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教育部近日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安全與健康管理制度,及安全衛生的學校基礎設施,開展安全健康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營造和諧美麗校園環境。
義務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重中之重。
日前,教育部印發對學校管理基本要求的,適用于全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
該標準首次系統全面地地梳理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內涵、基本框架、基本要求,從保障學生平等權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6大方面,明確了學校的主要管理職責。
一要推進教育公平,維護學生平等入學權利,建立控輟保學工作機制,滿足需要特殊關注學生的需求,實現學有所教、弱有所扶。
二要發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生活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要引領教師專業進步,加強教師管理和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四要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建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提供便利實用的教學資源,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有質量的教育。
五要促進學生安全健康,建立切實可行的安全與健康管理制度,建設安全衛生的學校基礎設施,開展以生活技能為基礎的安全健康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營造和諧美麗校園環境。
六要突出依法辦學,提升依法科學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構建和諧的家庭、學校、社區合作關系,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其中,第五個方面明確提出要建立切實可行的安全與健康管理制度,及安全衛生的學校基礎設施,開展安全健康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營造和諧美麗校園環境。
(▲營造和諧美麗環境實施標準)
學安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先于國家率先提出要構建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概念。并基于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圍繞校園學生涉及的安全問題,以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應急三大核心工作為出發點,通過智能廣播、智能訪客、應急演練、隱患排查、安全教育、云眼監控等功能為主應用的模式,打造 “全覆蓋、零容忍、重實效”為目標,形成 “責任全覆蓋、管理全方位、監管全過程”的校園安全監管責任體系,強化校園安全工作基礎管理,落實安全主體責任。
(▲學安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介紹)
安全教育功能,把云平臺形式各樣的安全教育資源內容,通過學校的白板,顯示大屏,廣播、手機等進行投放展示,通過平臺可定期組織安全教育考試測評,充分保證教育安全信息的全覆蓋,實現安全教育的常態化。
(▲安全教育內容)
安全管理功能,制定隱患排查“定人、定時、定內容”的標準,開展日常的隱患排查巡檢,通過掃描安全標識牌二維碼,實現隱患的上報處理。同時利用云眼監控、視頻分析預警等功能,實時掌控校園安全動態。對異常的圖像信號進行報警處理,通過智能廣播通過手機客戶端實時喊話干預處理。實現應急處置的全天候、全方位、標準化實時響應。讓安全管理職責更清晰,層層落實可查可看,各級領導隨時隨地掌握校園安全動態。
(▲隱患發現處理流程)
安全應急功能: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每校一案應急疏散演練標準,將各類應急預案的任務分工、流程、提示、注意事項等整合到云平臺中,做到了演練工作分工明確、任務具體,按規定的程序有序推進。
(▲應急疏散演練流程)
同時,學安體系適用于教育局和學校安全防控工作的多級部署,能夠全面的支持校園安全風險防控工作的開展。
(▲教育局端應用圖)
學安體系利用物聯的技術將校園安全中的人防、物防、技防等進行有機整合,形成智能聯動、物物聯動、人人參與的安全工作新模式,通過對安全教育、安全管理、應急處置等有效支撐,進而將傳統事后處置提升為常態教育、事前防控、事中高效處置、事后科學評測分析等。
學安體系提供了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制度化、數據化、智慧化的安全工作方式、方法、工具,建立了面向全員、全過程、全覆蓋的360度安全防護體系。為構建和諧美麗校園環境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學安:開啟校園安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