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械使用程序:
1、《人民警察警械和武器使用條例》第七條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警告無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淚彈、高壓水槍、特種防暴槍等驅逐性、制服性警械。
分析:在《條例》中規定是“經警告無效,可以使用”。“可以”的意思是相對有利而不是絕對有利,所以警告是必須要做的,這也是警械使用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警告的目的是為了警告有效,為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那就需要讓對方知道不服從將要承擔什么樣后果,所以在不同環境和不同人群就要采用相應的警告方式。如何才能做到?這就需要警察在平時養成采用多種警告方式相結合的習慣,無論面對什么樣的環境和什么樣的人群都可以實現警告的目的,而不需要現場分辨采用何種警告方式。
2、固定語言警告內容:例如:“警察別動、否則使用武力”
分析:固定語言警告內容可以使警察在情緒緊張時,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準確的表達警告目的。例如:“警察別動”語言簡練即表明身份性質又限制其行為,符合執法程序。“否則使用武力”警告對方不服從將對其采用強制措施。至于采取何種強制措施由行為警告的方式來傳遞,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一定要讓對方看到警察使用的是什么警械。這樣執法才是規范的文明的。
3、執法中警械使用程序:保持距離—發出警告—警告無效—符合使用條件使用警械—拉開距離—再次警告—控制其行為—及時救治—保護現場—向上級匯報
分析:保持一定距離的目的是為了發出警告爭取時間和空間;發出警告是法律規定的程序;警告無效后根據其行為使用警械;使用后拉開距離是為了防止與其糾纏發生危險;再次警告是指根據其行為決定是否繼續使用警械;控制其行為是指對方服從或是暫時失去反抗能力時對其進行約束;及時救治是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受傷人員進行臨時性的救治措施防止加重傷情;保護現場主要是指搜集警察執法證據,防止證據滅失以免對警察不利;向上級匯報是指根據執法情況報告所屬機關請求指示。
二、警械的定性:驅逐性、制服性、約束性
伸縮警棍:屬于自衛型制服性警械
催淚噴射器:屬于驅逐性警械
手銬、警繩:屬于約束性警械
盾牌:屬于移動的掩體
長棍:屬于驅逐性警械
分析:警察要對自己使用的警械屬于什么性質要有清楚的認識,不可以模糊不定,同時也不可將某種警械功能化,這樣會導致民警過于相信某種警械,而忽視了武力升級。
三、警械使用的法律條件:
1、結伙斗毆、毆打他人、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的;
2、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運動場等公共場所秩序的;
3、非法舉行集會、游行、示威的;
4、強行沖越人民警察為履行職責設置的警戒線的;
5、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職責的;
6、襲擊人民警察的;
7、危害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為,需要當場制止的;
8、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分析:一共八種情況,無論發生什么情況最后都會遇到第五和六種情況的發生,因為警察在現場執法過程中使用口頭制止與徒手制止無效的情況,你的執法對象就會以暴力方法抗拒和阻礙警察依法履行職責,就有可能會出現襲擊人民警察事件的發生,這樣就符合了警察依法使用警械的條件。
四、停止使用:《條例》規定: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規定使用警械,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為限度;當違法犯罪行為得到制止時,應當立即停止使用。
分析:這里所謂的停止使用是指停止使用警械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必須將警械收起不用。例如:使用警棍擊打制止了違法犯罪行為人,起到了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目的,那么就要立即停止警棍的擊打功能,為了保證安全進一步控制違法犯罪行為人,可以使用警棍進行別臂、交叉鎖等控制技術,防止違法犯罪行為人進一步犯罪,這樣才是依法、安全、合理、有效的。
五、警械武器使用原則:《條例》規定:應當以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盡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原則。
分析:警察要根據使用的原則來使用警械和武器,這就需要做到心中有原則。在出現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時警察要在24小時內向所屬機關如實提交書面報告,這就需要警察一定要說明自己是在制止其違法犯罪行為而并非是制服或打擊,更需要說明自己是采用何種方式方法做到盡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例如:采用了警告、拉開距離、選擇合理的位置或武力升級等多種相結合方式。也就是說警察在執法中主觀是想避免而沒有避免了。
以上僅為個人分析,請提寶貴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