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上周六,我以嘉賓的身份參加了第四屆雪球嘉年華,一路上雪球SHERRY妹子和郭總監全程關照,內心相當溫暖。
在分享之前的兩周時間里,我一直擔憂自己的表現,畢竟雪球這樣聰明且專業投資人集聚的場合,我以一個“小白理財達人”的身份參與其中,會顯得比較“簡單而薄弱”。
幸好,雪球方的小伙伴們給了很好的建議,讓我從開源的角度,做一場讓普通朋友聽得懂的分享,不關于投資的技巧,只在于理財的理念。
這個點撥讓我放下了心中的包袱,也下定決心以“核心競爭力”作為分享的切入點。雖然說,在周六的整個分享過程中,有一些小小的遺憾,但總體而言,我沒有給雪球朋友丟臉,也沒有給自己丟臉。
此外,非常感謝從河南、徐州、南京、天津趕到雪球嘉年華的朋友,你們在臺下的每一次掌聲,對我都是最大的鼓勵。
在這里對你們說一聲,謝謝!
以下是分享的實錄,PPT來自我朋友韓MM之手,視頻與文字有表述上的些許差異。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很高興能夠參加雪球嘉年華。
今天,我會用15分鐘時間,從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理財經歷,希望能夠帶來一點思維上的啟發。
2009年進入職場,成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朝九晚五,月薪只有5000元,但我不希望自己永遠都只能守著5000元的薪水過日子,不安分的心讓我決定自學理財投資。一眨眼,7年快過去了,當年理財小白的我,慢慢變成今天的我。
在我2010年打算研究理財投資這件事的時候,目標很明白,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實現財富自由,有足夠多的時間和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時我對于實現財富自由之路的理解,就是“錢生錢”,通俗意義上來說,就是買債券、基金和股票。而“錢生錢”的本金就從省吃儉工資開始。在2010年到2012年期間,我幾乎放棄了絕大多數的娛樂生活,節省一切不必要的開支完成“原始資金積累”這件事。2013年年初,我拿著積攢下來的30萬元本金投入證券市場。
關于投資的方式,我也想得很清楚,就是將手頭的閑置資金持續買入低估值的一線藍籌股、二線藍籌股,每月工資的結余就定投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基金。在股市低迷的2013和2014年,我陸陸續續投入本金45萬左右。當時的自己沒事會在內心盤算,這45萬的本金什么時候可以搖身變成100萬。
有趣的是,想什么就來什么。大家一定都記得2014年年底到2015年5月份發生的那些事,隨著我身邊很多的朋友都開始無心工作,紛紛加入炒股大軍。我個人賬戶的資產也在日日刷著新高,慢慢逼近七位數,在不經意的一天,就真的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剛入市的時候是熊市,心態上還好承受,反正買了就按兵不動嘛,但第一次經歷牛市,內心反而很受煎熬,我一方面高興賬面上的錢變多了,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是進還是退。
所以當時的我做了一件正確又錯誤的事情。正確的是,我逐步賣掉手中漲了太多的券商、二線藍籌股和部分指數基金,錯誤的是,我沒有勇氣也不甘心一次性全出撤離,貪念還是讓我把占比超過5成的銀行股留在賬戶里。
后面的事情,大家懂得。泡沫破滅,股市崩盤,盈利大幅回撤。從哪里站起來,又從哪里臥倒。我的人生第一個100萬存在的時間也不過兩三個月罷了,算是很短命吧。
匆匆得到,又匆匆失去。這場變故后,我開始想一個問題,證券市場的“錢生錢”是一個看天吃飯的行業,還需要有反人性的天性、以及踩準大周期的運氣。作為普通工薪階層的我,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可以在這樣兇險的市場上做到游刃有余?
巴菲特先生曾經說過,“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strong>
在投資理財這個領域中,我開始思考:我的能力圈在哪里?我擅長的是什么?我的優勢是什么?
