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動物——
十大珍稀動物紀念幣及郵票欣賞與資料
休閑愛好者一動物是人類朋友,保護動物和自然生態環境,會對人類和自然界都有益處,使地球物種更加豐富多彩。由于歷史中人類活動因素,或濫捕或破壞生態環境,而使很多種動植物或滅絕或瀕臨滅絕,也使地球環境加劇惡化,這是動物和人類的不幸。一旦某種動物滅絕,在這地球上就永不再現。人類在這世界上主宰著一切,應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拯救動物,這是人類的天責,更應與它們和諧相處在這五彩繽紛的地球上,所以現在全球都在號召保護動物。
中國十大珍稀動物特種紀念幣自1993年6月15日開始發行,到1999年7月15日,6年中共發行有10套10枚幣。發行的中國珍稀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華南虎、朱鹮、丹頂鶴、褐馬雞、揚子鱷、中華鱘、金斑喙鳳蝶。
十大珍稀動物特種紀念幣均由沈陽造幣廠鑄造,面值都是5元,規格直徑32毫米、重量為13.2克,其發行量均為600萬套普制幣2萬套精制幣。珍稀野生動物特種紀念幣的發行目的便是呼吁大家要保護動物,尤其是那些即將要消失的物種
2000年2月25日中國郵政發行一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Ⅰ級)》郵票,發行量為1950.4萬套,全套10枚,另有過橋票2枚,共有朱鹮、金斑喙鳳蝶、大熊貓、褐馬雞、中華鱘、金絲猴、白鰭豚、丹頂鶴、東北虎、揚子鱷和梅花鹿、亞洲象等十二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齊登郵票,這是第一組一級保護動物郵票,以小版張形式發行,足見我國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視程度。
下面以紀念幣和郵票圖片展示和介紹十大珍稀動物有關資料,在欣賞這些錢幣郵票中也讓大家了解到和保護這些動物,尤其是那些即將要消失的物種。(郵票選自拍的信銷票圖片)
大熊貓紀念幣,1993年6月15日發行。
背面圖案:兩只形態活潑大熊貓在食竹嬉戲。
在這珍稀動物系列特種幣中,熊貓特種幣格外引人注目。這既是由于熊貓特種幣是該系列幣中的第一個品種,由于它的發行方式與其后的9枚截然不同。據央行在發行該熊貓特種幣時稱:600萬總量中的200萬枚用于出口海外;200萬枚制作成裝幀幣;剩余的200萬全部下撥給全國各地的銀行系統。
郵票圖案是一只正在爬松樹回頭下望的大熊貓,面值80分。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稱作“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數量十分稀少,大熊貓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屬熊科,現存的主要棲息地在中國四川、陜西等周邊山區,體色為黑白相間,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被譽為“中國國寶”。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到125公斤,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可愛模樣深受全球大眾的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志,大熊貓儼然成為物種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大熊貓的凈生殖率大約只有1.06740002,所以種群增長緩慢。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只大熊貓。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數量161只,種群數量穩中有增。
保護:1958年設立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由國家林業局直接管轄,保護內容的重點就是大熊貓。當前我國所設立的大熊貓保護區有13個: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四川王朗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佛坪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勿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甘肅隴南文縣白水江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文縣尖山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武都裕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迭部多兒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阿夏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彭州白水河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崇州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寧陜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插崗梁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四川成都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金絲猴紀念幣,發行時間:1995年11月16日。
幣面圖案:一只金絲猴坐在樹枝上。
郵票圖案是近處雄金絲猴和遠處母猴懷中抱著小金絲猴,面值2元。
