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吟誦一闕宋詞: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
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
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這位發出撕帛裂錦之聲的詞人是誰?他是一個“曾經年少鞭名馬”的少年王爺;是一個“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風流皇帝;是一個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仍不忘潑墨丹青的書畫天子;是一個在夕陽下被含淚押上北國囚車,走向不歸之路的亡國之君…。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悲喜交集,充滿傳奇,令人唏噓。是的,他就是北宋皇朝的第八位皇帝,自號宣和主人的宋徽宗趙佶。
趙佶19歲登基,在位25年。史冊上、典籍中,他的是非功過車載斗量;他的丹青翰墨藝絕古今。野云今天從錢幣入手,講講這位人道風流天子、史稱亡國之君趙佶的錢幣人生。
宋徽宗像
說起“不愛江山愛丹青”的宋徽宗,人們常常將他與“不愛江山愛詩詞”的南唐李后主李煜相提并論。這兩位一前一后同為亡國之君的天才皇帝,一個以書畫獨步天下,一個以詩詞名垂古今,他們真的有什么神奇的淵源嗎?別說,野史上還真有這么一個記載:李后主被宋太宗趙光義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賜死之后,冤魂不散,一直徘徊到了北宋末年。這一天,宋神宗(趙佶之父)在內府觀賞前朝書畫詩詞,對李煜的作品十分贊賞留意。午時,神宗疲倦小寐,忽得一夢。只見李后主翩翩而至,說是趙宋天下崇文尚藝,很想投胎趙家,完成當年未竟之事。神宗正詫異間,忽聞太監報喜,說皇后娘娘產一龍子。你道這龍子是誰?他便是端王趙佶,宋哲宗之弟。不久哲宗駕崩,端王即位,是為徽宗。
趙佶從小天份極高,對書畫藝術追求執著,如醉如癡。且說他的書法吧,他早年從初唐二薛(薛稷、薛曜)中汲取精華,其結字又取法黃山谷的舒展開張體勢,將其融會貫通并脫穎而出,變其法度,然后自成一家。其篆、隸、真、行、草皆筆勢勁逸,無一不精。徽宗的字結構疏朗端正,下筆尖而重,行筆細而勁,撇撩出筆鋒而利,橫豎收筆頓而堅挺,行文精悍瘦硬,只余筋骨.因此,徽宗將自己這種獨特的書體自號瘦筋書。后人為尊皇帝御筆,易名為瘦金書。瘦金書極具徽宗強烈的個性色彩,行筆“如屈鐵斷金”。所以瘦金書又稱鐵線書。
宋徽宗瘦金書帖
我們從趙佶書寫的第一枚瘦金體錢“崇寧通寶”說起吧。這一年,是他登基的第二年,年僅20歲。他取崇尚先皇宗法熙寧之意,改元崇寧(公元1102年),并小試牛刀,用新創之瘦金體書寫了“崇寧通寶”四字錢文十數幅,令工匠鼓鑄新錢。這樣,便誕生了我們今天所見的這種清秀瘦勁、鐵劃銀鉤的瘦金體“崇寧通寶“御書錢。
這些版別該如何區分呢?奧妙其實就在“崇、寧、通、寶”這四字上面。它們有的字大,有的字小;有的橫長,有的豎短;有的減筆,有的添劃……真是無奇不有,千姿百態;十錢十版、百錢百樣。大家若仔細欣賞品味的話,一定會其樂無窮的。我還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瘦金體的“崇寧通寶”御書錢不但鑄工精美,而且鑄量巨大,現在市場上仍能常常見到。普通品相和版別的“崇寧通寶”錢,其價格不過百十元左右。所以,在這里我要順便提醒一下熱愛書法的朋友,任何一枚御書瘦金體的“崇寧通寶”錢,都是一件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試想一下,天下還有什么金石碑帖能比錢幣這樣的實物更清晰、更立體。更便宜?而且還是九百多年前,一位年僅20歲的少年天子親筆所書。
好,我們再來看看趙佶寫的著名的“大觀通寶”錢吧。公元1107年,此時的宋徽宗年已26歲,年輕氣盛,儒雅風流。而此時國家也較為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相傳有一天夜晚,天清氣爽,繁星點點。宋徽宗夜觀星象,突然發現有一顆慧星劃過,燦爛輝煌,光芒數丈,十分壯觀。徽宗認為是吉祥之兆,故取《易經》“大觀在上”之意,改元大觀,并親書“大觀通寶”瘦金體錢文,鼓鑄新錢。
