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道”與“德”是整個《道德經(jīng)》中最基本的概念,在《道德經(jīng)》五千言中,“道”出現(xiàn)了七十多次,“德”出現(xiàn)近四十次。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有把道當做宇宙的本原來解釋的,還有把道解釋為客觀規(guī)律的,亦有把道解釋為規(guī)則的,還有作為道路解釋的等等。然而,把道理解為萬事萬物的本原一說,已得到廣大學者的普遍認可。道作為萬事萬物的總根據(jù)和總根源,萬物只有“得”于道才能真正地“德”成萬物。萬事萬物從道中得且內(nèi)賦于自身者,是以生存之根據(jù)對待之,這就是萬事萬物的內(nèi)在本性,即所謂“德”。德乃道之德,在道生出萬物之后并沒有脫離之,而是以德的形勢內(nèi)在與萬物之中。更確切的說,道是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德乃道在萬物中的顯現(xiàn),是萬物之本性。 所以,道乃德的內(nèi)在實質(zhì),德是道的外在顯現(xiàn);道是無形的,德是具體的;道是看不見的,德是可以看見的;道為本體,德為具體;
道包含德,德來源于道,它們是辯證統(tǒng)一的,更是無法分開的。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者,大也。孔德,即大德,它以道為自身行為的唯一歸依,也就是說,德乃道的精神的化身和具象。這無不說明了萬物的本原就是道,萬物生存的根據(jù)就是德,德作為萬事萬物的本性亦是內(nèi)在與萬物中的道,即德乃道的德。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常常用“一”來指稱道,正是由于道是絕對獨立,而不可分的,故萬事萬物只有得到這個混然一體的“一”時,才能獲得自身的本性,也就是獲得德。正如老子所說,天正是由于得到了道而獲取清明,地由于得到了道而獲取安寧,神由于得到了道而獲取靈妙,河谷由于得到了道而獲取充盈,萬物由于得到了道而得到 生長,侯王由于得到了道而獲取天下太平。這里所列的清、寧、靈、盈、生、天下貞皆指這些事物的本性。所以道乃德的內(nèi)在實質(zhì),德是道德外在顯現(xiàn),這句賦有辯證思維的道、德關(guān)系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然而,道與德的這種關(guān)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萬物一旦脫離了從道那里獲得的德,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根據(jù)而不再是此事物了,所以,要使這種關(guān)系持有穩(wěn)定的態(tài)勢,萬物就得守住道這個“一”,守住自身的本性,這即是所謂的“抱一”、“守德”。這樣的話,不僅保持住了自身存在的本原,亦保持住了自身內(nèi)在的本性。 總之,“道”與“德”相生相成、密不可分,又相互區(qū)別,它們共同貫穿于《道德經(jīng)》的各個層面和始終。
智慧猶如一面戰(zhàn)鼓,它能激勵我們加快前進的腳步。
智慧好比一陣清風,它能幫助我們吹散心頭的愁云。
智慧如同一場細雨,它能協(xié)助我們洗去心頭的雜質(zhì)。
智慧好比一池清泉,它能幫助我們洗滌心靈上的污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