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2秒就有一個中國人發病,每16秒就有一人死于該病。這種病就是老百姓熟知的“中風”,中風是中醫上的一個說法,西醫叫卒中,也叫腦卒中。
中風是我國居民的頭號殺手,連缺血性心臟病和癌癥都只能分別“屈居”排第二、第三,這是今年6月發表在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研究結果。從1990年到2017的數據來看,中國是全球中風發病風險最高的地方,居民中風的風險率達到了39.3%。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有196萬人死于腦卒中,≥40歲的卒中患者有1242萬,40-74歲居民首次腦卒中標化發病率平均每年增長8.3%。卒中具有四個特點: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和高死亡率。偏癱、失語、吞咽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等都屬于卒中后遺癥, 70%以上的患者在卒中發病時無法獨立生活。
當一家庭有人中風,受苦的不止患者本人,整個家庭都受到重大影響。家里要有人照料病人,要么是家人,要么請護工;中風病人大多年紀偏大,他們可能原先在家里全心全意給子女幫忙,帶小孩、做家務,而中風后,不僅無法像以前那樣為孩子們付出了,子女還要抽時間來護理。“久病床前無孝子”,很多時候指的是中風后的無奈。中風以前屬老年病,但現在也已年輕化,中國卒中發病人群中1/5<45歲。年紀輕輕就中風,對家庭來說更是意味著頂梁柱倒了。
浙江省康復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葉祥明說,中風患者基本上都要接受長時間康復治療。以浙江人民醫院為例,康復科230多張床位,經常一床難求。其中中風后需要康復的患者占了70-80%,大多數是重癥患者。從全省情況來看,滿打滿算,全省每年可收治21萬康復患者,但每年需要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達40多萬,浙江現有的康復床位和康復專業人員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中風病人的后遺癥帶給家庭和社會相當大的壓力。比身體疾病更難醫治的,是中風病人的心理創傷。一天前還活蹦亂跳的,一天后變成了殘障人士,出行只能靠輪椅,許多事都要人幫忙,連話都說不利索了。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巨大反差,有多少人能夠坦然面對?精神康復科醫生說,約七成的病人,在中風后早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有些患者甚至悲觀地把自己比喻成“活死人”。所以對于中風,社會上有“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一人癱瘓,全家癱瘓”的說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把中風比作洪水猛獸也不為過。因此,我們需要早一些認識中風,早一些預防中風,才能盡可能離中風遠一點。
好好的一個人為什么會中風?
中風有預警信號嗎?
哪些人容易中風?
中風了怎么辦?
普通人如何預防篩查?
家里如果有中風病人,
我們怎么幫他(她)重塑信心,一起面對?
記者用了一個月時間,采訪了浙江省內多位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的權威專家醫生,對中風做了深入、詳細的解讀。明起將陸續奉獻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