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通常是指局限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艾灸根據疼痛部位不同,取不同穴位施灸,達到治療疾病目的。今天介紹艾灸治療頭痛的取穴施灸方法。
灸合谷穴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手背部,第一掌骨間的凹陷處,左右各一穴。取穴時,一手的拇指第一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也可以自然半握拳,在第二掌骨中點取穴,輕壓有微痛感。
【施灸方法】溫和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每周灸3-4次。
【功效】止痛,對治療前額疼痛特別有效。
灸陰陵泉穴
【取穴方法】陰陵泉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在膝蓋內側橫紋上方會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在該骨的下方和內側會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按壓時會感到劇烈的疼痛。
【施灸方法】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通經絡,對治療前額疼痛特別有效。
灸外關穴
【取穴方法】外關穴位于腕背橫紋的中點向上2寸(約3橫指寬)處,與內關穴相對,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聯絡氣血,補陽益氣,對治療偏頭痛特別有效。
灸后溪穴
【取穴方法】后溪穴位于第五指掌關節后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輕握拳,在小指指頭彎曲處的外側,有一條明顯的橫紋,在此橫紋的盡頭就是后溪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一次,每次灸5-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舒經利竅、寧神,對治療后腦勺痛特別有效。
灸太沖穴
【取穴方法】太沖穴位于腳背面,第1、2腳趾根部結合處后方的凹陷處,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先找到大腳趾和第二腳趾的趾縫,往腳背方向比大腳趾稍微寬的距離,略呈凹陷的地方,用指頭按壓,可以感到動脈的跳動就是太沖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行氣解郁,對治療頭頂痛特別有效。
灸足臨泣穴
【取穴方法】足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左右各一穴。取穴時,在第4和第5腳趾的趾縫之間,沿著趾縫向上約2橫紋處就是足臨泣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祛風、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