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發包人與承包人常常約定以審計結論作為工程造價的結算依據,由此導致,發包人常以審計結論未得出,尚不具備支付工程款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司法實踐中,雖然合同約定了該條款,但是否僅能以此認定工程價款,是否排除了鑒定機構對此進行司法鑒定的情形,看看各地法院是如何認定的?
壹
因審計結論久拖不決,法院可以啟動司法鑒定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施工合同》第五條約定“最終結算按照發包人委托的中介機構及上級審計部門實際審核的結果為準”。案涉工程于2014年初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結算報告移交審計局后,該局于2014年7月委托審計機構進行結算審核。但審計機構歷時兩年多仍未出具結算審核結果。由于審計部門的審計不是確定工程價款的唯一方式,工程價款可以通過司法鑒定的方式予以確定,為解決工程款久拖不決的問題,一審法院根據承包人的申請進行司法鑒定,不違反法律規定①。
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雖然雙方合同約定以審計結算總價為準,但承包人向發包人提交竣工結算資料后,雙方長時間未就結算總價達成一致,行政審計程序也無法啟動。而本案所涉工程交付使用已長達五年之久,在本案審計結果長期無法形成的情形下,對承包人顯失公允。一審法院依據發包人的申請委托鑒定機構對案涉工程造價進行鑒定并無不當②。
對于如何認定審計結論久拖不決的問題,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人民法院提供了一個好方法,其向發包人發函要求發包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計,若發包人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計,則啟動司法鑒定③。這不失為一種可行之法。
貳
合同未明確約定以政府職能部門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可以司法鑒定作為結算依據
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行政審計屬于行政法律關系調整的范疇,而發包人與承包人之間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關系,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將行政審計結論作為工程款結算的依據,必須有當事人明確的合意。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招標文件、《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雖出現“審計”“審計結算”等字眼,但并未明確該審計特指政府職能部門的審計,在此情況下,發包人關于以某市審計局的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的主張缺乏事實依據,本院不予支持④。
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也認為,當事人未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明確約定“有關部門”、“審計部門”即為“某區審計局”。承包人未明確表示其愿意將該局的審計結果作為工程款結算依據,同時,發包人聲稱案涉工程當然屬于行政審計的范圍,卻一直未提供證據。相反,在案涉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十年來,沒有證據顯示已進行相關行政審計。發包人主張應以某區審計局作出審計報告作為雙方結算依據,證據不充分⑤。
叁
審計結論明顯有誤,是否可以申請司法鑒定
審計機關作出審計結論后,當事人發現審計結論確有錯誤,能否推翻該審計結論?最高人民法院認為,發包人與承包人均認為《報告書》存在計算錯誤和漏審項目問題,對此應通過補充審計、當事人協商或司法鑒定等合法的方式予以確定,進而確定案涉工程的總結算價⑥。
因此,律師建議,如果要通過政府審計方式進行最終結算,雙方應在合同中進行明確的約定,當審計結論遲遲未出的情況下,承包人的工程款無法取得,承包人可以通過申請司法鑒定的方式最終確定其應得的工程款,及時維護其自身權益。
肆
參考案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終258號民事判決書
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21)陜民終134號民事判決書
③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20)湘民申2608號民事裁定書
④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20)云民終1438號民事判決書
⑤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閩05民終1336號民事判決書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21)最高法民再82號民事裁定書
伍
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