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公式可以發現,年齡越小,理解力越小,教學內容越難,越有智慧;反之,年齡越大,理解力越大,越沒有智慧。
只要掌握這個公式,就會非常清楚怎么教育孩子了。在孩子最小的時候,最沒有理解力的時候,去學習最難的經典,他的智慧就會越大。孩子的記憶特點是先記憶后理解,剛好與大人的記憶特征相反。由此看出,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他們學習最有智慧的東西,孩子就會變得最有智慧,而蘊含無窮智慧的莫過于經典了。
經典是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永不貶值,千年不朽,世代流傳的原創性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華。
眾多有識之士痛定思痛,終于發現“要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尋找教育智慧和方法”。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近年來,“經典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家庭在誦讀經典,在不斷深入學習經典。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以說,每個中國人的基因里都流動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而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既是我們孩子成才必備的養料,也是我們父母給予孩子最有愛心、期待、價值的豐碩禮品。這份營養大餐,無論老幼,沒有年齡、學歷、地位、國界等限制,人人均可盡情享用。在孩子小的時候適當地開展經典啟蒙教育,多給予他一些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絕對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可能有人不禁要問了:孩子這么小,有必要學經典嗎?我們都不懂,孩子能懂嗎?其實這兩個問題屬于一個問題,很好回答。我們這么大都不懂是為什么呢?小時候沒有學過嘛。沒學當然不懂,學了才有懂的基礎!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他懂媽媽、爸爸是什么意思嗎?我們很清楚他不懂,但是堅信他有一天一定會懂。所以就非常有耐心地、日復一日地教他、讓他模仿、讓他學習,學經典同理。
對于孩子來說,學英語、學鋼琴、學舞蹈、學畫畫等等是一種技能培訓,而學經典是一種人格教育和道德觀培養,這才是根本性教育。孩子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將最有價值的、人類數千年智慧結晶而成的經典文化,系統學習,反復誦讀、照單全收。先儲存在生命和靈魂的深處。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加,理解領悟能力逐步增強,理性分析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就開始對頭腦里的海量知識儲備進行“反芻”,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不知不覺,日積月累,年復一年,這些蘊涵高能量的文化營養就逐步被孩子所內化、理解、領悟,體悟得越來越透徹和精深。
更妙的是,這些高度文明早已與孩子融為一體,好象與生俱來一般,并且伴隨孩子一生。學習經典最終的目的是要悟入經典的智慧,將經典的知識內化成生命的智慧,最終運用于生活實踐??茖W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讀什么書,就產生什么樣的思想;聽到什么,什么就在你的心里潛滋暗長;腦袋里有什么樣的觀念,你就有什么樣的行動。
有句話說得好:你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人是自己思想的產物,與智者同行,就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就能登上巔峰。孩子不是植物,不是只要澆水施肥就行。他有精神需求,他有生命、更有智慧,讓孩子和圣人在一起,還怕孩子缺少智慧和優秀的品德嗎?教育孩子從經典入手,可以讓他們熟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中的那些故事,天生具有親切感,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第一,經典是有價值的;第二,經典是可以應用的。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未來社會里,也就是不久的將來,甚至可以說從現在開始,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會更有發展,經典氛圍會越來越濃郁。當孩子們在學科成績上“旗鼓相當”時,那些擁有經典基礎的孩子,會發展得更加堅實。
長期的教育實踐已經驗證了一個事實,孩子堅持讀經、 系統讀經會有以下的改變:
1、記憶力得到鍛煉及提高;
2、整體認讀、大量識字;
3、道德品質得到熏陶并有良好表現;
4、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5、養成了良好學習的習慣;
6、培養了閱讀能力;
7、練好了標準的普通話;
8、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9、文學功底得到加強;
10、自信心大大增強……
其實遠不止這些,這只是階段性表現在外的效果而已,對他們內在的影響、一個人格局的構建,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內才逐漸呈現,這也是“履霜,堅冰至”,這個堅冰,那就是堅實的文化底蘊了,我們需要這種堅冰。讀經典,胎嬰養虛、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老年養褔?!秾W記》里說“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b>也就是老話所說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作為父母要有長遠的眼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
