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飯后會產生困意,其實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它與血液循環有直接關系。
在正常情況下,向著大腦供血的動脈主要有四根,也就是兩條頸動脈和兩條粗壯的椎動脈,每分鐘流入大腦的血液,甚至是占據了全身的20%左右。
當人在吃飯過后,血液就會被重新分配,因為腸胃需要大量供血維持食物消化;飯后,體內大量血液開始向著腸胃、消化器官進展,導致大腦供血量逐漸走低,腦組織處于缺血氧狀態、中樞系統因缺血氧功能被抑制,進而產生困意,當食物消化一段時間后,腸胃的供血量就會逐漸降低,所以困意自然也就消失了。
但是,如果近期反復在飯后出現了困意,甚至是全天感覺疲勞乏力、精神不濟,經過一段時間睡眠后也沒有緩解,這就要提高警惕,可能是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在臨床上被稱為“腦卒中”,它的病發基礎就是建立在了動脈粥樣硬化上。
隨著自身年齡衰老、三高疾病反復發作等影響,動脈壁逐漸失去彈性、動脈管腔越來越狹窄,繼而影響到了大腦正常供血,飯后由于消化道需要大量血供,所以患者容易出現供血不足。
有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在缺血性腦卒中病發前的半年左右,有超過70%的患者都出現了反復頭暈、打哈欠、嗜睡等癥狀,特別是在飯后容易困倦。
而在腦梗病發前的幾天,這種癥狀更是會達到一個高峰期,即便是患者全天有數小時的睡眠,但受到大腦組織缺少血氧供給的影響,患者也會出現嗜睡、乏力等癥狀!
除了腦血管疾病外,心臟疾病、肝臟疾病、癌癥、甲狀腺疾病等,都可能會在飯后出現困倦癥狀。不過,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飯后困倦的根本因素,其實就是供血變化在作祟。
排除疾病因素之后,大家可選擇其他方式來避免飯后困倦,比如每餐保持七分飽狀態、午后小睡片刻等,都能讓身體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