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仰鼻猴屬。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由于世界上最早發現的仰鼻猴是生活在中國的四川、陜西、甘肅的川金絲猴,這一屬的動物通常被稱為金絲猴(1995年發行的5元紫銅流通紀念幣上的圖案為川金絲猴),它的英文名字直譯成中文是仰鼻猴。仰鼻猴都分布在亞洲,其中三種(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山區,另一種越南金絲猴分布在越南北部。緬甸金絲猴分布于緬甸北部。仰鼻猴的鼻孔與面部幾乎平行,俗稱“朝天鼻”,這一特點是對高原缺氧環境的適應,鼻梁骨的退化有利于減少在稀薄空氣中呼吸的阻力。仰鼻猴體形中等,51~83厘米不等,尾長與身長差不多。仰鼻猴背部有發亮的長毛;顏面青色,一般頭頂、頸項、肩膀、上臂、背部和尾部灰黑色,頭側、頸側、軀體側面和四肢內側褐黃色。不同種毛色也有不同,川金絲猴毛色金黃,黔金絲猴和滇金絲猴毛色為黑灰色,緬甸金絲猴全身呈黑色。據湖北神農架調查有4群,最多的猴群為123只,估計共有500只左右。川東巫山有2~3群,數量不足100只。陜西秦嶺約有53個猴群,每群小的約50只左右,大的約100只左右,最多約300只,估計陜西境內約有5340只。四川和毗鱗甘肅南部,金絲猴的分布,在岷山約有1300 平方公里面積,邛崍山約10000 k㎡,大雪山和小涼山約有2000 k㎡有分布,總計約有2500 k㎡內面積有分布。在中國金絲猴中,滇金絲猴遠居滇藏的雪山杉樹林,數量僅千余只;黔金絲猴僅見于貴州梵凈山,數量才700多只。總計6700只左右
保護:中國已經建立西安周至金絲猴保護區、白河川金絲猴保護區、沿渡河金絲猴保護區、紅拉山滇金絲猴保護區、巴東縣沿渡河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安金絲猴自然保護區等對金絲猴實施保護。
珍稀度: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川金絲猴均為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越南金絲猴為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極危物種
白鰭豚紀念幣,發行時間:1996年12月18日。
幣面圖案:兩只白鰭豚戲水圖。
郵票圖案是在水中遨游的三只白鰭豚,面值2.6元
白鰭豚:(學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稱白暨豚、白暨鯨、白鰭豚、白暨、白旗、白鰭、白夾、江馬、青暨、揚子江豚及長江豚等,是鯨類家族中的小個體成員,也是我國長江特有的淡水鯨類。屬喙豚科。具長吻,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喜歡群居,性情溫順謹慎,視聽器官嚴重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白鰭豚是恒溫動物,用肺呼吸,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至20世紀由于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它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同時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國際瀕危物種公約》以及《美國國家瀕危物種法》。在2006年11至12月維持六周的野外調查失敗后,這物種被認為很可能已經滅絕,就算是還有任何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難維持并延續物種族群。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白豚古老的遺生物。白鰭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另外四種為拉河豚、亞河豚、恒河豚、印河豚)中疑為已滅絕的一種。 30年前,長江約有1000多頭白鰭豚,由于江水污染嚴重,航運繁忙,1986年,白鰭豚僅剩300頭,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2000年,白鰭豚僅有20頭。這些驚人的數字,證明這可愛的生靈,正以倒計時向我們做最后訣別。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鰭豚(淇淇),其隨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去。白鰭豚淇淇從1980年1月12日至今,已在位于湖北省武昌東湖湖畔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成功飼養18年。它是中國唯一的一頭人工飼養的白鰭豚,在世界上亦絕無僅有。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后,這頭雌豚死于肺炎。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1979年:中國宣布白鰭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鰭豚乃違法
1986年:剩余300頭
1990年:剩余200頭
1997年:少于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鰭豚尸體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干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鰭豚。
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鰭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鰭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2006年:0頭
2007年:長江白鰭豚8月8日正式宣告功能性滅絕
珍稀度:已被列入《世界已滅絕生物名錄》
華南虎紀念幣,發行時間:1996年12月18日。
幣面圖案:一只站立于巖石上的華南虎。
郵票圖案是華南虎頭部特寫(野生動物郵票是東北虎回頭望的特寫)
