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提問題:常老師好,健脾除濕經常吃什么好?按哪些穴位好?謝謝。
薏苡仁
健脾除濕有一個中藥叫山藥。山藥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吃,比如說蒸熟了吃,可以炒成菜來吃,也可以用山藥來煮粥,都可以。除了山藥健脾除濕以外,還有一個健脾的中藥叫芡實,芡實跟山藥的用法差不多,煮粥,熬湯等等。
山藥配芡實再配薏苡仁,薏苡仁也是健脾當中非常重要的。我講的這幾種都是藥食同源,在藥房里也能買到,在菜市場也能夠買到,用這種東西就可以像大米、白面一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用。
你去幫助別人,他也有脾虛了,就可以用芡實,山藥,薏米仁,建議他用,你沒有任何的風險。我的意思是,中醫過去沒有準入制,誰只要喜歡中醫,在過去,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尤其是古代的時候,誰只要喜歡中醫,就可以學中醫,學完之后就可以成為醫生,大家是自由競爭,不存在準入,不需要醫生的執照。
芡實
現在如果你沒有學過醫,沒有醫師的資質,你要盲目的、隨便的去用藥,用了以后如果有問題,那你得負責任。但是好的是國家從這幾年開始,在中藥的目錄當中,公布了一大批藥食同源的目錄,這些目錄里面所列的中藥,我們老百姓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幫別人用,藥食同源的藥物有一百多種。
一個中醫,經過一輩子的努力,最后膽量越來越小,開方子的時候,用的藥物里面,峻猛的、有毒的藥物越來越少,最后用的就是藥食同源的藥物。我也是,我現在給人開方子,通常情況下一個方子當中有60%以上的是藥食同源。
因為它首先比較安全,而且它比較接近人們的生活,我們其實是要用生活的方式發生一些變化,來糾正他身體體內的這些偏頗。這個思路比較吻合當下的需求,如果你看到了這篇文章,你用一些山藥薏苡仁,用一些芡實蓮子,對你自己有效果。
如果你用完之后有體驗了,幫助別人建議他去用,這個也是很正常的,不會有涉嫌非法行醫的風險。
還有中成藥里面有一個藥叫做健脾丸,還有一個藥叫做參苓白術散,這些中成藥都有非常明顯的健脾的,利濕的、補氣的作用,也可以試著用。但是用這些藥物不是核心,也不是要解決脾虛問題的究竟。
健脾丸
究竟是我們要透過自己的脾虛要能知道原因在哪里,為什么我有脾虛人家沒有?脾虛是從哪來的?會不會和我們的思慮重重有關系?會不會和工作家庭的壓力太大有關系?
如果是壓力的關系,僅僅靠健脾的方式效果可能不會太明顯。那得克服壓力呀,但是我們人在紅塵不可能沒有壓力,壓力背后是恐懼的心理,恐懼通常有三個方面表現。
第一個就是他一般活在過去,或者活在未來,比如他曾經經歷過苦難;曾經受過打擊;小時候比較貧窮,這些東西如影隨形,變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深深的內傷。他時常會想起,情感上受到過刺激,受到過打擊的人,那件事他放不下,永遠把過去的事情背在自己身上。
你看他說話的時候,比如家里面有兩個人,兩口子,其中有個人總愛提過去,只要提過去,過去就變成我們當下的刺激了。這是我們容易發生恐懼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不知道此時此刻的體驗是最重要的,始終把著眼點放在過去,這是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