和母親的關系,會變成自我和他人關系的模板,以后的人生將會裝載這個模板,通俗一點說就是母嬰關系,是我們和其他一切關系的基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我們的成長經(jīng)歷。從小到大,父母會通過有聲的語言,無聲的行動,共同作用于子女,父母的種種表現(xiàn),對子女婚戀觀的形成特別重要,于是原生家庭,就形成了我們最早,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個環(huán)境系統(tǒng)。這里面包括給了我們認知,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甚至是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
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此之深,但很多的成年人卻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去超越,相反在不自覺的過程當中,繼承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常見的對原生家庭的繼承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父母婚姻模式的排斥。
還是那位37歲的王女士,她討厭父親暴力的同時,更加對母親的軟弱無能充滿了厭惡。她覺得因為母親的軟弱無能,才導致了父親打她,才導致了他們的婚姻不好。
因此在她的親密關系當中,為了避免自己以后和媽媽一樣軟弱,在伴侶的選擇上,一定要找臣服自己的聽話的老公。于是她的戀愛模式就是強勢、控制和要求,甚至有一種認知是只要伴侶不打我、不罵我、就是愛我。
在每一段感情當中,只要自己感覺到不舒服,就會讓整個關系雞飛狗跳。查男友的手機,要求男友隨時匯報,經(jīng)常讓男友寫下愛自己的承諾,和背叛自己的詛咒。就這樣她憑實力,讓身邊的每一個男人望風而逃。
第二種,父母婚姻模式的復制。
王女士的咨詢當中,她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她一個前男友,看似軟弱老實,本以為自己的強勢會讓對方服從。可是當確定這個戀愛關系以后,發(fā)現(xiàn)這個男人竟然是個大男子主義。
原來她這個前男友的原生家庭里,父親是一個大男子主義,家庭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父親說了算,母親對父親是俯首聽命,這段關系里他母親的功能,是壓抑的、是被擠壓的。而她前男友也成功地復制了,父母的這種婚姻的模式,繼承了父親的大男子主義,要求自己的女朋友,一切都要圍著自己轉(zhuǎn)。這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婚姻的不幸,不自覺的過程當中,和父母一模一樣。
第三種,童年物質(zhì)或精神缺失的補償。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平時特別的獨立,但是到了親密關系當中,立馬沒有主見,特別粘人,陪伴需求增加,甚至會無理取鬧。
就像剛才我們第二個故事當中,35歲的我那位朋友,分享過她曾經(jīng)一段不太好的階段。因為從小寄人籬下的生活,看著別的孩子有家長的陪伴和愛,心生羨慕的同時,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安靜。成年以后她特別期待感情,但是遇到愛情以后,總又想方設法把對方推開,陷入這樣一個反復的糾葛當中。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她童年對愛,對真實情感的缺乏。當在童年該有的階段,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候,長大以后就會不斷地去尋找這種彌補。在這種彌補的過程當中,可能短期內(nèi)能夠滿足雙方的情感需要,但是時間長了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能力去回應對方的愛,也給不了對方愛。因此有的人的戀愛,根本不叫戀愛本身,而叫做彌補缺失。
第四種,親密控制的反彈。
王女士的另外一個前男友小孫,父母管教嚴格,還充滿很強的控制欲,導致他從小特別聽話,自己雖然不樂意,但也無力反抗。后來如父母的期待那樣,讀了好的中學,上了好的大學,研究生畢業(yè)以后,在父母的安排下相親。但是當進入一段戀愛關系以后,兩個人經(jīng)常吵架,面對戀人一點點的束縛,他都會有一個強烈地反抗,哪怕戀人只是想表達一句關心,都在他那里會被視為是對自己的控制,他會表現(xiàn)出來極度的歇斯底里。童年生活在壓抑環(huán)境中的孩子,親密關系可能會成為他突破的一個窗口。
第五種,原生家庭的正確性放大。
前幾天我在出差,一個來訪者從外地來找我,他很著急,說最近正在離婚,自己的妻子,觸犯了自己的很多原則和底線。他說,我們家庭的原則和底線比較多,認為自己家庭里面?zhèn)鞒邢聛淼木褪亲詈玫模彩撬麄冇H密關系的指導綱領。他說,在我們家庭,妻子是不能對老人發(fā)脾氣的,一次都不行;妻子是不能讓男人丟臉的,一次都不行;妻子吵架是必須要立馬主動道歉的。聽他說了一大堆的原則和綱領,我心想,這么多的條條框框,換任何一個女人都接受不了,畢竟一個原則太多的人,自我限制也很多,對別人的要求也不少。
有的人就在親密關系當中,忘了我們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忘記了那份天然的差異,親密關系也從來不是,讓對方來迎合并適應你一個人的習慣。它是一個相互攜手,求同賞異,共同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一個過程。
以上五種類型是我們對原生家庭殘留心理情節(jié)的繼承,帶進親密關系當中的殘留情節(jié)越多,我們渡過親密關系之河的危險性也就越高。
了解了原生家庭的這五種類型,我們再來看看,原生家庭如此糟糕的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獲得良好的親密關系呢?
第一,覺察,是走向幸福的開始。
心理學家榮格說:“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就會變成你的命運”。
對原生家庭來說,之所以一直影響我們,甚至說很多人根本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原生家庭操控,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覺察過,不知道為什么我會是這種性格,也沒有考慮過,為什么我的情緒總來的莫名其妙,更沒有想過明明相愛的兩個人,為什么會互相傷害。
那么覺察是什么呢,如何做到真正的覺察呢?
