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中藥,經絡是藥房”,普通人可借助艾灸啟動身體的自愈力,做自己的醫(yī)生。
但是,用艾灸治病養(yǎng)生正如抓藥需要藥方一樣,精準配穴是艾灸成功的第一步
俗話說,“藥有藥性,穴有穴性”,如同藥物有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差異那樣,穴位也有各自的特性及相應的治療側重點。唯有按照一定的原則相互配合,才能使之效果最大化。
因此,在進行艾灸調理時,如果操作手法、灸量時間等都沒有問題了,效果如何就取決于配穴了。
介紹一種“6步配穴法”,只要把它弄懂了,對配穴就有一定的認識了
第1步、尋找阿是穴
無論什么病,首先要看有沒有阿是穴?身體哪里疼痛、不適,或有反應點,就叫阿是穴。
有人可能要問了:不是說“哪里不舒服灸哪里”嗎?不是說“依照灸感艾灸”嗎?怎么又要強調配穴呢?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跟配穴并不沖突。
你想啊,“哪里不舒服”說明局部經絡不通,中醫(yī)管這些部位叫阿是穴,所以,“哪里不舒服灸哪里”也是灸的穴位;“依照灸感艾灸”更是如此,有灸感說明得氣了,這也說明原先此處的經絡是不通的,也可歸為阿是穴。
為什么艾灸阿是穴可以治病呢?
阿是穴是一種臨時腧穴現(xiàn)象,它可以出現(xiàn)在身體任何部位。當身體局部不舒服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發(fā)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于是就出現(xiàn)了阿是穴現(xiàn)象。
當疾病解除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xiàn)象隨即消失。因此,艾灸阿是穴治療疾病是有中醫(yī)理論基礎的。
第2步、判斷是局部病癥還是綜合病癥?
偏頭痛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他只是頭部。
那么類風濕是不是全身性的?對,類風濕就是全身性疾病,
局部病癥,就是身體其他地方都是好的,只是局部有問題,比如胃痛。
艾灸時,只要找到相應的穴位就可以了,比如中脘和足三里。
綜合病癥與患者的免疫機能有關系,比如類風濕。
對于全身性疾病往往跟患者的免疫機能有關系,要考慮提高免疫機能的作用。
免疫機能常用的有大椎、曲池、氣海、關元、足三里,還有人喜歡用肚臍。只要是長期治療,如果有局部癥狀阿是穴就治阿是穴。
當然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跟血液有關系,所以如果跟血液系統(tǒng)有管關系的,比如說紅斑狼瘡、類風濕,再比如很多的皮膚病,很多的皮膚病全身性的都和血液有關系,比如說牛皮癬、麻疹,這些都可以加跟血液有關系的兩個穴位,一個是膈俞,一個是血海。
第3步、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
虛證,就是正氣不足引起的病癥,一般多與寒癥同時存在,主要表現(xiàn)為兩點:一是生理機能減退,二是抗病能力變弱。
實證,就是邪氣亢盛產生的病癥,“暴病多實”,實證一般病程較短,病勢較兇,康復較快。
《難經》說: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
經絡對應五行如下:肝經屬木,心經屬火,脾經屬土,肺經屬金,腎經屬水;
經絡中五腧穴對應五行如下:井穴屬木,滎穴屬火,輸穴屬土,經穴屬金,合穴屬水。
怎么配穴呢?舉例如下:
如果肝經實證,采用瀉法,首先選擇肝經本經的子穴,肝經屬木,木生火,因此肝經的子穴應該屬火,就應該取肝經的滎穴:行間穴。
第2個穴位可以取肝經的子經心經的本穴(與心經五行屬性相同的穴位),也就是心經滎穴:少府穴。
如果肝經虛證,采用補法,首先選擇肝經本經的母穴,肝經屬木,水生木,因此肝經的母穴應該屬水,就應該取肝經的合穴:曲泉穴第2個穴位可以取肝經的母經腎經的本穴(與腎經五行屬性相同的穴位),也就是腎經合穴:陰谷穴。
第4步、辨別是急性病癥還是慢性病癥?
如果是急性病癥,比如心臟病發(fā)作,救護車到來需要時間。所以,我們不要干等,可以利用一些穴位急救。
臨床上,十六郄穴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
十六郄穴: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當。
胃經是梁丘,脾應取地機。
心經取陰郄,小腸養(yǎng)老名。
膀胱金門尋,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列。
膽經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會,陰維筑賓為。
如果是慢性病癥,我們可以往兩個方向取穴:
一是:俞原相配法。
慢性病癥一般都會傷及腑臟,根據(jù)“五臟有疾取其原”的理論,我們可以找十二原穴來艾灸,比如,肝臟的原穴是太沖,腎經的原穴是太溪。
除了原穴,我們還要配合俞穴一起治療,比如肝有肝俞、腎有腎俞等。俞原相配,事半功倍!
二是:加上整體調理免疫的穴位。
慢性病癥往往虧損元氣,因此在艾灸時,可以加上足三里等整體調理免疫的穴位,以及關元、命門等補充元陽的穴位。
第5步、尋找經驗穴
顧名思義,經驗穴就是古人根據(jù)實際臨床實際總結出來的一些有用的穴位,不一定說得出原理,但是卻很實用。
比如,轉胎位用至陰、崩漏用隱白、惡心嘔吐用內關、疝氣用大墩、眼病用曲池、便秘用天樞、牙疼用合谷、痔瘡用孔最或承山、神經系統(tǒng)或下陷病癥用百會等。
此外,腰部疾病用委中、上肢有問題用肩髃和曲池、偏癱或下肢不能動用環(huán)跳和陽陵泉。
第6步、辨別是否跟臟腑有聯(lián)系?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步。而很多疾病都會找到他的根源跟臟器有關系,所以要選擇跟臟器有關的穴位,這才能治本。
首先,我們要分清疾病跟哪個臟腑有關系,就在身體前面的臟器附近選穴。
五臟六腑之氣結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解決臟腑問題時經常使用。
比如膽囊息肉,俗話說“肝膽相照”, 因此它的根源在于肝臟,艾灸時就要選取肝臟的募穴:期門穴,效果就很好。
其次,我們還可以采用俞募配穴法,就是在前面找出跟臟器有關系的穴位,然后再配上背后相應的俞穴。
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
比如,心肺問題可以選膻中,后面就可以配心俞或肺俞;腸道問題可以選肚臍,后面配大腸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