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 休閑 靜心 釋懷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海河平原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塑造海河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黃河和海河,隨著黃河的遷移退出這一區域,海河流域形成,全部在黃河以北,所以它又稱為河北平原。
這里地殼下陷,應該原是廣闊的海域,由于大量泥沙的沉積,使地勢升高,形成海拔50——60米的平原。物質的來源主要是黃土高原的黃土,故海河平原的土壤是黃土。海河平原是伴隨海河流域的形成而形成的,而黃河的變遷又影響巨大。
一、西漢以前海河各支分流入海
海河流域的沖積平原,大體上向東、向北微微傾斜,天津一帶地勢最低,所以歷史上海河流域的主要河道,都有向天津匯流入海的趨勢。當黃河早期《山經大河》由今天津附近入海時,今海河水系中大清河以南各水均流入黃河,成為黃河的支流,以北永定河等水則分流入海。西漢時黃河下游及其入海道南移至漢章武縣境,于是,今海河水系南部的幾條干流,也擺脫黃河而分流入海。據《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等記載考訂,西漢時今海河的五大干流當時皆在大河以北獨流入海。海河的五大干流,在西漢時是從南、西、北三面分別由天津附近的洼淀分流入渤海,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水系。
二、漢末以后海河水系的形成
成書于東漢至三國時期的《水經》沽河云:“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東入于海。清河者,泒河尾也”。這是海河諸水同歸于海的最早記錄。東漢末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為了漕運的需要,于建安九年(204年)“遏淇水東入白溝”。使東北進入清河。成為日后的衛河。后又鑿利漕渠引漳水以增加白溝的水源,為以后南運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安十一年(206年),開鑿了一條使虖池水改流向北入泒水的平虜渠,其故道大致相當于今青縣北至靜海獨流鎮間的一段南運河,把現在的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等三大海河干流溝通起來。同年,又鑿泉州渠,從今寶坻縣西的泃河口入潞河,與南來的清河會合,為以后北運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于平虜、泉州等渠的興建,使由白溝來匯的清河,能夠截住虖池水與漳水流量的大部分,向北流與沽水相會合而入于海,它們原來在清河以東的故道也就逐漸變成了支脈,以至最后湮沒。河北平原上幾條大的主流相互連通起來,而這時渤海西岸陸地又向海有所伸展,合流以后的河道,得以轉而向東并流入海,從而形成了“五河下梢”的“泒河尾”。泒河是指大清河南支潴龍河上源大沙河,而“泒河尾”則是指泒河與其它各河匯流后的下游。即自天津市的三岔口向東入海的海河尾閭部分。至此,海河水系得以初步形成。
海河水系初形成時,南部的淇水雖經曹操導入白溝與清河合。但在淇水以西今衛河上游的清水,仍由朝歌獨流入黃河,到東晉十六國時,始導清合淇入白溝,并入海河水系。北部的鮑丘水(潮河前身)初“從雍奴縣北屈東入于海”。因未與沽河會合,也不屬海河水系。北魏時水、沽水在武清相匯,轉向東流,與潮河一起循今薊運河入海。雍奴縣以下的潞河,即《水經》所稱的笥溝,雖有水道存在,但只是一個枯瀆,海河水系被分割為南、北兩系。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雖說:“清、淇、漳、洹(衛河支流安陽河)、滱、易、淶(大清河北支拒馬河)、濡、沽、滹沱同歸于海,故經曰泒河尾也”。但他又同時指出:“沽水又東南合清河,今無水”,實際上,北魏時期海河的南北兩大水系,尚未正式進入合流局面。
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開鑿永濟渠,引沁入黃,在內黃以下,永濟渠比原來的白溝略向東移,由館陶、臨清至德州,再循舊清河抵達現在的天津后,向北疏通已經枯竭了的潞河,至武清又沿水達涿郡(今北京市西南)。于是,不僅海河南、北兩水系連成一體,并且還向西南擴展,使沁水也和海河水系相連。漢末初步形成的海河水系進一步得到發展,海河水系各大河在天津附近匯流入海的局面也從此固定了下來。
三、唐、宋時期海河的變遷
海河水系形成以后,諸流匯一,成了上游河網龐大,下游尾閭狹細的局面,每當夏秋之交汛期水漲,洪水宣泄不及,便會釀成水患。為了解除這一威脅,唐代在御河(永濟渠)以東,先后開挖了德州馬頰河(又稱新河)、滄州陽通河(又稱屯氏河)等減河,東注于海,以提高泄洪能力;在御河以西,則利用大陸澤、鸕鶿陂、陽城淀、天井澤等淀泊滯洪,以減輕洪水壓力;并沿御河、漳河、滹沱河、滱水的一些險要岸段修筑堤防,以抵御潰決。使災害大大減輕,唐代海河流域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北宋王朝為防御契丹的侵犯,構筑了一條河湖防線,西起今滿城縣北山,經青苑、高陽、涿州、雄縣、霸縣等地,東至泥沽海口(今天津東南的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帶),聯結大清河幾條支流與三十余處洼淀,綿延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徒涉”,并把滹沱、滏陽、漳、衛等河也引向洼淀,以增水勢。這條河湖防線(又稱屯田防線)的建立,使河北平原的河、淀相通,既限制了契丹騎兵的進犯,又起了調節各河洪水,減少水患威脅,以利農業生產的作用。
北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從商胡決口,北流到今河北青縣,與界河白溝合流于天津入海以后,黃河的決口泛濫又給海河帶來嚴重的災難。直至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河決陽武,“灌封丘而東”,合泗入淮以后,海河流域才又重新擺脫了黃河的影響。
四、明、清時期的海河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全國的政治中心移到了海河流域,但在經濟上卻要仰給于江南,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維持京杭大運河的漕運上,當時海河水系南支的滹沱河、漳水分別由獻縣、館陶注入御河(即衛河)而北流,在直沽(天津)與北來的永定河、白河(合為潞河,即北運河)相匯,一起東流入海,海河水系宣泄不暢的情況日趨嚴重。明代統治者為了減輕運河洪水的威脅,以保障漕運,先后在運河以東開鑿了德州四女寺減河、哨馬營減河、滄州捷地減河和興濟減河。清代又繼續開鑿了宣惠河及馬廠減河以分泄洪水。
海河水系中因泥沙特多而有“小黃河”之稱的桑乾河,明時即“沖激震蕩,遷徙弗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河的上段修筑大堤,并改桑乾河名永定河后,下游因泥沙淤積,仍擺動頻繁,到道光十年(1830年)的百余年間,歷時較長的改道就有八次之多。子牙河上游的滹沱河,水急勢猛,沖蕩無羈,“明初,故道由藁城、晉州抵寧晉入衛,其后遷徙不一”。清代從順治到乾隆的百年間,即遷徒達二十五次之多。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始以子牙河為正流而得到穩定。北支白河(即潮白河下游,原名潞河),明代泥沙淤積嚴重,永樂初至成化初曾八決耎兒渡(在武清、通州間),清康熙年間又兩決筐兒港。清政府為保證北運河的暢通,于河西務上流青龍灣開王家務引河至七里海,另開筐兒港引河“至北塘口,入薊運河歸海”。使海河水系與薊運河也得到溝通。
摘自《海河水系在歷史時期重大的變遷》張明喆