覺察就是不做譴責的觀察,對事實進行觀察,做自己內(nèi)在的觀察者,去覺察自己頭腦中的念頭,情緒的變化,以及身體的感受。比如當我們的伴侶抱怨我們的時候,你不妨先停一停、等一等、想一下對方抱怨的是你本身嗎?還是你的這件事情背后讓對方想起了,以前一件特別不開心的經(jīng)歷?或者他的抱怨背后,有可能針對的就不是你這個個體,而是他最近就是因為工作不好,就是因為他這種性格。
就像我們第二個故事當中,35歲的美少女,自己了解原生家庭的缺失,陪伴的不足,所以當她走進親密關系以后,就特別重視去覺察自己在親密關系當中的模式。在她和她老公溝通的時候,她會覺察到這種不開心是來自于我,還是因為我老公沒做好,是因為我家庭帶給我的,還是我老公的家庭帶給他的。就像她說,曾經(jīng)覺得自己的老公身上,有特別多的不成熟和孩子氣,直到后來覺察以后,發(fā)現(xiàn)也特別可愛,甚至特別具有創(chuàng)造性。
所以說在親密關系當中,帶著一份覺察的時候,就會有一份覺知,覺察能讓你認清楚事實以后,從態(tài)度到行為產(chǎn)生根本轉(zhuǎn)變。帶著覺察,我們會多一份對自己的理解,也會多一份對對方的理解,當理解多了的時候,我們寬容也會變多,我們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好。
那么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到底如何做到覺察呢?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問自己問題。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總是向外去求答案,總是覺得別人的問題,別人做的不好。其實我們要做的是,這種問題要轉(zhuǎn)向內(nèi),去向自己的潛意識要答案,這個感受是真實的嗎?這個感受真的是對方給我的嗎?為什么此刻我會有這種感受,當初戀愛之初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是他愛我呢?當在問題面前,我們稍微等一等、停一停,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時候,結果就會不一樣。當我們堅持不斷地這樣的練習,覺察自然就會有,改變也會隨之發(fā)生。與此同時,希望我們的這一份覺察,不只是我們自己去做,也要帶著我們的伴侶一塊,這對我們親密關系的促進和改善,將大有好處。
第二,有自我,才能夠擁有好的關系。
自我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雖然我們在生理上長大了,但是對家庭,對父母的依賴很深很深。在這種依賴下,我們的自我,嚴格意義上是沒有發(fā)展起來的,所以我們有一個詞叫做缺乏自我。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是沒有力量、也是沒有意識,去突破原生的家庭,去獲取自己力量的,他也沒有能力,去獲取一個很好的親密關系。畢竟好的親密關系,是屬于獨立且成熟的成年人。
因此一個人要想突破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必須要有“我”的概念,“我”的這一部分越飽滿,越來越獨立的時候,我們就不再去依附原生家庭,就有了足夠的力量,去遇見那個真實的、內(nèi)心的自己,而不是原生家庭給我們什么,我們就來全盤接收什么。
我們35歲的美少女就是這樣,20歲之后她開始了自我的探索之路,讓自我越來越清晰、具體和飽滿、不悲觀、不抱怨,去滋養(yǎng)自己的心靈,飽滿自己的人格,讓自我的內(nèi)心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進而她能夠從容的面對關系。
當一個人有“我”的時候,才能夠有更好的“我們”。所有親密關系的本質(zhì)其實都是一樣的,就是只有足夠的愛自己,活出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和能力去獲得他人的愛。
第三 挖掘心資源,為自己配秘方。
每個人其實都會閃閃發(fā)光,也會有他的與眾不同。就像我們故事當中35歲的朋友,她的成長當中,并沒有一味的覺得自己缺愛而選擇躺平。一方面努力挖掘童年世界的資源,雖然父母陪伴不足,但是鍛煉了她獨立的能力;雖然從小被分開,但是長大以后,卻也能夠更從容地去面對別離;雖然得過厭食癥和抑郁癥,但是也練就了她更好的共情能力。同樣的一個事情,有人只看到了問題,有人卻看到了資源。另一方面她不斷地學習,請教別人問題,探索更多未知的空間,她不在原地等待結果,而是在路上去尋求突破的答案。她的丈夫就是在路上認識的,相識五天,與小自己十歲的男人原地閃婚,而且一直幸福到現(xiàn)在。
最后,我們的伴侶也是我們的資源,不要總覺得伴侶就是豬隊友,當我們把伴侶當作資源的時候,去審視他的閃光點,讓他參與到我們彼此的成長,和我們家庭的建設當中。其實有一個真相是,在我們抱怨伴侶的時候,有可能我們伴侶的問題,就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最起碼有你的一份貢獻。畢竟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如果對方毫無優(yōu)點、非常差勁、當初你們也不會相愛,更不會走進婚姻的殿堂。
第四 不妨找個人聊聊,直面困境。
有時候能困住我們的其實只有我們自己,當自己幫不到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找個人聊聊。
一個知心的朋友,可以傾聽你的故事,給予理解和支持。
一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可以陪你體驗潛意識的深處,剖析原生家庭的根源,探索你的內(nèi)在模式。
還有別忘了,和自己的伴侶好好聊聊,伴侶才是最好的心理治療師。也許你們談話很多,卻溝通很少,你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走進彼此的內(nèi)心,敞開彼此的心扉,一些話說出來,聽一聽,聊一聊,我們要成為彼此生命當中的禮物,而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后,希望我們更多的人,能夠從原生家庭的枷鎖當中突破出來。改變的意義,不只在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畢竟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會創(chuàng)造下一代的原生家庭。它的改變是對你自己原生家庭的一個梳理和改變,讓你更幸福。同時也是對我們下一代,新家庭的開始,由我們創(chuàng)造的原生家庭,相信它會是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