華南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叫廈門虎、中國虎或南中國虎,是中國特有的虎亞種,生活在中國的南部,是虎現存所有種類中最為瀕臨滅絕的一種,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識別特點: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并布滿黑色橫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的華南虎,是中國的十大瀕危動物之一,目前幾乎在野外滅絕,僅在各地動物園、繁殖基地里人工飼養著100余只。華南虎的瀕臨滅絕,實在是一個大悲劇。1940年代在全中國約有 4,000只,多分布于江西、廣東、湖南、福建、浙江、貴州,經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持續進行的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種群遭受重創,一蹶不振。當時,政府宣布華南虎為“四害”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戰爭,還組織專門的打虎隊,由解放軍和民兵協同作戰,趕盡殺絕。20世紀中期,南嶺地區成為華南虎的分布中心,而鄰省的浙江、湖北、四川分布則不太均勻。自1970年代未,80年代初,最后捕到的幾只野生虎,過去20年來有人聲稱見到野生華南虎,但未獲證實。目前僅估計在廣東、湖南、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山區還可能存在不到25只。在中國的19個動物園中,還有90只圈養的華南虎。在2010年,中國的動物園約有 100只華南虎,全部都是由近親繁殖而成,研究員、探險家在華南地區四處尋找,但至今仍未有實質證據顯示仍有野生華南虎存在,技術上華南虎已經算是在野外絕種。
同屬老虎,命運很不相同。東北虎一開始就進入了政府的保護名單,保護東北虎純屬追當時蘇聯的風,從1947年禁止獵捕東北虎開始,在自然環境中保存東北虎成為蘇聯國家生態策略中的一項重點工程。而華南虎長期以來列名黑名單,格殺勿論。(這是誰干的好事自己想吧)
1959年2月,林業部頒發的批示里,把華南虎劃歸到與熊、豹、狼同一類有害動物,號召獵人“全力以赴地捕殺”;而東北虎被列入與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同一類的保護動物,可以活捕,不能殺死。
1962年9月,國務院頒布指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列出19種動物為嚴禁捕獵動物,并在一些地區受到保護。華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還在中齤國政府號召大規模獵殺華南虎時,國際社會就著急了。1966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哺乳動物紅皮書》中就將華南虎列為E級,也就是瀕危級。
1973年5月,國務院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草案)中,把華南虎列為三級保護動物。也是在1973年5月,農業部禁止獵捕東北虎和孟加拉虎,卻仍然允許每年控制限額捕獵華南虎。每年控制的數量以當地農業部門按“有計劃地保證數量持續增長”為原則。
1977年農業部修改了規定,終于將華南虎從黑名單轉移到紅名單。東北虎仍然是保護種類的首位,華南虎和孟加拉虎屬于禁捕的第二類。1979年,農業部將華南虎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不過,這些措施似乎已經晚了。據估計,1981年,野生華南虎大約只剩下150只到200只。最擔心華南虎滅絕的,似乎還是外國人。1986年4月,在美國舉行的“世界老虎保護戰略學術會議”,急急忙忙把中國特產華南虎列為“最優先需要國際保護的瀕危動物”。到了1989年,我國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終于將華南虎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單。對于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合法生存權姍姍來遲,仿佛是臨終關懷。也許是多余的關懷。因為從此之后,野生華南虎從我們的世界完全消失。許多人聲稱發現了它們的蹤影,無非是只聞其聲,只見其跡,都是證明力較弱的間接證據。
1996年,聯合國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將華南虎列為第一號瀕危物種,列為世界十大瀕危物種之首,最需要優先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
華南虎,這一悲劇性的物種,終于成了舉世矚目的明星。只是聚光燈下空空落落,主角缺席。我們不知野生華南虎身在何處,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否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
珍稀度: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極危,可能或已野外滅絕物種。
朱鹮紀念幣,發行時間:1998年6月2日。
幣面圖案:一只朱鹮站立在樹枝上,左下方有河湖邊水草。
郵票圖案是在沼澤湖邊飛翔的朱鹮,面值30分。
朱鹮:(學名:Nipponia nippon),又名朱鷺、鹮、日本鳳頭鹮、紅鶴、朱臉鹮鷺。朱鹮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后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末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朱鹮曾經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個鳥種,歷史上中國東北、日本、朝鮮、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都有朱鹮分布的記錄。它在中國的分布記錄北起黑龍江,南至安徽、浙江,西到甘肅中部。歷史上的朱鹮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數量巨大,它是東亞地區非常常見的一個鳥種,甚至在20世紀30年代因為數量過多危害農業生產而遭到日本政府有組織的捕獵。但從1960年代開始,本物種的數量陡降,到1970年代,中國、日本和蘇聯的科學家花費大量精力尋找朱鹮但一無所獲,一度以為朱鹮已經滅絕。直到1982年才在中國陜西南部的漢中洋縣發現了僅存的7只朱鹮,并在那里建立的專門的保護區,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分布的國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朱鹮數量的陡然下降和分布地域的驟然收縮尚不得而知。根據2008年統計,野生朱鹮大約有1600只。