孩子天天在成長,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教育的區別就在于你有意識給他提供好的學習內容,還是讓他像野草那樣自己隨便亂長。讓他聽廣告,他說的就是廣告詞,記在腦袋里的就是這些垃圾;你讓他聽智者的教誨,他儲存在大腦里的就是至理名言,將來都為他所用。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哪個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
這讓我再次想起《孟子》中的那段話:“一個人如果手指壞了,雖然不疼也不妨礙做事,但他可以去秦國、楚國治療,不會嫌遠。可是,一個人要是心術壞了,他卻不以為然”,這叫“不知輕重,舍本逐末”。因此,我們千萬不能被“經典無用論”的基調所影響,不重視經典教育。
一個成績卓越的中學生,因為出現心理問題結束了寶貴的生命;一個才華出眾的高材生,因為不懂得與人相處,工作中四處碰壁;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道德觀的缺失,不懂得孝敬父母……從幼兒園到大學,人格教育幾乎一片缺失,孩子們競賽式的學習,學到的只是知識,而為人規范、基本道德禮儀,現代教育中卻少有涉及到美德教育,就是要通過傳統文化,填補現代教育的空白,經典讓孩子未來更堅實。你是否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如同家中養了一條狼,最先嘗到苦頭的就是父母,孩子想“咬”誰就“咬”誰,何談孝道。錯誤的道德觀,在當今社會中比比皆是,人們卻沒有認識到:中國人集體缺少經典教育,古人幾千年的智慧總結,卻被現代人遺忘了。
對兒童實施經典的教育,是扎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礎。在孩子天性未染污之前,善言易入之時,我們可先入為主,教導他們讀誦經典,使他們的心安定下來,培養他們的耐心。
孩子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解決?讀經典,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靜能生智。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而不衰,是因為其中包含有一種誠懇的人性,能夠進入到心靈深處,提高人作為“人”的內在品德。這些經典本身就是一個高遠的理想、一個開闊的胸懷。它可以涵養性情,增長智慧,提升眼界,增進道德勇氣。熟讀這些有高度智慧的書,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地啟迪理性,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較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
家長認識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想給孩子什么樣的人生,要看父母的智慧。“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font>我們做上士、中士還是下士,全在于一念之間。
今天的話題貌似有點沉重,教育一個很大的話題,我才疏學淺,與大家交流,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點評人邱老師: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而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培養人。反觀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我們提倡全面發展和個體個性及自由的發展,但片面追求智育發展而忽視德育教育及人格塑造的傾向,使得教育嚴重背離了目的。道已遠離、最可憐的是我們的孩子家長,無所適從、茫然跟風。
建房我們有規劃,做地基,打結構,用上鋼筋水泥磚,建筑師會告訴您,房子有某個時間可以蓋成什么樣子,沒問題的放心吧??山逃兀l和我們說過,我們的孩子一定能成人成才?沒人敢說,沒人敢答。家長們只是按步就班地送孩子上十幾年學,讀到厭學了,父母不會反思自己錯了,老師本身出錯了,也不會去找學校的錯,而是所有責任加在孩子身上“讀死書沒用”;畢業了,找不到工作了,遇到挫折了,受不了,啃老了,自殺了,還是孩子的錯“讀死書”。想著都心疼。孩子錯在哪里?從小學習的東西五花八門,唯獨缺德了。
經典告訴我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捎袔兹朔此寄??
我們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心中有明燈,正本清源,從童蒙養起,從中華文化源頭抓起,育兒育心,育心育德,從小開啟智慧,教育還會迷茫么?教者,師也;育者,父母也。德者,教之所由生也。
毛老師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德育、人格教育,教育的至高目標是養正,教育的時機是童蒙時期,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經典。
賴老師經典教育理念與累積法的完美結合,給了我們作了深刻的根性分析。賴老師提出的大道至簡的累積式教育法是一套必然成功的教育法,也是人類史上真正的教育革命?!兑捉洝贰ⅰ饵S帝內經》、《詩經》等昔日高高在上的經典,昔日只有專家教授才能談論的經典。因為累積法橫空出世,從此得以普及天下百姓,常常為此感動、嘆服不已。在幼兒甚至從備孕就開始,種下智慧的種子,秉天地之精氣,順應天地之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根深葉必茂。
萬事萬物的發展離不開“元、享、利、貞”這一主線。人一生的成長、教育是不是也是如此?賴老師大智大德,歷經10年心血探索出一套教育至高法門。系統讀經,以經以易這把金鑰匙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大道至簡的137學習法,幫助千千萬萬的家長、孩子、老師自救救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最對的時機,做最對的事,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地基,做好結構、打開一生的思維格局。“不治已病治未??!”每天的半小時,從讀經開始,日習一經,日行一德,積小成高大。
讀經典,胎嬰養虛、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老年養褔。不同的人生階段,讀經典都為時不晚,當下讀經,日行天道、地道,天人合一,社會和諧了,世界也大同了。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斑@不就是做教育、學經典,學文化,以化天下,以培養頂天立地的人才么?
我的點評完畢,謝謝!感恩圣賢、感恩賴老師、感恩毛老師、感恩主持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