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能否順利轉化為氣血,進而濡養臟腑,全靠脾胃的支持。因此,健脾胃是強身健體的關鍵一環。中醫認為,脾胃雖同屬消化器官,但由于分工不同,所以出現不適,治療也應有的放矢。
脾病宜補。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就是說,飲食進入胃后,必須依賴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轉化為精微(即營養物質)。正是因脾的這項職能,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精微物質可化生出精、氣、血、津、液,為全身組織器官提供養分。脾在運化水谷精微的同時,還能把水液轉輸于肺,由肺部散到周身各處,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潤。同時,脾也將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吸收,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如脾的功能出現障礙,人體就會表現為便溏(大便不成形)、腹脹、倦怠、消瘦等。臨床中,脾病多見虛證,主要為脾氣虛、脾陽虛、中氣虛,導致臟腑攝血功能不足、中氣下陷等,應用補法治療。補脾重在益脾氣,簡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吃大棗。《素問》記載,“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推薦一個補脾的食療方——花生衣紅棗汁。具體做法是:取花生100g,溫水泡30分鐘,取其紅衣,與干紅棗50g同煮半小時即可服用。二是揉足三里穴。中醫認為,足三里(腿部外膝眼向下四橫指處)為健脾強身的要穴,經常按揉能幫人體補脾氣。
胃病宜瀉。胃的生理功能為主受納、腐熟水谷,就是說,食物進入胃后,經過胃的研磨和消化,使之變為食糜然后下穿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胃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胃的功能正常,人體就會受納正常,表現為形神俱足、肌肉豐滿、四肢輕勁;反之,則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精神疲憊。生活中,很多人常因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等損傷胃腸,使胃氣阻滯、氣機失調、壅滯于胃,導致胃病多為實證,表現為腹脹、納差(食量減少)、便秘等,應以瀉法治療。臨床上,常用的有消食導滯法(常用山楂、神曲、雞內金、麥芽、萊菔子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治療食積、瀉下燥結法(常用枳殼、木香、厚樸、桃仁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桃仁承氣湯、麻子仁丸等)治療腹實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