瘦金體“太觀通寶”錢除了有多種版別之外,錢型也有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特大型等多種形式。而且由于當時川陜兩淮等地銅材較少而普遍使用鐵錢,宋徽宗還特別寫了一種行書體的“太觀通寶”錢文,用于鑄造鐵錢。這種錢文雖無瘦金書之剛勁,但依然自然灑脫,飄逸秀美。
行書大觀通寶
宋徽宗用他獨創的瘦金體將錢幣書法藝術推上了峰巔。“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這兩種御書錢更是以鑄工精良、錢文俊美著稱,深受歷代錢幣收藏家所珍愛。許多書法家也廣為收集.將它們作為宋徽宗御筆真跡加以臨摹和研究。著名錢幣收藏家張可中說:“宋徽宗所鑄崇寧、大觀之錢,體態各異,或如美女散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孫織錦,文彩斑爛,靡不骨秀格清,令人意遠,吾人搜羅此泉數百種,覽于綠窗綺幾之間,直無異展開一部瘦金貼也”。錢幣學家邱思達更以詩贊頌:
風流天子書大觀,
鐵劃銀勾字字端。
川陜兩淮銅貨少,
任憑頑鐵買江山。
宋徽宗在位25年,共為13種錢幣書寫了錢文,除了上面說的瘦金體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和行書體的“大觀通寶”外,著名的還有“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通寶”、“宣和元寶”、“宣和通寶”等。在書法藝術上,徽宗也更趨成熟和嚴謹,從瘦金書單一書體到篆書、隸書、行書多種書體異彩紛呈,筆法收放自如,氣韻暢快淋漓,美不勝收:
篆、隸書政和通寶對錢
政和重寶隸書
篆、隸書宣和元寶對錢
篆、隸書宣和通寶對錢
行書宣和通寶
瘦金體宣和通寶背陜字
請注意,上圖中的這枚“宣和通寶”,是宋徽宗在位時鑄的最后一枚錢,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書寫錢文。是的,他用他最珍愛的瘦金體結束了他輝煌的錢幣人生,依然“天骨遒美,逸趣靄然”。
宣和末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今開封),宋徽宗與其子宋欽宗趙桓被廢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擄至北方,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宣和年之后的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宋徽宗在金國被囚禁九年,受盡凌辱,曾寫下許多悔恨、哀怨,凄涼的詩詞。除上面那首《眼兒媚》外,再看看他的《在北題壁》吧:
徹夜西風撼破扉,
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斷山南無雁飛。
公元1135年四月,宋徽宗終因不堪折磨而死,年僅54歲。行文至此,不忍擱筆,讓我再展示幾幅他的傳世絕筆以作祭祀吧。
寫生珍禽圖
另外,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也和宋徽宗有著不解之緣。宮廷畫師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宋徽宗對此畫愛不釋手,用瘦金體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他的雙龍小印,為我們留下了這幅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的藝術畫卷。
《宋史·徽宗本紀》在記述了徽宗一生醉心藝術,終至亡國的事略后,嘆道:“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此嘆雖不無道理,然野云卻另有嘆外之嘆,弦外之音:天下亡國之君不獨宋徽宗一人,但他卻是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具有高深的藝術涵養、絕頂的藝術才華、并真正稱得上是藝術大師的皇帝!就像他在書畫作品上畫押時那個拉長的“天”字一樣,天下一人啊!他留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他撕心裂肺的靖康之恨,也不單單是他彪炳萬世的丹青絕作、燦燦錢文:還有他在遙遠時空傳來的,對藝術、對家國孜孜不舍的呼喚之聲!
魂兮歸來,宋徽宗……
才高偏作帝王軀,
翰墨丹青世所無。
九百年來香一柱,
舊錢時見瘦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