撥回原點,尋找能力圈,應該是2015年年底我做的最正確的事情。
首先,我明確了自己不想要什么。我不想要成為專業投資人,不想要每天投入10個小時的時間去關注全球的經濟動向。我不想要為了研究理財投資而放棄自己的事業,放棄自己的業余生活。
其次,我明確了自己擁有什么。我有6年多小白理財的實戰經歷,無論是走過的彎路還是得到的經驗都可以給同樣需求的朋友一點啟發和幫助;我在網絡上碼字4年多,積累了幾十萬的忠實粉絲,也留下了100多萬字的心得文章。
最后,我明確了自己想要什么。研究理財投資說到底是想有一天實現“不用工作也有持續現金流養活自己和家人”的理想狀態,這狀態中最核心的東西是“持續現金流”。雪球上有些老師可以做到每年光靠股市分紅就可以生活的很好,那么我要做的是,想辦法找到自己的“持續現金流”。
如何獲得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呢,當時我就想到兩個途徑:出賣體力或者時間;出賣知識或者資源;
出賣體力或者時間,簡單描述就是成為雇員,為別人的事業而打拼,如果需要增加收入,就只能延長工作時間,那么它的結果就是透支了精力和生命,性價比太低。
但知識或者資源則不一樣,它們一旦成為銷售的商品,可以被不斷地復制,持續提供現金流。
A是某公司的職場咨詢師,他的收入來源是公司底薪+1對1咨詢費提成,他提高月收入的方式是提高咨詢的次數和咨詢的單價,但這兩個途徑都有天花板。咨詢費是有行業指導價,咨詢師每日工作的時間也是固定的。
B是某知識管理領域的職場培訓師,授課形式1對多,他可以一年完成一套培訓課程,全國各地巡講。這種方式已經初步實現了知識販賣的復制。不過也有天花板,一是會員本身有數量限制,二是培訓師的時間和精力也有上限。
C是知識領域的暢銷書作家,投入1年時間完成一本有品質的書,借助好的出版社包裝上架銷售,一本書扣除版稅的收入是3元左右,如果每年的穩定銷售量在10萬冊,那么就可以提供30萬左右的版稅收入。只要書持續銷售,作家的賬戶中就可以持續進賬,而他自己已經從這件事情中擺脫出來,去干其他感興趣的事情。
其實,這類的模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我們買電影票、買書、買網絡課程、買PPT模版等等,都是我們在為對方版稅收入做貢獻。只是我們習慣了用購買者的思維思考問題,而沒有想過讓自己成為那個拿版稅的人。
關于ABC這三個例子,我思考了很久,既然自己已經找到了能力邊界,那有沒有可能把這三種模式都拿來為自己所用呢。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可行。
針對a的模式,我在分答、在行、領路平臺上開通了線上1對1付費咨詢服務。就拿分答舉例,利用業余時間,我在這個平臺上為近千位朋友解決了小白理財上的困惑。
針對b的模式,我在網絡直播間開始做“1對多”的線上課程。比如說上個月,我策劃過一次《拿智慧武裝我們的錢包》的主題課程,吸引了5000多位朋友付費參與。這個方面還突破了b模式的天花板,我把線下課程搬到了線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針對c的模式,我將這7年來積累的所有理財和職場心得進行了整理,去年9月我出版了第一本書《工作前五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今年3月出版了第二本書《明天過得怎么樣,取決于今天的你怎么做》。這兩本書上架至今,銷售了15萬冊,稿費收入接近50萬。此外因為圖書的出版,還為我帶來了很多媒體專欄約稿和商業合作。
此時此刻,我深深體會到,只有一個人擁有核心競爭力,將自己打造成“擁有某個領域知識體系的行家”,借助互聯網這個工具,就可以把過去不敢想象的盈利通道打通,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2016年是對知識異常尊重的一年,我所擁有的這些渠道帶來的收益不僅僅提高了生活品質,還帶來了大量的現金結余,我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資產配置,恢復定投指數基金,買入債券和定期理財產品,以及把2015年拋掉的股票一一買回來。
不知不覺,曾經失去的人生第一個100萬,失而復得,更讓人開心的是,隨著現金流渠道的不斷穩固,我順利完成了人生的第二個100萬。
回頭看過往的經歷,我非常感謝2015年發生的股災,看起來它讓我嘗到了資產損失的痛苦,但更多的是促使了我反思,開始將理財的重心從證券市場上轉到培養個人核心競爭力,挖掘多條現金流渠道上。正是這場思維模式上變化,為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關于培養個人核心競爭力,我想說一點個人的感受,同時也是我未來的努力方向。
1、我們需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研究自己”要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重要的多。界定清楚自己的能力圈邊界,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自己又擁有什么,才能夠對處境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才能夠對未來做出合理的規劃。否則方向選擇錯了,跑得越拼命,往往越不能得償所愿。
2、我們需要耐心深耕自己的優勢。認清自己,就是劃出能力圈的過程。之后就是竭盡所能去不斷深挖能力圈的內涵。比如說,我在培養理財投資這條道路上,每周的閱讀量都在20萬字以上,每一年至少要精讀50本經典書,此外還有大量的線上課程學習,研讀并且整理雪球上很多老師的長篇分析報告。在讀書之余,每周還會堅持寫8000到1萬字的讀書筆記或者學習心得,這些年來,從未停止過。
3、成功沒有捷徑,堅持腳踏實地是唯一可行的路。股市里有句俗語叫做:財不入急門。上一輪牛市中,越是指望著加杠桿快速獲得財富,越是在股災來的時候面臨滅頂之災。
人生是如此,核心競爭力從0到1的蛻變,需要給予極大的耐心和堅持。同樣,財富的積累也是如此,從0到第一個100萬,再到第二個100萬,甚至到未來第N個100萬,都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堅持。
我很喜歡微信的口號: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我們每個人其實有閃光點,都可以通過努力去把閃光點培養成自己的品牌。借用喬幫主話,我們的時間很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這一生,值得為自己全力以赴。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主題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