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小時候的年味還很濃郁!
從大年初一開始,
父母就會帶著自家的孩子給親朋好友挨家挨戶拜年,
遇人就道新年好,
而小孩最高興的莫過于對著長輩說上一句: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這時候,
只要小手一伸,
就一個紅包到手了,
心里頭那叫一個樂呵,
臨走時還不忘抓幾把糖果花生瓜子放口袋里……
新年時長輩要給晚輩紅包,
是漢族的傳統習俗。
大家都稱其為“壓歲錢”,
代表的是一種祝福。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實這種叫法是存在誤差的,
給老人的才叫“壓歲錢”,
給小孩的應該叫“壓祟錢”!
老人年事漸高,
給他們壓歲錢顧名思義就是祝愿其
多活幾年、不再增長歲數的意思。
而給小孩的壓祟錢,
就不是這么簡單了,
這背后還存在著一個非常久遠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
有一種叫做“祟”的小妖,
長得又黑又矮,手是白的。
喜歡在每年的年三十夜晚跑出來害人,
還專害小孩。
它只需用手在睡著的小孩頭上摸一下,
孩子不僅會被嚇哭,
還會生病發燒,囈語不斷。
幾天后,小孩燒是退了,
但不是瘋瘋癲癲,就是癡癡傻傻,
再無半點往日的機靈活潑。
很多父母害怕自家的小孩被害,
就會點上一盞明亮的燈火,
整夜都守在孩子身邊。
這,就是所謂的“守祟(歲)”!
有一對夫妻老來得子,
視其為掌上明珠。
夫妻倆為了打發守祟時的無聊,
就和孩子玩起了小游戲,
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然后拆開,
再包上,再拆開……
如此循環直至孩子睡下。
夫妻倆隨手將包好的銅錢放在了孩子的枕頭邊,
一夜不敢合眼。
半夜時狂風大作,
燭火熄滅,門被推開,
黑矮的祟走了進來。
當他慢慢靠近想要伸手摸孩子的頭時,
一道亮光從枕頭邊射出,
祟連忙縮回了手,
并尖叫著逃離。
從那晚以后,
紅紙包著八枚銅錢嚇跑祟的事傳開,
大家紛紛效仿。
吃完年夜飯的第一件事
就是用紅紙包好八枚銅錢交予孩子,
并囑咐晚上睡覺時要將其放在枕頭邊。
果然,祟出來傷害小孩的事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有人說,
這八枚銅錢是八仙的化身,
用紅紙包裹能夠驅邪避兇,
當然也能鎮壓作惡的祟,
所以大家都把這些錢叫做“壓祟錢”。
加之秦始皇鑄造銅錢時采用了天圓地方的造型,
源于《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神的力量似乎早已被賦予在了銅錢之上,
能夠驅邪避兇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長此以往,
給小孩紅包成了一種民間的年俗,
一直流傳至今。
因“祟”與“歲”諧音,
叫著叫著也就成了“壓歲錢”了。
無論這個傳說是真是假,
給壓歲錢真正的意義
是在于長輩對晚輩的一份心意和祝福。
小小的儀式傳達了長輩希望孩子來年能夠歲歲平安、
學習進步、大吉大利、諸事順心等多重祝愿。
但不知從何時起,
壓歲錢開始變味了,年味也跟著淡了。
早期的壓歲錢并不是給真錢或者錢很少,
放進紅包里,圖的是一份美好的象征意義。
而如今,小孩收壓歲錢更加在乎多與少,
長輩給壓歲錢甚至還省去了放進紅包的這個形式,
直接就給人民幣或是微信支付寶轉賬。
80后李東田每年都要給親戚的小孩發壓歲錢,
去年還沒等到除夕夜,
幾個“00后”的侄子已經在微信里“要紅包”了。
李東田在杭州工作,
年前和小孩們開玩笑說不回衢州過年了,
壓歲錢也就免了。
沒想到一個9歲的外甥女回了他一句:
“舅舅,轉我微信上就行,我會提現。”
如今,不少“00后”面對壓歲錢表現得不再“羞澀”,
“恭喜發財,拒絕現金,請發微信紅包”
也成了當下“00后”們的口頭禪。
更浮夸的是,
如今在全國各地,
壓歲錢已經有了明確的額度,
要說錢少情意重這種話還真得“因地制宜”。
據悉,
福建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紅包平均下來有3500元,
福建莆田的壓歲錢水平已經高達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