保護:1986年在中國林業部的支持下,陜西省政府在洋縣成立“陜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專門負責朱鹮的保護與研究。從1993年至2003年,在陜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個朱鹮保護地,總面積達四千二百三十公頃,此外為了擴大種群,北京動物園還積極開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鹮的科研機構。2008年朱鹮在浙江省德清縣開始進行野外放養訓練和養殖。中、日兩國從1985年起共同保護朱鹮,并簽訂了《中日共同保護朱鹮計劃》,各自為立法及教育推廣保護朱鹮而努力。
珍稀度: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
丹頂鶴紀念幣,發行時間:1998年6月2日。
幣面圖案:一只丹頂鶴站立在有水草沼澤地中。
郵票圖案是藍天中三只結隊飛翔的丹頂鶴,面值2.8元。
丹頂鶴:(學名:Grus japonensis),也叫仙鶴、白鶴(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鴜鷜、日本鶴。丹頂鶴身長約120厘米至150厘米,翅膀打開約200厘米,丹頂鶴具備鶴類的特征,即三長——嘴長、頸長、腿長。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后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它是東亞地區所特有的鳥種,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歷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比現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中國福建、海南島、臺灣等地。丹頂鶴是大型涉禽,在濕地環境中屬于食物鏈的上層,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種。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目前它們面臨的威脅主要有:1、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后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系阻斷,再加上近些年遠東地區氣候干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面積縮小嚴重。人類活動引入的污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2、偷獵。由于自古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的獵殺很少發生,但是投毒用來獵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為丹頂鶴的重要死因。根據2012年報道黑龍江省扎龍自然保護區就有700多只,占到全世界種群數量的四分之一,推算出目前總數量為近3000只。
保護:江蘇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黑龍江省扎龍自然保護區等
珍稀度: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
褐馬雞紀念幣,發行時間:1998年10月23日。
幣面圖案:一只雄性褐馬雞站立在山區灌木叢邊。
郵票圖案是在灌木林邊草叢覓食的褐馬雞,面值1元。
褐馬雞:(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馬雞屬中的一個種,身高約60厘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尾巴高高豎起。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于奔跑。褐馬雞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云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云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它只分布于中國山西西部、北部,河北西北部及北京周邊的山地森林中,在中國境內是除環頸雉外分布最北的一個種,是中國的特有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7年調查野生種群僅有數百只,根據2009年文獻報道,我國現存的野生褐馬雞數量在2萬只內。
保護: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準將蔚縣小五臺國有林場改建為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1998年,韓城市西北山區發現少量褐馬雞。2001年,經陜西省政府批準,韓城市建立了黃龍山褐馬雞省級自然保護區。
珍稀度: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易危物種
揚子鱷紀念幣,發行時間:1998年10月23日。
幣面圖案:一只將近成年的揚子鱷靜臥在水邊草地上。
郵票圖案是在水邊草叢中棲息的兩只揚子鱷。
