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亦川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睡不好覺,容易癡呆。據Medscape網站報道,美國圣安東尼奧舉辦的2019睡眠醫學年會上,有兩份報告均指出了睡眠障礙帶來的癡呆風險。
第一份報告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醫學博士Jonathan Cedernaes指出,一夜質量很差的睡眠就可以帶來癡呆的隱患。急性睡眠不足會導致血漿淀粉樣蛋白水平升高,而這是一種用于評估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生物標志物。
Cedernaes為15名健康年輕人做了兩組交叉實驗,一組晚上正常睡眠,另一組整夜睡眠不足,接下來再交換。實驗人員在第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測量受試者血漿樣品中的淀粉樣蛋白和神經絲輕鏈(Nfl)的水平。
結果發現,急性睡眠缺失會導致血漿中的淀粉樣蛋白濃度上升,而正常睡眠條件下濃度下降,兩者變化區別顯著。但是,兩組血漿Nfl水平變化差異并不明顯,不會因急性睡眠不足而改變,證明一次睡眠不足還不會導致神經元受損,只是神經活動增加會導致有害蛋白產生增加。
長期睡眠質量差會帶來怎樣后果?第二份報告來自于哈佛醫學院醫學講師、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布里格姆女子醫院生理學博士Peng Li,她在報告中指出,老年人生物鐘紊亂是阿爾茨海默病及其進展的標志,癡呆可導致生物鐘進一步紊亂;反過來說,這種日常活動的改變也是早期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監測疾病進展及評估治療方案的工具。
Li介紹,共有1032名老年男性和女性參加研究,他們總共接受了13年的隨訪。研究者將他們每個晝夜活動的節律穩定性和可變性做了量化,同時他們還接受年度認知評估,根據標準被歸類為認知健康、輕度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病或癡呆。
實驗最初共有202名患者患有輕度認知障礙,36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在其余的794名認知健康參與者中,有328名隨訪期間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其中115人出現阿爾茨海默病。最初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202名參與者中,有90名隨訪期間出現阿爾茨海默病。
Li介紹,隨著時間推移,老年人的生物鐘變得不太穩定,每日睡眠更加分散。評分顯示,相對于正常認知的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后每日節律穩定性下降約90%,變異性增加約120%。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后,穩定性下降速度加快一倍,而變異性改變速度增加了3.4倍。
對于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從基線到輕度認知障礙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對于那些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來說,從輕度認知障礙到癡呆的平均時間約為2.5年。
研究人員還通過老人生物鐘的變化驗證他們的結果,他們檢查了一些出現晝夜節律障礙的老人的認知功能,比對發現這些人已經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
2018年1月《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的一份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生物鐘紊亂也發生在認知功能良好的人身上,但他們的腦部掃描顯示出早前的癡呆跡象。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Erik s.Musiek博士介紹,老人并不缺乏睡眠,但他們的睡眠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晚上睡8個小時與白天小睡一小時和一小時的間斷睡眠時間效果非常不同。
作者指出,小鼠實驗同樣證實,生物鐘紊亂會加速小鼠腦內淀粉樣蛋白斑塊的沉積,遠超過普通小鼠的沉積量。這一發現有助于醫生對癡呆進行預警,因為癡呆對大腦的損傷可以在臨床癥狀出現之前的15—20年在大腦中扎根。
參考資料: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14485
https://www.medscape.com/viewcollection/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