揚子鱷:(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或稱作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揚子鱷與同屬的密河鱷相似,但是體型要小許多。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一般只有1.5米長。不如非洲鱷和泰國鱷的體型那么巨大。揚子鱷的吻短鈍,屬短吻鱷的一種也是近親。因為揚子鱷的外貌非常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婆龍”。體重約為36公斤。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其威脅主要來自棲息地的破壞,1981年中美科學工作者聯合調查結果為:野生揚子鱷僅存數300~500條,之后數量一直處于減少,直至2011年后開始逐步回升,但野生揚子鱷的數量仍200條,其中約有50條為成年揚子鱷。主要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浙江和安徽等省。中國大約圈養了10,000條以上的揚子鱷,主要在位于安徽宣城市的中國揚子鱷繁殖中心,以及許多動物園里。
保護: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建立了揚子鱷自然保護區。
珍稀度: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極危物種
中華鱘紀念幣,發行時間:1999年7月15日。
幣面圖案:一條成年雄性中華鱘正貼在江底游動。
郵票圖案是兩只水中游動的中華鱘,面值1.5元。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鳣,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尾長,口腹位,歪尾。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后裔,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并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于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但長江一些水電站的建設,使此魚在長江失去了產卵繁殖的場所,徹底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路線,人類的非理性活動已嚴重破壞了長江的生態環境和中華鱘的生態體系,中華鱘洄游路線長、生存能力較低、易受外界危害,這一物種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中華鱘是世界鱘科魚類地理分布最靠南的一種,主要分布于我國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黃河等水域,目前黃河、閩江均已絕跡,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現有一定數量。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盡管人們為保護中華鱘付出了許多努力,但企業向長江大量排污和人類活動等外界危害,使中華鱘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原本在長江的合江至金沙江屏山段的800公里有16處天然產卵場,由于1981年葛洲壩的阻隔,洄游的中華鱘成群徘徊在壩下尋找上溯的通道,剛烈者則悲壯地往上沖,葛洲壩竣工后的三四年里,每年都有鱘魚死在壩體上。幸運的是中華鱘在葛洲壩下形成了產卵地。這也是現存的唯一產卵地,監測表明葛洲壩截流后,在葛洲壩下游江段的中華鱘產卵場,江段長度僅7公里,面積相當狹小。據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觀測,1981年葛洲壩截流前,每年洄游到長江上游產卵的中華鱘超過3500條,2006年洄游至宜昌江段產卵的已不足500條。同時從近幾年捕撈情況看,野生中華鱘雌魚多,雄魚少,雌雄比為5 1,有時達到10∶1。按中華鱘物種安全性要求,雌雄比應該是1∶1,性比失調意味著中華鱘種群整體正在衰退之中。
保護:1982年在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上建立中華鱘研究所位是國內唯一一家保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研究出人工繁殖的科學方法,并于1984年開始首次放流人工繁殖中華鱘魚苗,至今已整整21年,共向長江、珠江放流中華鱘 4537309尾。2007年上海市崇明縣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建立。
珍稀度:IUCN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物種
金斑喙鳳蝶紀念幣,發行時間:1999年7月15日。
幣面圖案:一只雄性金斑喙鳳蝶和野生杜鵑花。
郵票圖案是在花朵旁金斑喙鳳蝶,一只落在花朵上采蜜,一只在旁邊飛翔,面值60分。
金斑喙鳳蝶:(學名:Teinopalpus aureus),屬鳳蝶科。金斑喙鳳蝶體長30毫米左右,兩翅展開有110毫米以上,是一種大型鳳蝶。它的翅上鱗粉閃爍著幽幽綠光。前翅上各有一條弧形金綠色的斑帶;后翅中央有幾塊金黃色的斑塊,后緣有月牙形的金黃斑,后翅的尾狀突出細長,末端一小截顏色金黃。它常飛翔在林間的高空,也時而停在花叢間,其姿態優美,猶如華麗高貴、光彩照人的“貴婦人”,因此人們稱它為“蝶中皇后”。金斑喙鳳蝶是中國的特有物種,極為罕見,是我國最稀有的蝴蝶,僅分布于海南、廣東、福建、廣西、浙江等少數地區。中國昆蟲學工作者,雖然對金斑喙鳳蝶的成蟲有較多的了解,然而,至今還未采集到它的幼蟲和蛹,對它的形態和習性一無所知。金斑喙鳳蝶珍貴而稀少(野外生存數量遠遠少于大熊貓),是唯一的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蝴蝶。
珍稀度:國際瀕危動物保護委員會:R級(最稀有的一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一級保護物種、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動物。
綜上,中國流通紀念幣上的十大珍稀動物現實珍稀度排名(從高到低):白鰭豚(滅絕)、華南虎(野外滅絕)、揚子鱷、金斑喙鳳蝶、金絲猴、大熊貓、朱鹮、丹頂鶴、中華鱘、褐馬雞。
世界上還有很多生物物種正在消失中,生物多樣性破壞后的惡果將開始報復人類。希望大家收藏之余能關愛自然,關愛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